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萬宏漢上泛舟往事已逝,功德長存——讀王蓬《功在千秋——記一位保護石門石刻的公路專家》

趙萬宏漢上泛舟往事已逝,功德長存——讀王蓬《功在千秋——記一位保護石門石刻的公路專家》

往事已逝,功德長存

——讀王蓬《功在千秋——記一位保護石門石刻的公路專家》

近日讀了著名作家、文史學者王蓬先生長篇紀實文學《功在千秋——記一位保護石門石刻的公路專家》(以下簡稱《功在千秋》)第一至笫四部分,感觸很深。未及讀完後續內容,就難抑激情,匆匆寫下以下認識,與諸位讀者交流。

《功在千秋》是作者22年前完成的一部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精彩力作,它系統完備地記述了我國第一條穿越秦嶺山脈的現代化公路——西漢公路誕生過程,以及道路規劃建設中以主人公張佐周工程師為代表的一代工程技術人員,對公路沿線悠久燦爛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所做的傾情保護。作者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學養,以求真求實的文史學者情懷,為我們生動再現了西漢公路建設的宏大畫卷和具體細節,比如西漢公路的修築背景、起止年月、路線走向、工程主帥、總工程師,以及公路建設的分段情況,和各段負責測量、設計、施工的主輔工程師的姓名和事迹。特別對留壩至漢中段的測設施工進行了濃墨重彩的翔實記載,塑造了以張佐周為代表的一系列富於精湛專業素養和深厚人文情愫的優秀知識分子群象,讚頌了張佐周等人為保護石門系列歷史文化遺存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貢獻:諸如,為使公路改道褒水東岸,在極其艱苦簡陋的條件下,自行設計建造了秦嶺第一座大型跨河大橋——雞頭關大橋;為保護石虎峰、翠雲屏自然景觀,在石崖上開鑿出總長66米的三條連環通車隧道;為保護褒姒鋪、「八個碑」「武休關」等人文遺址,張佐周在公路走向設計上的種種苦心孤詣。作者滿懷深情地對沿線歷史文化景觀進行了細緻地刻畫描寫:古代石門奇觀及其開鑿、《石門十三品》為代表的摩崖石刻、褒斜棧道遺跡、褒姒故里舊址、武休關及其吳玠吳璘抗金事迹等等,從而為讀者展現了一條現代西漢公路與古代褒斜蜀道重合疊加、貫穿古今的滄桑之路,展現了一條經略戰備之路和歷史文化之路交相輝映的壯美圖景。

因此我認為,《功在千秋》是一部關於穿越秦嶺天險的第一條現代化西漢公路的建設史,也是民國時期、抗戰前夕陝西的公路交通史,更是一把打開漢中歷史文化寶庫的金鑰匙。

往事依稀,英雄不滅。有人感嘆三年一道忘川,十年一座霧城,三十年恍如隔世。今年正值西成客專即將開行,西漢公路全程峻工通車八十周年之際,就讓我們記住下面這些先輩的名字吧,他們是:趙祖康、孫發端、張佐周、錢予格、劉承先,以及吳必治、鮑必昕、李樹陽、張鴻逵、李善梁、劉樹升。

(全文未及拜讀,本文僅以《功在千秋》前四章進行評述。2017.9.2,漢中,學府花園)

作者簡介:趙萬宏,男,陝西洋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助理研究員,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陝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院辦主任,教工黨支部書記。曾為本校歷史系學生講授專業輔修課《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唐宋)》,主講《陸遊與漢中》專題講座,應聘為漢中老年大學學員講授《宋詞賞析與柳永專題》,先後有50多篇學術論文和散文、小說等發表於《漢中日報》《齊魯人物》《陝西理工學院學報》《陝西教育學院學報》《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參花》等專業期刊和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土嶺文協 的精彩文章:

羊白漢水悠悠山水漢中

TAG:赤土嶺文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