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界歷史十大對手,做了一輩子的冤家

世界歷史十大對手,做了一輩子的冤家

1.拉美西斯二世(埃及) VS 穆瓦塔爾(赫梯)

公元前1312年,奧倫特河畔的卡疊什要塞,埃及與赫梯的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戰車協同步兵作戰並發揮了主要作用,這在古代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赫梯人在國王穆瓦塔爾的率領下,以大量戰車從側翼猛攻埃及軍隊,埃及大軍潰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險些被俘,幸虧有援軍及時趕來搭救了法老,也擋住了赫梯人的追擊。最後,埃及軍隊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只好撤退返回埃及。在今天阿蒙神廟廢墟的牆壁上,還保留有卡疊什戰爭的記載,那裡描述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是如何英勇殺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的,但在赫梯的編年史中,卻記載著他們才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

卡疊什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戰爭不斷。最後,雙方都已經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再要打下去兩個國家都要滅亡了,於是在公元前1280年,兩國在孟斐斯簽訂了「銀板和約」。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基本上相安無事。

就在赫梯與埃及鬥爭激烈的同時,亞述人滅掉了米丹尼王國,進而向南對巴比倫進行擴張,勢力越來越強大。從公元前13世紀後期開始,赫梯帝國就不斷受到亞述的進犯,國力開始逐漸削弱,繼而在海上民族和蠻族的打擊下,帝國終於瓦解了,最後被亞述帝國徹底征服。

而對於埃及來說,盛極一時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只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在這位偉大的帝王死後,埃及的國勢更加衰弱了,國內奴隸不斷起義,利比亞人也開始進攻他們的本土了,到了第二十五王朝,曾經征服了赫梯人的亞述帝國終於也將尼羅河流域納入了其版圖。

2.伯里克利(希臘雅典) VS 阿希達穆斯二世(希臘斯巴達)

公元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邦底比斯入侵雅典的同盟邦普拉提亞,這場戰役成為了內戰的導火索。就在普拉提亞被攻陷後不久,斯巴達軍隊侵入阿提卡,而雅典的艦隊封鎖了伯羅奔尼撒沿岸。這時,霉運當頭的雅典受到了可怕的鼠疫的侵襲,加上隨之而來的饑饉,使人口大量死亡,當政的伯里克利將軍有能力把雅典帶上強大,但沒有能力抵禦眼前的一系列困難,最終,鼠疫奪走了他的生命。公元前427年,主戰派的克里昂當選為首席將軍。執行繼續戰爭的政策。在隨後的五年內,雅典與斯巴達雙方互有勝負。均勢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22年,兩雄決戰於安菲波里,結果雅典戰敗,克里昂將軍陣亡。在主和派佔上風的局勢下,雅典向斯巴達乞和。公元前421年,雅典與斯巴達締結了休戰50年的「尼西亞和約」,然而,導致戰爭的基本矛盾依然是存在的,至少雙方依然保持著互相佔據的領土。

事實上,希臘的和平只維持了6年。公元前415年,雅典首席將軍亞西比得率領大軍遠征斯巴達的同盟邦科林斯的殖民地西西里,挑起了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但在雅典主和派的陰謀下,亞西比得被指控為褻瀆神靈,要他返回雅典接受審判。亞西比得在回國途中竟然叛變,投奔斯巴達去了,於是雅典遠征軍潰敗。公元前413年,斯巴達按照雅典叛徒亞西比得的獻策,大舉入侵阿提卡,並佔領了雅典城北部的狄克里亞,誘使兩萬多名雅典奴隸逃亡,這使雅典的農業生產完全癱瘓。公元前412年,斯巴達為了徹底消滅雅典的海上力量,竟以出賣希臘的利益為代價與希臘的敵人波斯帝國結盟,這給了雅典最致命的一擊。隨後,儘管雅典一度振作,多次擊敗斯巴達,但因為內部矛盾重重,導致元氣大傷。公元前405年,斯巴達海軍在將領萊山德的指揮下,在伊戈斯波塔米決戰中重創雅典,至此雅典實力喪失殆盡。公元前404年,萊山德率領斯巴達軍隊從海陸兩面包圍雅典城,雅典只好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約:取消提洛同盟;拆毀一切防禦工事;除保留12艘警備艦,全部艦隊移交給斯巴達;廢除民主政治,參加伯羅奔尼撒同盟。至此,長達27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取得了希臘霸權。

3.漢尼拔(迦太基帝國) VS 小西庇奧(羅馬共和國)

就在迦太基帝國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後不久,他們在西班牙又建立了殖民地,準備以那裡做為反攻羅馬的政治軍事基地。經歷了十六年的休養生息後,迦太基人感覺到了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他們都已經有了和羅馬人交戰的條件。公元前218年,戰爭再次爆發。羅馬的元老院在戰爭爆發前就擬定出使戰爭僅限於西班牙和非洲,避免在義大利本土決戰的戰略計劃,但事實上這個如意算盤根本沒有實施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漢尼拔,一個出色的軍事天才。先發制人的他不可思議地率領大軍越過了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當迦太基的戰象突然出現在波河平原,全羅馬震驚了。特拉西美諾湖畔一戰,漢尼拔取得完勝,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陣亡。隨後坎尼再戰,漢尼拔取得了更為輝煌的勝利,全殲羅馬軍隊主力,羅馬執政官鮑魯斯陣亡,羅馬城危在旦夕。這時的漢尼拔,已經成了征服與勝利的代名詞。

但這時的漢尼拔沒有乘勢進攻羅馬城,反而揮師南下轉戰南義大利,這給了羅馬人以喘息的機會——狼,永遠是最危險的動物,只要你沒有把它殺掉,只要讓它一息尚存,那你就時刻準備著成為他的果腹食糧吧。坎尼大戰後不久,頭腦清楚的費邊被再次任命為獨裁官,而他,成為了力挽狂瀾的人物,最後挽救了羅馬。不久,羅馬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戰爭開始朝著有利於羅馬的方面轉化了。公元前210年,年輕的羅馬將領小西庇奧率領軍隊攻入了西班牙。小西庇奧真是漢尼拔的好徒弟,5年後的公元前205年,剛剛就任為執政官的他率軍渡海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迦太基的當權者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漢尼拔與小西庇奧決戰於扎馬,這次,漢尼拔戰敗。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向羅馬再次乞和,戰爭結束。根據和約,迦太基帝國將非洲以外全部領土割讓給羅馬,除了保留10艘船隻外把所有艦船移交給羅馬,向羅馬交付天文數字的戰敗賠款,不經過羅馬的允許不得與任何國家交戰。從此,強國的名單上再沒有迦太基帝國的名字了,這場奴隸制條件下的帝國主義戰爭以羅馬共和國的完勝而告終。

英雄的結局總是悲劇性的。漢尼拔在戰敗後逃亡,最後被迦太基政府所逼迫,流亡敘利亞,客死他鄉。但是,羅馬人並不因為迦太基當權者們的昏庸顢頇而饒過他們。在一片「我認為迦太基一定要消滅」的吶喊聲中,羅馬人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6年,羅馬軍隊攻陷迦太基城,縱火屠城,迦太基人英勇抵抗到最後一人,最後全部被殺或被賣為奴隸。從此,地中海之畔再也找不到這個頑強勇敢、高度智慧和無比強大的紫色民族了。

4.龐培等(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VS 奧羅德二世等(安息[帕提亞]帝國)

公元前65年,羅馬將領龐培率軍東侵安息,戰勝,安息國王弗拉特斯三世敗退。

公元前54年,羅馬將領克拉蘇率羅馬軍隊7個軍團共四萬餘人東侵安息,渡過幼發拉底河後佔領安息要塞。公元前53年,兩軍決戰於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卡雷城,安息國王奧羅德二世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了羅馬遠征軍,羅馬軍團全軍覆沒,軍旗被虜獲。克拉蘇被俘後,奧羅德二世將黃金熔化添滿其口,並嘲笑曰「以遂汝欲」。此戰之後,羅馬人在亞洲的統治地位被嚴重動搖,同時確立了安息與羅馬在亞洲的均勢格局。

公元51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羅馬軍隊東侵亞美尼亞王國,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一世出兵應戰,戰爭持續了十二年,最後雙方簽訂和約,亞美尼亞國王由安息王族充任,由羅馬帝國加冕。

公元115年,羅馬皇帝圖拉真親率大軍侵佔亞美尼亞王國,並進佔兩河流域以及安息首都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帕科魯斯二世在位,政局動蕩,岌岌可危。但這次,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人拯救了他們,因為猶太人的叛變,使圖拉真大帝不得不被迫回軍。此戰之後,兩國仍常啟戰端,但基本無決定性戰役。

公元164年,羅馬皇帝奧雷留斯趁安息國勢不振之良機東侵,攻佔亞美尼亞和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並再陷塞琉西亞和泰西封,當時安息國王沃洛吉斯三世在位。

公元209年,安息末代國王阿爾塔瓦茲德繼位後不久,安息軍隊擊敗羅馬國王塞維魯斯的軍隊,收復失地。

安息確實是一個值得歌頌的國家,因為他們頑強地抗擊著強敵的不斷侵略。一直到其行將末路,依然能夠取得了對羅馬帝國的偉大勝利。但是,這個經濟基礎相對於強敵羅馬來說略顯薄弱的帝國經過長期的作戰後,終於疲憊了,國力耗損後得不到休養生息,加之王室爭權,內訌不休,以致王權被削弱,政局不穩,社會動蕩。最後被波斯人建立起的薩珊王朝所徹底埋葬。而波斯薩珊王朝,將接過安息帝國留下的反抗外敵的光榮大旗,繼續擔負起保衛祖國抗擊羅馬的重任。

但是,羅馬帝國的輝煌也將要結束了,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漫長的「三世紀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排山倒海一般的「民族大遷徙」。即使是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更別說是一個隱患重重的浮華帝國了。

5.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廷帝國) VS 庫斯魯[科斯洛埃斯]一世(波斯薩珊王朝)

公元527年,剛剛繼位的查士丁尼一世任命22歲的貝利撒留為東征大元帥。次年,庫斯魯一世先發制人,命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向拜占廷軍發動猛烈進攻。公元529年,兩軍決戰於尼亞比斯,扎基西斯獲勝,並直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戰略重鎮德拉斯城。公元530年的德拉城戰役,波斯大軍全軍潰敗,後來從敘利亞沙漠方向發動的多次進攻也在貝利撒留的巧妙反擊下失敗。公元531年,雙方在卡爾基斯再戰,波斯打退了貝利撒留的進攻,次年雙方媾和,拜占廷帝國向波斯支付黃金1000磅後撤軍。

幾年後,貝利撒留率軍滅亡了北非的阿蘭汪達爾王國,接著攻陷了在東哥特王國控制下的羅馬城,拜占廷帝國的勢力如日中天。公元540年,庫斯魯一世率大軍從波斯首都泰西封出發突襲拜占廷帝國的幼發拉底防線,連陷包括安條克在內的幾大重要城市。公元543年,庫斯魯一世進佔亞美尼亞,全殲3萬拜占廷大軍。公元544年,庫斯魯再次親征上美索不達米亞,圍攻尼德撒城數月之久,但未果而撤。545年,雙方締結5年停戰協定,拜占廷帝國在支付贖金2000磅黃金後收復波斯佔領的全部領土。

公元547年,庫斯魯一世率8萬大軍進佔科爾奇斯王國,並攻陷拜占廷帝國的庇特拉要塞。兩年後,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經過3年斷斷續續的攻戰,拜占廷軍隊奪回庇特拉要塞,波斯軍傷亡慘重。此戰之後,雙方在高加索山麓又進行了6年的拉鋸戰,期間波斯軍隊連續獲勝。公元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戰,拜占廷軍隊背水一戰,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殲敵萬人,大獲全勝。公元562年,雙方再次媾和,波斯放棄對科爾奇斯的領土要求,拜占廷帝國每年向波斯支付黃金1.8萬磅,有效期50年。

6.理查德一世[獅心王](英格蘭金雀花王朝) VS 薩拉丁(埃及阿尤布王朝)

公元1189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從理論上說絕對是歷史上最「精彩」的一次,除了薩拉丁的名氣和實力放之四海而皆準外,巴巴羅薩(紅鬍子)、菲力普二世(奧古斯都)和理查德一世(獅心王)也都是在歷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歐洲雄主。但這次東征還沒等開戰就先少了一「雄」,公元1190年,巴巴羅薩的大軍在渡過在小亞細亞的一條小河時自己不慎落水溺死,於是德意志十字軍除了少部分騎士外,均撤回歐洲,所以薩拉丁所要面對的,事實上只是英法聯軍。而實際上,真正在戰場上與他交手的,只有獅心王理查德率領的英軍而已。獅心王理查德是個貪財而殘忍的君主,在進軍亞洲的途中,他順手牽羊地攻佔了拜占廷帝國的塞普勒斯島,然後把它以10萬英鎊的高價賣給了已滅亡了的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居依。隨後在與穆斯林軍隊交戰中,英軍攻克了阿卡要塞,對於掌握在自己手中的3000名穆斯林俘虜,他向薩拉丁的要價是20萬金幣不還價。當薩拉丁表示自己湊不出這麼多錢時,獅心王理查德竟將所有戰俘處死。

公元1191年9月,獅心王理查德與薩拉丁決戰於阿素夫,十字軍獲勝,就此終結了薩拉丁的不敗神話。次年,獅心王理查德的大軍開進到耶路撒冷城下,但不敢攻城。公元1192年7月,薩拉丁攻克雅法城,但獅心王理查德馬上就將該城奪回。當理查德攻入城內的時候,處於劣勢的薩拉丁發現他的對手沒有馬匹,竟贈送良馬兩匹給他,獅心王理查德沒有拒絕,此舉動令交戰雙方的士兵大為震驚。不久後,獅心王理查德染上重病,薩拉丁不但下令停止進攻,而且送去禮物表示慰問,理查德深為感動。接著又傳來消息,法蘭西國王菲力普二世已經回到了歐洲,目前正在進攻英格蘭國王在法蘭西的領地,於是獅心王理查德與薩拉丁簽訂了停戰協定,規定聖城耶路撒冷歸穆斯林所有,非武裝的基督徒獲准可以前往朝聖。公元1192年9月底,獅心王理查德離開巴勒斯坦返回歐洲,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以薩拉丁的獲勝而結束。

7.巴耶塞特一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VS 帖木兒(帖木兒帝國)

公元1402年夏,巴耶塞特一世率領土耳其軍隊與帖木兒的蒙古大軍在安卡拉遭遇,帖木兒先是切斷了土耳其軍隊的水源,以迫使巴耶塞特一世接受會戰。戰鬥中,蒙古軍隊憑藉兵力多和機動性強的優勢最後完勝對手,而土耳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也被俘成為了階下之囚。帖木兒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軟禁在撒馬爾罕城內,第二年,巴耶塞特一世抑鬱而死。此戰勝利後,帖木兒的蒙古大軍繼續西進,一路上毀滅了所有的城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都城布魯薩也被焚毀為一片廢墟瓦礫,大掠之後,帖木兒的蒙古大軍返回撒馬爾罕。

繼成吉思汗、拔都和旭烈兀對西方世界的大征伐後,東方游牧民族的進攻又一次震驚了基督教和穆斯林的世界。當帖木兒在安卡拉獲勝的消息傳到歐洲後,幾乎所有人都感受到歐洲的淪陷是不可避免的了,直到他們聽說蒙古人又撤回了東方,於是才鬆了一口氣。帖木兒顯然有更大的雄心壯志,他要征服的目標並不是貧瘠的歐洲,而是遼闊富庶的中國。公元1404年,帖木兒的大軍從撒馬爾罕出發東征,欲滅亡在明王朝朱棣皇帝統治下的中國,但無奈天妒英才,當蒙古大軍行至錫爾河畔時,帖木兒身染重病,不久駕崩于軍營中,於是軍事行動中止。其子沙魯哈繼承了蘇丹的寶座後,安心於內政的治理,帖木兒帝國開始走向繁榮。

8.蘇萊曼一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VS 腓力二世(西班牙王國)

在公元1571年雷班托海戰爆發的時候,雙雄之一的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蘇萊曼一世已經於5年前逝世了。但是,兩大強權的鼎盛時代的對峙時期也正是腓力二世與蘇萊曼一世在位的時期。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西班牙人的帝國遠不是令人高枕無憂的,因為他們必須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西屬尼德蘭以及國內穆斯林「摩里斯科人」的叛亂,不過,面對奧斯曼土耳其人來自東地中海的挑戰,西班牙人還是勇敢地應戰了。公元1571年,腓力二世之弟,奧地利的堂?約翰親王26歲。26歲,絕對是一個英雄的黃金年齡。26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當時他已經率領著他的沒有失敗過的馬其頓方陣出現在了印度;26歲的漢尼拔,當時他正式開始擔任迦太基帝國的統帥;26歲的拿破崙,當時他的軍團連挫撒、奧強敵,橫掃義大利。而這一次,歷史把同樣重要的使命交給了一個同樣是26歲的英雄。10月7日上午10點鐘左右,決戰開始了,未到中午,奧斯曼土耳其引以自豪的主力艦隊像垃圾一樣被堂?約翰的西班牙-威尼斯聯合艦隊一掃而光,土耳其人不可戰勝的時代結束了。

9.華倫斯坦(神聖羅馬帝國) VS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王國)

當古斯塔夫二世率領大軍在奧德河河口登陸以後,也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瑞典軍隊的進展異常的順利,很快就攻佔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領土。這不僅因為瑞軍使用的毛瑟槍的射擊速度比德國的槍支要快兩倍,更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在「兔死狗烹」這句中國古老諺語中找到答案。在擊敗丹麥軍隊以後,華倫斯坦手中的近十三萬毫無紀律的大軍始終令神聖羅馬皇帝菲迪南二世寢食難安,也許華倫斯坦讀過「君疑臣則臣必死」這句中國古訓,於是他便主動提出了辭呈。但問題是,能成為古斯塔夫二世戰場上的對手的,也只有華倫斯坦一人。德皇的軍隊在接二連三的慘敗之後,菲迪南二世只好重新啟用華倫斯坦。正如小西庇奧「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在扎馬決戰中擊敗漢尼拔一樣,華倫斯坦也以古斯塔夫二世慣用的戰術切斷了瑞典軍隊的後勤補給線。就這樣,兩支不敗之師對峙在了呂岑平原,血戰就要開始了。

現在,讓我們追溯一下在呂岑戰役的三年前,在斯杜赫姆進行的另一場戰役,因為這是華倫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這對「並世雙雄」在戰場上的第一次直接較量。當時,華倫斯坦奉命率軍入援正在被古斯塔夫二世攻擊的波蘭王國,戰場上,華倫斯坦取得了完勝,古斯塔夫二世僅以身免。而這次在呂岑,勝利的天平卻向瑞典人的一方微微傾斜。與電影《天與地》中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一樣,呂岑戰役也是一場在大霧中的會戰,但會戰很快就變成了沒有秩序的混戰,在瑞軍猛烈的火力下,夜幕降臨的時候,戰場上已經不見了華倫斯坦軍隊的蹤影。呂岑戰役最終以瑞典軍隊的慘勝而告終,但也正是這場戰役,奪去了一代梟雄古斯塔夫二世的生命,在呂岑平原永遠陪伴著英雄國王長眠於地下的,是一千五百多名瑞典士兵和三千多名神聖羅馬帝國的士兵。

10.拿破崙一世(法蘭西帝國) VS 庫圖佐夫(俄羅斯帝國)

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經典的戰例之一,這才是真正的「以空間換時間」。與其說俄羅斯人的統帥庫圖佐夫是個出色的元帥,倒不如說他是個出色的賭徒。正如一個輸得只剩下了一條身上穿著的褲衩的賭徒,最後的一局,輸紅了眼睛的他壓上了自己美麗的妻子為賭注,但最終卻贏得了對方的一整套豪華別墅。庫圖佐夫也正是個這樣的一個出色的賭徒,他押上的是莫斯科城,最後卻也一樣贏得了大滿貫。那一夜,莫斯科變成了一片廢墟,似乎連從天上飄落的雪花,也在燃燒著。但正如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指環》的最後一幕《諸神的黃昏》中所描述的那樣:「天上照耀著一片濃重的紅光,諸神的黃昏到了,神權時代已經到了末日,瓦爾哈拉天宮在烈火中燃燒,鄙陋的神國滅亡了,劫火雖毀滅了宇宙,卻也燒毀了一切邪惡,新的秩序又重新建立,新的世界將會更加美好!」

這一夜,莫斯科儘管毀於劫火,但是,莫斯科沒有眼淚,大雪紛飛……

莫斯科的大火使庫圖佐夫成就了不朽的勛業,也最終摧毀了拿破崙的輝煌帝國的根基。這時讓我們聽一下拿破崙在撤軍途中的精彩言論吧:「所有人都應該把俄國人當作瘟疫看待,法蘭西對俄國的戰爭是為了整個歐洲以及她的文明而戰的……歐洲人應該認清,我們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俄羅斯這個巨怪。」但是,皇帝太樂觀了。在這場有役而無戰的莫斯科戰役中,他已經輸掉了自己的帝國,而英國人是不希望看到歐洲大陸上有一個過分強大的法蘭西來打破力量均勢的。等待著皇帝的,將是萊比錫和滑鐵盧的慘敗以及未來聖赫勒拿島上幽寂空虛的歲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琪瑤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晚年練書法,幾乎都寫魯迅的詩句
被曲解的中國十大俗語,以後不要亂講了
中國古代十大名刀,你了解哪幾個?
冷兵器時代的秦朝,創造出兵器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TAG:琪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