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史海爭鳴18:諸葛亮真是智者嗎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自然不可能會是《三國演義》中的那個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仙人,但確實也算得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以高尚的人品、傑出的才能和光輝的業績與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形象。而在民間傳說中,他更是一位全能的智者,是智慧和象徵。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對諸葛亮的諸多執政失誤提出了批評,認為其算不得超一流的政治家。

一、短於奇謀,固守過時的戰略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敦請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他的誠意打動,決定追隨他。而且他還當場發表了自己對當前形勢的看法,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被譽為千古奇策,短短三百字就將當時的政治、軍事、內政和外交等形勢以及發展的前景作了精闢的分析。在那群雄混亂之際,他竟提出了蜀漢開國與三國鼎立的長遠戰略規劃,不能不說是高瞻遠矚。也正是這一戰略的前期方案的實施,使得劉備擺脫了處處受制於人的困境,從而開創了蜀漢江山。

然後這一戰略的後期方案,即逐鹿中原的方案卻是錯得離譜。《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正是出於這個分進合擊的鉗形攻勢顛倒了主力次序,結果棋差一著,前功盡棄。蜀漢的三個重大失利: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和馬謖失街亭,都可以在這個對策的後一部分中找到原因。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這一本末倒置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和宛洛的形勢和地位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再用當時韓信為劉邦作出的「暗度陳倉」的老辦法是行不通的了。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漢獻帝東遷後,秦川已經失去了號召全國的政治優勢;而且,當時的秦川是「丘墟遍野,十室九空」,這樣的經濟能力實在不足以支持劉備逐鹿中原。更何況,崇山峻岭,宜守難攻,兵少易被襲取,兵多則勞民傷財。劉備根據這一戰略,率領重兵進入秦川一帶,慘淡經營,雖然也取得了敗張郃、斬夏侯淵、退曹操等一系列的戰果,然後對整個全國戰局依然是一籌莫展。

而與之相反的是,荊州則是「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上逼宛洛,下控吳江,是一塊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但由於腹地淺窄,兩面受敵,後援難繼,處境也是十分的危險。進固然可以震撼中原,然而退將會陷入絕境。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八月間,關羽在襄陽前線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想要遷都以避其鋒芒。但是,劉封、孟達近在上庸,未曾協力;張飛、趙雲屯兵閬中、江州,未及增援;關羽傾巢北上,後路空虛,待到呂蒙和陸遜「白衣渡江」,關羽就成了瓮中之鱉了。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關羽之敗,與《隆中對》決策失誤有關

這一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失去的不只是關羽和荊州,而且失去了蜀漢政權唯一的一次可以問鼎中原的戰機。以後的六出祁山,只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評價《隆中對》時指出「蜀漢之保有宗社數十年在此,而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真可謂是一針見血。

二、專斷獨行、一意孤行

諸葛亮時常教導部下「集思廣益」,但他自己卻在生大戰略問題上墨守成規。

街亭之敗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

首出祁山之前,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由他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魏延的子千谷奇謀構想

這一建議,對敵情、進軍路線和後勤等方面,都做了切合實際的分析,實屬上策。只可惜,諸葛亮以「輕躁冒進」為由,沒有接受。他自己謹守著「安眾坦道,萬全無虞」的信條,自漢中向西,繞道平陽前、武都、天水,讓十萬大軍在崇山峻岭之中,實在是笨重而又遲緩,實難以有根本性的突破。

在選派將領的問題上,大家都推舉魏延和吳懿等人擔任先鋒,但諸葛亮卻再一次違背

了劉備的臨終的遺言,任用了「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結果造成街亭的慘敗。

正是諸葛亮的專斷拒諫、墨守成規,導致了街亭失守、一出祁山的失敗。

可惜的是,街亭之敗後,諸葛亮只是檢討了「用人不當」的錯誤,而未能從根本上檢討自己在戰略和戰術上的諸多失誤,結果在二出祁山、三出祁山之時,仍然是老一套,打陣地戰:屯兵于堅城之下,暴師於荒野之中,和強大的魏國拼消耗,又豈能不敗?

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為諸葛亮作總結陳詞時說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才,優於將略」,實在是再中肯不過了。

三、後繼無人,不善於挖掘人才

劉備在世之時,蜀漢人才濟濟,諸葛亮和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的「五虎上將」為大將,許靖、簡雍、李嚴、吳懿、魏延等人都是一流人才,都能獨擋一面。然而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輔佐劉禪之時,就再也看不到這樣眾多的人才了,以至於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寥化作先鋒」的窘況。人才凋零,孤掌難鳴,諸葛亮縱有天大的本領,也是難有大成就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諸葛亮用人有著以下的幾個失誤:

一是不善於選賢任能。他偏愛謹慎之人,而對於確有特長之人,卻往往求全責備,不能寬容其一些小的缺點。

比如李嚴,他與諸葛亮同受劉備託孤,同為兩大輔政大臣,才能足以與諸葛亮相匹敵,但他偶有過失,即被貶為平民,終身流放;再如廖光,自詡為「諸葛第二」,長沙一失,他便遭到了閑置,最後放逐於漢山;再如劉備的義子劉封,諸葛亮說「剛猛難制」,勸劉備以上庸之敗而除之。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劉備時期聚集的可造之才,只要使用得當,是完全可以為蜀漢建功立業的。

二是不能揚長避短,發揮部下的所長

如馬謖,他只是一個謀略型的人才,不可以作為一方統帥;而魏延是劉備親手提拔的人,曾委以獨當一面的重任,累立戰功,卻屢屢被諸葛亮排除在外。

諸葛亮真是一個傑出的智者嗎?有這幾點,他算不上超一流的政治家

諸葛亮錯用馬謖,致使街亭失守

三是不重視對人才的培養

劉備在時,諸葛亮坐鎮成都,立法施教,整理戎旅,正是其所長。劉備死後,諸葛亮事必躬親,罰必親理,出將入相,獨力支撐,壓抑了人才的成長。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漢武帝也用衛青和霍去病。諸葛亮有蕭何和管仲的治國之才,卻沒有蕭何和管仲的用人之智,整日勞累奔波,不能成就大業。而他培養的接班人,如蔣惋、費禕等人,由於未能得到實際工作的鍛煉,實際能力和他相比,相差了一截。當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以後,蜀國就再沒有突出人才了,只能是一蹶不振。

當然,這些意見並不是要完全否認諸葛亮。諸葛亮以他的卓越的政治品質,以及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盡忠職守的精神,還是永遠值得人們欽佩和學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本是佛教用語,「天龍八部」到底指什麼,金庸為何要以此為書名
太平天國內訌:韋昌輝為何要殺楊秀清?是洪秀全的示意,還是擅殺
解讀東西方神話里的馬神,馬明王三隻眼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傳統文化對生命的蔑視,為何思想家李贄會欣賞殺人魔王李逵?
《三國演義》在清朝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與清廷的氣運息息相關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