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穿越到《敦刻爾克》的六種視角,給你一次親身逃離絕望的機會

穿越到《敦刻爾克》的六種視角,給你一次親身逃離絕望的機會

(文/woaizhanyy1314 )

這次,諾蘭之神,不是拍了這部《敦刻爾克》。他神到似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穿越到二戰戰場,在法國海灘上架設了幾台IMAX攝像機,親自參與了這場撤退行動。

其實諾蘭野心不大,也並沒有將敗退描繪為勝利,他只不過深入戰場對這段戰史來了一場實錄,完全是家鄉父老對自家兒郎的平實態度。諾蘭是英裔美國人,這種態度無可厚非,對待遠征軍人的態度也反映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成熟度。諾蘭的視角,是從普通軍人戰場上的崗位出發的,不是那種正義而全能的上帝視角。而這種眼神所及,完全是海灘上、海水中、天空上那群年輕人局限視野的真實還原。後有隨時準備給予致命一擊的追兵,海上沒有可靠安全的接應力量,甚至連皇家空軍派出的只是零散的三機編隊。這種眼神是焦灼、是絕望,是回家的期待。

諾蘭給了我們哪些眼神的觸及,鏡頭告訴我們了什麼:

一條空空如也的街道。這條街道上,消防管道裡面的水喝光了,甚至煙屁股都是別人反覆吸過的,敵人就在後面不緊不慢的追逐著,子彈擊穿大門呼嘯而過,戰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了。潰兵建制被打亂、連排的戰友離散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英法聯軍就這麼分布在敦刻爾克的臨海街道上。但讓士兵們感到怪異的是,德國人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把敵人給吃掉。空空的街道不過是這場恐懼的開始,追兵只是還沒到。

一組漁船上的彈孔。一隊進入擱淺漁船的高地兵團士兵默默的等待著,想趁漲潮開走逃生回國。可似乎他們被發現了,船舷開始遭到了敵人的火力打擊,一個彈孔大家還只是俯身躲避,一組彈孔就讓人再也無法淡定了,海水通過粗大的機槍彈孔不斷湧入,也讓士兵們暴露了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人性掙扎。海灘上的英軍除了恐懼什麼都看不見,不過是德軍俯視下的一群小鼴鼠,還要做類似電車理論的「正確」選擇。

一個關閉的軍艦艙門。好不容易撤回軍艦踏上回國航程的士兵們在船艙內享受著咖啡和麵包,水密艙門關閉即將離崗,天空中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如約而至,水中U型潛艇如影隨形。雷彈命中艦艇的那一瞬間,海水成噸湧入,軍艦分分鐘側傾沉沒。這艙門看似沒人會打開了,可也還是有幸運兒,一個戰友冒死打開了那隔離了生死的水密門。艙門就是逃生之門,珍珠港事件中美軍最大的傷亡來自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的沉沒,艦上共有1177人喪生,占珍珠港總死亡人數的一半,其中945人被封閉在艦體內。

一條不斷前進的尾跡。氣體動力的魚雷畫出一條白浪,從遠處幽暗的海水中指向艦船的水線。戰鬥機被命中後迅速拉煙,失去平衡,德國的BF109或者英國的噴火戰鬥機一架架的扎向海面。攻擊水面艦艇的轟炸機軀體龐大,一時難以擊落,甚至不會拉煙,反覆掙扎著建立轟炸航線。最終,轟炸機的墜落還引爆了海面上的油漬,燒死了遇難的船員。這種種尾跡,以往看來都是很轉瞬即至到達終點的,可諾蘭讓我們看到了戰場真實的時間維度,最殘酷的不是死,而是在一星期、一天、一小時的漫長等待中眼睜睜的看著死神尾跡的到來。

一種來自天空的尖利呼嘯。有一個關於德軍的小笑話,頭頭們向元首彙報敦刻爾克的戰況。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說:「元首,我把敵人趕到海灘上了,馬上可以推下海」。空軍元帥戈林說:「元首,看我用空軍炸死他們」。而此時,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異口同聲的說「渣渣」。戈林的一大戰場利器就是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種以近乎垂直俯衝的轟炸方式,精確而致命。機翼上警笛的嘯叫聲,從雲層中、從天際線傳來,先聲奪人,融入漢斯的配樂,讓戰場氣氛緊張到極點,也確實在海域中製造了一幕幕艦船翻沉的慘景。但是,回家的慾望、求生的本能最終戰勝了斯圖卡帶來的雙重毀傷,三十多萬人還是撤回去了。一切咋咋呼呼的都是紙老虎,果然戈林沒有成功阻止英軍撤退,戈林也沒有贏得不列顛空戰。

一個不斷下降的航油指標。知道一點關於敦刻爾克的史實,對於民船隊響應號召穿越海峽過來接子弟兵,我也感動,但沒有達到眼淚奪眶而出的點。而法雷爾駕駛的那架噴火戰鬥機,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法雷爾的三機編隊先是失去了長機,然後另一架飛機也中彈迫降,天空中只剩油量表被擊碎、余油也不多了法雷爾。法雷爾已經擊落一架又一架敵機,算是儘力了,標準程序肯定是返航以待再戰。可法雷爾看見空域中還有一架亨克爾和一些斯圖卡轟炸機,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選擇留在空域反覆突擊,最終擊落這兩架轟炸機,保衛了戰友,也捍衛了皇家空軍的聲譽。用不斷下降的油量,諾蘭給了我們一個充滿人性、選擇艱難的飛行英雄。

歐洲大陸戰場,對於英國人來說是一場維護帝國權益和履行對盟國承諾的遠征。不成想新型戰爭形態讓元首的軍隊勢如破竹,比利時、荷蘭等敗了,法國也快沒了,這時候英國不能敗,撤回來相對於幾十萬人被全殲在水際灘頭上,保存大量有生力量就是勝利。想想具有大縱深的蘇聯面對德軍的閃電戰,初期也是一敗塗地,英軍敦刻爾克撤退並不算太丟臉。但正如丘吉爾所說「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電影也是如此保持了客觀的態度。

偉大的戰爭也好,恥辱的戰爭也好,具體到每個身處其中的軍人,往往不懼流血傷痛,不難捨身赴死。敦刻爾克撤回的軍人,不再怕戰火紛飛,而是怕人民質疑的眼光,怕戴上懦夫的帽子。可迎接他們的是一種禮遇和寬容,就像那個給他們發毯子的英國老人,在他心中,那些能活著回來的孩子們,每一個都是英雄,一個士兵說,我們只是逃生而已,那個老人回答道:這就夠了。《敦刻爾克》充滿寬容,也反映了東西方類似問題上的不同理念。我們問問自己,我們當時寬容了與世界第一強國號稱打成平手那場戰爭的戰俘了嗎,我們的人民當時理解了老山前線那群輪戰英雄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reamers電影評論 的精彩文章:

《銀魂》:搞不懂在看什麼但就是那麼好看的真人版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葉問和宮二誰是俠之大者?
107分鐘的電影,只有兩秒的停頓——《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講故事方式很有諾蘭特色,本片堪稱殘酷的藝術
王家衛一部被忽視的文藝片,咖啡店、藍莓派和愛情

TAG:Dreamers電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