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蔣介石為何每次下野都要去這個地方,原因讓人感動

蔣介石為何每次下野都要去這個地方,原因讓人感動

蔣介石每次下野都會去同一個地方。

蔣介石一生下過三次野。

第一次是在1927年5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不久,繼續北伐。8月,蔣介石兵分三路,親自督師前線,一路猛攻,妄圖迅速「吃掉」孫傳芳部,結果中了孫傳芳的口袋伏兵計,不僅損兵折將,還丟了徐州,只得狼狽逃回南京。誰知後院又起火,內部派系鬥爭迭起。在桂系和嫡系主將何應欽的逼迫下,8月13日,蔣介石被迫離開南京,前往上海,14日在上海發表下野通電,以安撫人心。

第二次是在1931年12月15日,辭去了國民政府主席、陸海空三軍司令的職務,連一年前譚延闓病死南京以後由他繼任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之職也一併辭掉。

第三次是1949年1月21日,62歲的蔣介石再次宣布「引退」。主要原因是三大戰役發起後,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國民黨軍隊一敗再敗。在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李宗仁同蔣介石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一些軍政要人公開進行倒蔣活動,美國對蔣介石也失去了興趣,開始物色新的人選。

每次在政治上「受傷」的蔣介石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奉化溪口進行「療傷」。

在第一次下野後,蔣介石就像個文學青年,把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記錄日記里:「余自民國十三年違離故鄉,迄今始歸,百戰餘生,猶得見故鄉山水,殊自幸也。」隨著家鄉的愈來愈近,交通由輪船換成肩輿,蔣介石久違的故鄉情被這崎嶇山路喚起,他又記下:「遙望江口,甬山之上,古塔聳然,亭亭雲際,而諸山之雄厚,眾水之清秀,相將迎余有情,使余愛鄉之心,彌加切至,惟自恨卸肩歸來之不早也!」由此可見,蔣介石的家鄉情結有多深。

溪口有不少風景名勝,尤其是雪竇山和千丈岩,是蔣介石喜歡去的地方。

蔣介石一回鄉,便參觀新建成的樂亭,但卻認為樂亭「樣式不良」,並不是自己屬意的。樂亭,又稱文昌閣,蔣介石於1924年令其兄蔣介卿重修整理,翌年竣工。竣工後,蔣介石更名為「樂亭」,並作《樂亭記》,其中道出了更名的緣由,「凡遠方同志來游者,莫不徜徉依戀而不忍舍,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乃取其義而名之曰樂亭」。

在游雪竇寺,觀看千丈岩瀑布後,他感嘆道,「不見此瀑三年矣,然寤寐念之,未嘗一日忘也,今擬建三椽於岩麓,並造一橋,以為棲息養心之所」。

在遊覽飛雪亭與妙高台時,又感嘆曰:「此山此水,乃天之所開,以貽我者乎,吾願於此終老焉。」至此,蔣介石的心境已經漸趨平復,並在日記中袒露自己願在此終老的想法。

蔣介石每次下野後都要回到家鄉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母親。

對於蔣介石來說,蔣母是影響其一生的重要人物。1922年母親去世後,蔣介石給自己立下規矩,「以後無論陰曆陽曆,凡為母親忌辰之日,不食葷,不動氣,不御色,以為終身自省自戒,冀減不孝之罪於萬一」,足見母親在其心中的地位。蔣介石在第一次下野時,已有三年未還鄉省墓,因此在回鄉後的第二天便「省母墓,遂入居慈庵」。之後,蔣介石多次掃墓,並「督修墓道」。蔣母雖已去世,但仍然是蔣介石心中的精神寄託,是他再次奮發的動力之源。

在故鄉的日子,失意的蔣介石在慢慢修復著心情,這對於一位馳騁戰場並曾掌握軍政大權的人來說,調整心態,重整旗鼓是多麼的重要!所以,他每次下野後,都要回到故鄉靜思,反省和行孝,讓他得到了力量,讓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復出,並重掌國家軍政大權。

在傳統社會中,故鄉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外遊子心中的避風港。孟郊的《遊子呤》大家一定熟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所以,蔣介石的家鄉情結,還是令人感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金龍 的精彩文章:

他是開國上將,曾經吃油條險被抓,後又因吃泡椒,卻救了一個師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一連幾天不回家,宋美齡也不知他的去向
是哪五宗罪,迫使蔣介石下決心趕走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

TAG:丁金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