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能安靜做一個普通女人嗎?

還能安靜做一個普通女人嗎?

導讀:陪伴育兒意味著女人再次退回到家庭中,以教育的名義,把女人跟孩子捆綁在一起,徒刑期遠遠超過嬰兒期。

作者:凌嵐,畢業於北大中文系,1997年紐約市立大學MBA畢業,從事大宗商品市場分析,現居美國東北岸;

時代對女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的理想主婦不過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基本就是「儀態得體,勤勞持家」這兩點要求。

十年前這個理想與時俱進,開始有升級版:「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寫得了代碼,查得出異常,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廚房,開得起好車,買得起新房,斗得過二奶,打得過流氓。」「查得出異常」指查得出IT系統異常,「殺木馬」指給電腦被入侵後懂得怎麼解毒,信息時代嘛,這些公司中後台需要緊急處理的事已經延展到家庭,主婦出則可以在公司部門獨當一面,領一份高薪,入則可以斗小三,保證婚姻美滿,眼花繚亂吧?

最近有更新的更強悍的「十全女」:一個以國內年輕已婚女性白領為精準投放的熱門公號,公號主持以自己的精彩人生為楷模:有兒有女,有事業,麥肯錫前合伙人,跑馬拉松,還有馬甲線。

在取關前,我自問,會走路,能行長途,這算人生成就嗎?

更震撼的女德口號:口號其一「做媽媽就要做辣媽」,超模生完孩子後沒幾個月可以走維秘秀;(生完孩子後的幾個月,不要說身材,我的臉都是腫的)Angelbaby生完就瘦瘦的;網紅哺乳期都有馬甲線……除了相貌上天差地別,伊萬卡生了孩子還是商業帝國決策人;黎姿拖兒帶女三個娃,照顧卧床不起的弟弟,再把公司做上市;(你呢?)英國的英雄母親既是九個孩子的媽,還是一個基金經理……(你呢你呢?一臉黑線)

一驚一乍的新聞畢竟限於超級女人們在名人圈裡行的神跡,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打擊人的對育兒責任新定義——「陪伴」,你必須陪伴,精英幼兒園明確表示優先錄取母親全職在家的孩子;「陪伴」意味著數學、英語、鋼琴、棒球、網球、手工,你都得樣樣在行——保姆不可信,隔代不可教——這種貌似堂皇的育兒理念,真真是把女人往絕路上逼!

相比之下,上廳堂下廚房基本是可努力的目標,「殺得了木馬,查得了異常」可以理解為鼓勵女性成為獨當一面的職業婦女,而「陪伴育兒」是什麼?陪伴育兒意味著女人再次退回到家庭中,以教育的名義,把女人跟孩子捆綁在一起,徒刑期遠遠超過嬰兒期。

即便是媽媽願意這樣做,孩子呢?孩子能夠忍受一個十項全能的媽媽24小時泡在一起嗎?難道孩子不需要自己獨立的社會生活?難道孩子不該有獨立探索世界的機會?如果母親必須十項全能,還需要社會分工幹什麼?還需要教師和學校幹什麼?一個人的私塾,這是社會倒退。

《辣媽正傳》劇照

紛紜不一的理念,頭頭是道的說教,讓你不能安安靜靜做一個母親了,你的孩子也不能安安靜靜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學生了。我們看著別人家的超級母親(五十年前她們叫「英雄母親」),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發現自己和孩子基本一無是處——「別人家的孩子」13歲讀浙江大學醫學院,暑假在家讀完一本遺傳學;「別人家的孩子」15歲科大少年班畢業,拿麥卡錫天才獎,在哈佛做終身教授,排隊等諾獎……這種簡單的火箭爆髮式的人才觀,讓相信「起跑線」一說的中國家長急想撞牆。橫向比較的結果你是零,你的存在價值什麼都不是,你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那一個!

對於現今海量的、越來越密集的、跨國際的、實時的、橫向人生比較而製造出的焦慮感。我先怪罪新媒體和智能手機,這些都是刷屏之禍,是無良媒體為了搶讀者眼球,製造流量高峰而拚命推出社會八卦的結果。

在我成長起來的1980年代,父母之間攀比孩子,其範圍不會超過「廠里的同事」和「樓道里的鄰居」,這兩個人口非常有限的取樣群,連同年級的同學數都比現在少很多。比如我們那一屆高中畢業才六個班,三百多人。有限的資訊讓來自外國花花世界的消息,無論是「一夜暴富」還是「天才疊出」還是「小三當街遭剝光暴打」這種熱點非常罕見,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人比人的範圍很小,很難想像一個坐月子的中國產婦會把自己跟維秘的超模比。「非死不可」和「朋友圈」還遙遠呢,好勝的你無法和天下人去比。

但是全透明的新媒體,「非死不可」和「朋友圈」,即時手機新聞推送,打碎了名人生活和普通人之間的間隔,讓新聞主要是八卦新聞以5G速度流動。社會階層之間信息藩籬沒有了,或者說阻隔信息流動的牆變成全透明,以至於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公之於眾,都可以攀比:「三萬錢撐起一個暑假」的刷屏剛剛過去,更強的是「拒絕三萬塊錢撐起的暑假」——「我們三歲周遊28個國家,和英國首相親切交談。」諸如此類,這些沒頭沒腦的新聞,瞬間在你手機上傳播開來,你服不服?

360度無死角,既無常識也無上下文的攀比,人開始區分贏家和輸家,要「贏在起跑線上」嘛,不贏你當然就是一個loser,非此即彼,這種兩極化的價值判斷沒有中間地帶,幾乎是一個零和遊戲,它缺乏一個安穩平靜、不好不壞的中間過渡區。而恰恰是這個寬闊中庸的過渡區是社會和諧、歲月靜好的群體心理安全島,沒有大起大落,沒有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歸零,這個過渡區顯示的是一個社會大部分普通人的心安自在。

對人非贏家即loser的分類,破壞掉的正是做普通人的自信和過普通生活的尊嚴,輸掉的是安安靜靜做人的底氣,你必須暴富,天才必須大爆炸才算,大器晚成,大器不成,是要叫人笑話甚至鄙視的;女人在擁有金光閃閃的履歷時,還要顏值高並且隨時亮出肚皮展示什麼線——就是要不停地證明自己的價值,隨身拿出自己的過人之處來展覽/顯擺/炫耀,看看我沒有一個死角是差的或者矮人一頭的……

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這樣待人接物?從何時開始我們是這樣的焦慮?英文叫「ratrace」,耗子賽跑,一場漫長的無止境的比賽,搶資源,搶曝光,搶眼球,搶生意,搶灘,搶先,搶拍,搶購,搶話,搶道,搶鹽……搶熱錢,搶佔市場,「搶佔人工智慧的高地從中小學生抓起」(標題見財經網的新聞,注意這一句話里兩個動詞,「搶」和「抓」)。

怎一個搶字了得!人生如戰場啊。搶不過別人,落後了,連你孩子都會看不起你,比如前幾天「知乎」上一個熱點討論,10歲的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窮父母,「奧數,圍棋,滑輪成績都好,全班考試成績第一,口語也很棒。他說他爸媽不配有他這樣的好兒子,父母沒有什麼錢,只開得起十幾萬的日產車,全班同學都用Iphone7,就他只有兒童手錶」。可見贏家輸家的零和遊戲是無師自通,我們怎麼看待別人,我們的孩子就怎麼看待我們,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言傳身教。

說起來,我自己家中還有一藤校博士,因為工作緣故他經常很焦慮,在他最焦心的時候,見到陌生人時他作自我介紹,三句話後就能孔雀開屏一樣帶出自己的藤母校,提到藤系裡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導師佔了他博士論文委員會的三分之二。他這種開屏姿態,恰恰都發生在他心情最低落,最需要雞血雞湯之時,炫耀的需求峰值跟個人焦慮的峰谷基本重合,所為者何?心虛唄,自信不夠唄!

《大家》前幾天一篇頭條文章,高調宣傳天才的人生之路。文中羅列長長的天才名單,名單每多一個名字,估計中國家長焦慮的內火就增加一分。能不急嗎?自己不贏還不夠,孩子也坐實了輸在起跑線上。這種世界天才的運行名單,很像小公司創業的成功率。你見到的,浮出水面的,都是閃閃發光的,志得意滿的,媒體宣傳的光都聚焦在這些少數的成功者身上。媒體沒有報道的默默無聞的天才人生,其實多如墊底的失敗創業小公司,2015年福布斯統計,創業小公司的失敗率是90%,(見福布斯2015年1月16日的文章《那10%的極少數是什麼竅門成功的?》),這些聚光燈之外巨大的沉默的一群,各自組成水面下的冰山主體。

這種把目光聚焦在區區幾個成功個案上的認知誤區,在統計上和股市上叫「存活率偏差」:旦凡叫你看到的,在媒體中大放異彩的,在股市上增長業績顯著的創業板小公司,都是已經成功的,浮出水面的,他們不能代表那沒有存活的「大多數」,他們的成功故事不能說明行業困境。

換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話說的「沒來的人舉手」,沒有活下來的公司舉手。如果你看到沒有人舉手,就以為全出勤,這是你的認知誤區。在媒體謳歌天才,讓讀者羨慕人家的人生之路之炫目時,最好稍微拿出全面的統計數據,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中,多少是一帆風順,一步登天的天才,多少是普普通通坐冷板凳而樂此不疲的學究……

而作為家長,你就不能全聽全信這種天才讚歌然後回到家去打孩子,你在為自家孩兒或者自己沒有斑馬線只有大肚腩焦慮失眠的時候,要記住你的人生焦慮是可以換來流量的,而如今流量意味著熱錢。

崇拜天才和崇拜超人是一個意思,不幸的是這種崇拜是我們生活時代的主旋律。自我保護的辦法是不信邪。世界之大,你若想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沙發,在芸芸眾生的搶與抓中,你和孩子想做一對幸福健康的母子/母女,你得屏蔽那些噪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諾蘭的《敦刻爾克》更像是災難片,今年奧斯卡應有他一席
賈選凝:唯楊德昌拍出了台北物語的厚實
張明揚:從敦刻爾克開始,丘吉爾的戰爭已立於不敗之地
張天潘:對小朋友畫廊的質疑,源於對公益常識的無知
老貓:貓的智力研究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