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內經》論「百病生於氣」

《內經》論「百病生於氣」

「百病生於氣」載於《素問-舉痛論》,原文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以上九種氣機失調的形式被統稱為九氣為病,旨在說明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臟腑經脈氣機失調所致,正如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所說:「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生,故百病皆生於氣。」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其功能主要表現在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等方面,而氣的運動又是臟腑經絡組織功能活動的體現。氣布散全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運動不息,不斷地推動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過度勞傷等因素均可導致氣機失調,引起臟腑經脈功能的紊亂,從而發生諸多病證,因而氣機失調是很多病證發生的內在機理。

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影響,或臟腑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氣的運行不暢,升、降、出、入運動失去協調。氣機失調在《內經》中的表現主要有氣機郁滯、氣機逆亂、氣機下陷和氣機閉阻等方面。

氣機郁滯指氣的運行不暢,或停滯瘀阻的病理狀態。氣機郁滯多因情志不遂而臟氣不舒所致,以全身氣機不暢或局部氣機郁阻為特徵。因氣機郁滯所在部位不同,其證候表現各具特點,但臨床總以脹悶疼痛為主。

氣機逆亂:《內經》所論氣機逆亂,既有臟腑、營衛之氣的運行逆亂,也包括臟腑經絡之氣的氣機上逆。致病因素干擾人體,影響人體之「神」,則會出現臟腑氣機逆亂,氣血運行失常,即「驚則氣亂」。氣機上逆則是指氣的上升運動太過或下降運動不及的病理狀態,如肺、胃之氣宜降卻易升而上逆;肝氣宜升卻易升發太過而沖逆,此即《素問?舉痛論》所言「怒則氣上」。

氣機下陷指氣下降運動太過或上升運動不及的病理狀態,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氣陷以脾、腎兩臟為常見,如「恐則氣下」,腎虛不足封藏失職,而出現二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病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清氣在下,則生飱泄」也是脾氣下陷所產生的病證。

氣機閉阻指全身氣機閉郁或重要臟腑氣機閉塞不行的病理狀態。輕者昏厥呈一過性,重者多以突然意識喪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為特徵。《內經》所論的暴厥、薄厥、屍厥、大厥即是以陰陽氣血逆亂閉阻不行為其病機,其證尤甚於「思則氣結」,與氣機逆亂有密切聯繫。

「百病生於氣也」的觀點認為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可以「調氣治百病」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狀態。根據「補其不足,損其有餘,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則,在臨床上進行辨證論治。

來源:張偉中醫大講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興堂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人之睡訣
「調百病」鍛煉方法之——腹式呼吸
「四大名補」補出女子好氣色
養胃、治胃疼的「刮手背法」
頭痛、胃酸、便秘,按這裡

TAG:同興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