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煌莫高窟有種「變文」,是小說的雛形,季羨林對它們如痴如醉

敦煌莫高窟有種「變文」,是小說的雛形,季羨林對它們如痴如醉

說到中國古典小說,很多人會想到四大名著,但是,大多數人絕對想不到,在敦煌莫高窟(以及囊括古代西域的新疆)出土的一種稱之為「變文」的東西,竟然是小說的雛形。

這些「變文」中,相當一部分都和佛教有關,最初是僧侶為了方便在民間傳教而從佛經里選取出來的一些故事。同時期在新疆出土的《彌勒會見記》更是讓季羨林大師對其如痴如醉,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季羨林大師

佛教傳入中國不久,從西域來的僧人就發現一個大問題:西域、天竺與震旦(古印度稱中國為「震旦」)習俗各異,想要在中土傳教,需要採取一些靈活的形式,並適當地做些變通。

西域的僧人只能掌握大方向,但具體的方案,還是得由漢地的僧侶來完成。怎麼做呢?把佛經裡面的內容分類,然後重組:淡化理論部分,強化故事內容。

由於這些重組之後的內容,相當於把佛經世俗化了,再由僧人向大眾講法,所以,這些內容又稱為「俗講」。

再後來,又更進一步,很多理論內容不見了,故事內容倒是有些偏離佛經本身的教義,這就成了「變文」。

莫高窟

其實,「變」的不止是文學作品,還有佛菩薩的相貌——當時與「變文」同時出現的,還有「變相」,今天我們在敦煌莫高窟看到的很多壁畫,都可以算是「變相」。

如果說,最初的「俗講」只是通俗化的佛教故事的話,那到唐代後期、五代時期,敦煌莫高窟里的那些「變文」,很多已經成了故事性的純文學作品,雖然還是以佛教故事為主,但佛學的味道已經比較淡了。

比如,晚唐時期的《漢將王陵變》,基本上就是在講楚漢爭霸時期的傳奇人物王陵的故事。王陵和漢高祖劉邦同時,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前後,而佛教傳入中國是在公元後,如果要在漢地講佛法,再怎麼樣也不至於連基本的年代都傻傻分不清吧。

事實上,在五代以後,變文已經逐漸脫離佛經範疇,成為一種世俗的民間娛樂載體。

敦煌112窟《觀無量壽佛》經變(變相)

小說的源流,還有一路,被稱為「話本」,不過,話本的出現,比變文要晚不少。所以說,變文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雛形與主要源流。

今天,中國人最熟悉的古典小說,基本是明清時期的章回體小說(四大名著無一例外都是),其實,這些章回體小說,或多或少受到了敦煌「變文」的影響。而「變文」又間接來源於佛經與佛教故事。

從「變文」這方面看,或許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受佛教與佛學的影響很深,很多東西,都是佛經慢慢「變」過來的。

敦煌飛天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里,二師兄的「八戒」到底是哪八條戒律?
直呼出家人為「尼姑」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你造嗎?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