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永寧鎮的興衰

永寧鎮的興衰

現在的甘谷縣磐安鎮四十鋪村所在地,就是千年古城永寧鎮的所在地,這裡地處古冀縣的西部咽喉,東十里就是南北兩山形成的雞嘴豬嘴,即三十里鋪的峽谷,古稱黑水峽,形勢險要,與永寧鎮彼此為輔倚之勢。

永寧鎮從漢代起就是隴上重鎮。東漢光武帝劉秀派出的大將來歙率軍與割據隴右的隗囂軍的最後一次戰爭就發生在這裡。《後漢書·郡國志·漢陽郡·冀縣》條說:「有朱圄山、有緹群山,有雒門聚。」《注》:「(雒門聚),來歙破隗囂處」。「雒門聚」即「落門」,宋代的鄭樵有註解:「《通志》伏羌縣西四十里有永寧鎮,即(伏)羌之大落門谷」。可見在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永寧鎮就是隴右重鎮。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為伏羌縣,屬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是年以伏羌及渭州之隴西置伏州,治永寧縣。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永寧城不僅是伏羌縣縣治所在地,也是伏州州治所在地。

永寧城的衰落始於唐中期安史之亂,由於唐代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國力大衰,吐蕃乘勢崛起,大幅蠶食唐朝西邊疆土,不僅河西走廊沿線諸州縣不為唐所有。到唐末時,吐蕃勢力伸至涇、隴一帶,距唐都長安僅數百里,無日無警,白晝閉城。秦州以西已不復為中原政權控制之內,漢民大部撤離,羌人成為此地主要居民。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七月—764年十二月)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為吐蕃佔領。後周世宗時,「是秋,秦州降,逾年,徙(王景)景鎮秦州」《宋史*王景傳》秦州再次為中原政權所控制,此後較長一段時期,秦州為北宋西界極邊之地,而永寧鎮也就在宋初再次扮演了重要的國家戰略角色,就是趙宋王朝在這裡設立買馬場,控制茶馬交易,通過「賣茶買馬」,控制河湟吐蕃對宋的馬市,解決因與遼、西夏關係緊張而導致馬源枯竭的問題。因此,永寧鎮在當時是趙宋王朝為了解決馬匹這個戰略性裝備的重要場所。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居秦州永寧寨的大、小馬家族獻地內屬,朝廷特別倚重。真宗景德八年(公元1004年),党項李繼遷寇永寧,為永寧裕勒凌部葯令和蘇所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宗哥綠斯蕃部大肆內犯,秦州曹瑋與蕃相李立遵大戰於三都(散渡)谷,曹逐北三十里,斬首千餘級,擊破隴波、他廝麻二族,收復永寧寨。天禧元年(公元1017)二月,永寧吐蕃軍主阿錫達等納質歸順。三都谷一戰對宋王朝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角廝羅認識到只有保持與宋朝的良好關係,才可以維繫他的統治。因此,此後幾十年時間,西部邊境無大的衝突,角廝羅和宋朝以朝貢形式保持良好關係。宋王朝在永寧鎮設立買馬場的起因,是為了改革原有的馬匹收購方式和解決戰馬及行政馬匹供應不足而整個宋朝,馬匹都是困擾政府武備的一個大問題,終宋一朝,可以說都沒有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宋代以前的朝代,市馬多是偶然為之的行為,漢唐帝國的馬匹都是依靠自己養育解決的,只有在戰馬不足或者為了改良馬種而市馬。宋初的市馬也不多,主要想依靠監牧養馬,僅僅把市馬作為一種補充。然而戰馬只能從天然草原的地區上養,才能培育出優良品質,中國自古能養戰馬保證征戰的地方就是燕趙、西北,任何一個王朝只要能持有燕趙,西北一帶,戰馬還是有相對穩定數量的供應,但北宋是少有前兩地都不能牢固持有的王朝,陝西大部分落在西夏手中,燕地也在遼人手中,能養馬的只有河北部分地區,但因遼人佔領了燕地,趙地門戶大開,經常受侵襲,因此趙地也難以提供穩定戰馬供應,所以宋朝的馬很多只能從外族高價進口,市馬就成為國防的一個重大問題。

宋初,馬匹交易和茶葉分別屬於兩個機構掌管的制度,市馬有買馬司,市茶有賣茶司,是兩個互不相屬的機構。宋太祖時每年派人到邊地買馬,住在沿邊的居民經常到附近少數民族住地偷馬賣給官府,遭到當地「蕃民」的反對,往往釀成「邊患」,遂禁止(《宋史馬政》)。後來,宋在秦、渭、階、文等州設招馬處,專門負責招收吐蕃、回紇等西北少數民族的馬匹。永寧鎮既是秦州的招馬處之一。在這些招馬處,政府「每歲皆給以空名敕書,委沿邊長吏牙校入蕃招馬,給路券送至京師,至則估馬司定其價。」(會要兵24馬政)每聚馬五七十匹至百匹,謂之券,足一券則令賣馬者將馬趕到交換地點核報,每匹馬先交付錢一千,逐程由政府給以「芻秣」解決人、馬所費,直宋京師。「首領續食至京師,禮賓院又給十五日,並犒設酒食之費。」使這些來自邊塞異土的少數民族得到休息行樂,然後到「估馬司所直以支度錢帛」。每匹馬的價錢一般都不下五六十千。他們可以用這些錢在京師市場上購買所需的東西,回去時政府發給牌照,沿途免收過境稅。而且,宋朝對隨同而來的首領賜「錦襖子、銀腰帶」等,以資獎賞。但是,採用這種辦法收買馬匹弊病不少。這些馬從西北邊地趕到京師,路途遙遠,經不起長途跋涉,能活到京師的馬「皆病患之與,形骨低弱」,且大批收購,未嚴格挑選,許多不符合作戰馬的條件。因此,不如派人就地置場專買,或「招募蕃商,廣收良馬」,更為有效。(會要兵22)到了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以後,這種大批收購馬匹的方式停止實行。永寧鎮設立買馬場就是為了就地挑選,廣受良馬而置場專買。

宋朝在永寧寨的買馬場,具有國家戰略層面意義。趙匡義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由於懼怕銅錢被戎人鑄造兵器而改用布匹茶葉和其他物品支付買馬的費用,「有司言戎人得錢,銷鑄為器,乃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宋史*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御史中丞韓億言:『蕃部以馬抵永康軍中賣,所得至少,徒使羌人知蜀山川道路,非計之得。』乃詔罷之。因為懼怕羌人知道進入川蜀的道路情況而禁止他們入川交易馬匹。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在至和元年(1054年),詔;『蜀馬送京師,道遠多病瘠。自今以春、秋、冬部送陝西四路總管司。』二年,修陝西蕃馬驛,群牧司每季檄沿路郡縣察視之。邊州巡檢兵校,聽自市馬,官償其直。又詔陝西轉運使司以銀十萬兩市馬於秦州,歲以為常。」《宋史*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馬政》嘉祐元年(1056年),「詔三司出絹三萬,市馬於秦州以給河東軍。五年(1061年),薛向言:『秦州券馬至京師,給直並路費,一馬計錢數萬。請於原渭州、德順軍置場收市,給以解鹽交引,即不耗度支縑錢。其券馬姑存,以來遠人。歲可別得良馬八千,以三千給沿邊軍騎,五千入群牧司。』」永寧寨買馬場在運行了十多年後,其功能被更西邊的渭州和德順軍買馬場取代。然而,永寧鎮買馬場停止運行七年後,又恢復了買馬場。「七年(1063年),陝西提舉買馬監牧司奏:『舊制,秦州蕃漢人月募得良馬二百至京師,給彩絹、銀碗、腰帶、錦襖子,蕃官、回紇隱藏不引至者,並以漢法論罪。歲募及二千,給賞物外,蕃部補蕃官,蕃官轉資,回紇百姓加等給賞。今原、渭、德順軍置場市馬,請如秦州例施行。』詔從之。先是,詔議買馬利害。吳奎等議於秦州古渭、永寧砦及原州、德順軍各令置場,京師歲支銀四萬兩、絹七萬五千匹充馬直,不足,以解鹽鈔並雜支錢給之。詔行之。」到第二年,位於隴西的古渭寨買馬場被取消,隴右的馬匹交易集中到永寧寨。「八年(1064年),宰臣韓琦言:『秦州永寧砦舊以鈔市馬,自修古渭砦,在永寧之西,而蕃漢多互市其間,因置買馬場,凡歲用緡錢十餘萬,蕩然流入虜中,實耗國用。』詔復置場永寧,罷古渭砦中場。蕃部馬至,徑鬻於秦州。」(同前書)永寧寨設立專門的買馬場,收購各蕃部部落的馬匹,控制了河湟吐蕃對宋的馬市,基本解決了因與遼、西夏關係緊張而導致馬源枯竭的問題。

宋朝隨著與夏、遼關係的惡化,戰爭日漸頻繁,戰場上消耗的馬匹也越來越多。開始,宋朝為補充戰馬,曾置牧馬監負責集中養馬,但「馬不蕃息,而費用不貲」(宋史馬政),不得不把解決馬源的希望寄托在與宋一直保持密切關係的角廝羅身上。但是,「西人頗以善馬至邊,其所嗜唯茶」(宋史卷167職官7)而宋朝把市馬與易茶分為兩個互不相干的機構進行管理,成為馬源問題的大障礙。為了解決機構設置不合理這一矛盾,只好把這兩個機構合二為一。首創茶馬統一經營者,乃提舉茶場李杞。熙寧八年1075,李杞提出:「賣茶買馬,固為一事。乞同提舉買馬。」(宋史馬政)杞遂兼馬政,但其後又分合不一,未成為定製。元豐四年1081,群牧判官郭茂恂也提到此事,申述「賣茶買馬,事實相須,令提舉買馬官通管茶場。並以雅州、名山茶,專用於熙河博馬。」(長編卷314元豐四年七月己丑,會要職官43)其後,郭茂恂又根據他自己經營茶馬事業的經驗,於元豐六年1083重申:「茶司既不兼買馬,遂立法以害馬政,恐誤國事,乞並茶場買馬為一司」。朝廷採納了郭茂恂的建議,設立「都大提舉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能是「掌榷茶之利,以佑邦用」。規定:「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應產茶及市馬之處,官屬許自辟置,視其數之登耗,以詔賞罰。」(宋史卷167職官7)爾後,茶馬司又有所更迭,但時間很短,終復為一。神宗熙寧以來,王安石變法,王韶獻《平戎策》。三年冬,以王韶進太子中允、提舉秦鳳西路蕃部及市易事。朝廷聽從了王韶是建議,在秦鳳路置市易司。七年,立都提舉茶馬司,宋軍占熙河後,又分別在熙州、河州、岷州一帶置場市易,招募漢蕃商人前往經營貿易。市易榷場由官府統一管理,統營川秦茶馬之政,改變了長期以來茶馬分割,由兩個機構管理的局面,併兼管經營茶馬場。市場上的商品種類繁多,但在貿易中,還是以茶、馬糧食交易為大宗。宋朝用來支付吐蕃的馬匹、糧食等商品價值的主要是茶葉、錢幣、絲綢織物。熙寧至元豐年間,每年運往熙河的茶葉為四萬馱。(長編卷289元豐元年五月壬辰)宋沒年在熙河等州糴買軍糧二十二萬石,馬料一十萬石,買草八十萬束。(長編卷272熙寧九年正月乙亥)買馬歲不下一萬五千匹,為諸路買馬之最。(長編卷269熙寧八年十月壬寅),秦州之場,即永寧寨的舊制,而其他場均仿自永寧。《宋史》卷198,兵志《馬政》記載了北宋買馬數量: 大抵國初市馬,歲僅得五千餘匹。天聖中,蕃部省馬至三萬四千九百餘匹。嘉祐以前,原、渭、德順凡三歲市馬至萬七千一百匹,秦州券馬歲至萬五千匹。也就是說,原州、渭州、德順三地三年的馬匹交易才相當於永寧寨一年的馬匹交易數量,由此可見當時永寧寨繁榮的情況。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紹聖三年(1097年)知縣汪順築永寧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置永寧縣,屬於鞏州,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兵佔據秦州,永寧鎮廢為永寧寨。明代洪武年間,永寧設鎮。

康熙五十七年,一場大地震,卻將這個商賈雲集、貿易活躍且為戰略要地的重鎮一夜間覆埋,掩歿3萬餘人。從此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昆雲山房 的精彩文章:

TAG:昆雲山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