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邂逅文苑原創:百年風華 千年敬仰-品讀楊絳先生

邂逅文苑原創:百年風華 千年敬仰-品讀楊絳先生

138

百年風華 千古敬仰

--品讀楊絳先生

作者:樂痴 朗誦:山澗水

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駕鶴仙逝。這一天離先生的105歲生日只差53天。不經意間,先生去世已逾一年。然而,先生那潔白如雪的髮絲,慈祥和藹的笑容,飽經滄桑的臉龐,握瑾懷瑜的品格,矍鑠奕奕的神采,始終縈繞在我的心夢裡。「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我心中,楊絳先生是真正永恆不朽的。

走近楊絳先生,是從6年前讀她的《百歲感言》開始。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這些質樸平實的話語,帶著一股無比強大的穿透力,滌盪著我的心靈。曾經積壓在心中的些許浮躁、憤懣、疲憊一掃而光,一泓清泉入駐於我生命之中,滋潤著我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敦促我一路撿拾著快樂的「珠貝」。

循著《百歲感言》這一淡雅的光束,我走進了先生92歲所著的《我們仨》,走進了先生96歲所著的《走在人生邊上》,走進了她的散文、小說、戲劇,甚至走進了她的譯作,並認真閱讀了羅銀勝先生撰寫的《楊絳傳》。我迫不及待、如饑似渴地品讀著、體味著,從中吸甘吮露,溫潤自己。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也隨著我一次次品讀愈來愈高大。

風華正茂之時的先生,曾是蘇州東吳大學的驕子,繼而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學系研究生。她臉若春花,白潔紅潤,清雅脫俗,錢鍾書先生對她一見鍾情。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就是在清華求學時,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爾後,先生隨夫君錢鍾書先生求學於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她酷愛文學,通曉英語、法語,為她日後成為我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外國文學研究家,奠定了良好基礎。

而立之年後的先生,正處於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居住的上海淪為孤島,多位親人遭受不測,飽嘗國被欺凌、至親相繼去世之痛。先生迫於生計,於炮火間隙,利用教書育人的餘暇,撰寫了《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風絮》等劇本,並獲極大成功。同時也撰寫了《窗帘》、《喝茶》、《風》等許多極富情趣和哲理、又純真自然雅俗共賞的散文作品。滿腹詩書的先生甘當「灶下婢」,獨自承擔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俗務瑣碎,輔佐丈夫錢先生創作了曠世名著《圍城》。

年屆不惑時的先生,懷揣對祖國深深的熱愛,毅然拒絕去台灣、香港和國外發展,堅持與滿目蒼夷、百廢待興的祖國同甘共苦。北京和平解放後,先生夫婦受聘清華大學,後又相繼擔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滿腔熱情地投身到華夏傳統文學和外國文學研究之中。先生國學造詣深厚,西學知識淵博,為我國文學事業和引進西方文化禪精竭慮,奉獻一片丹心。同時,也無怨無悔的接受著那個特殊年代對知識分子的種種「改造」。

待到「文革」結束,知識分子的春天來臨,先生已早逾花甲,直奔古稀。歷經的劫難的她,從磨難中擷取和提煉自己對民族、民生和苦難最深刻的體驗,再度投入創作。她的散文《幹校六記》,「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胡喬木語),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就在先生悲涼而詼諧的冷峻筆調中淡淡道來。長篇小說《洗澡》,智趣地描繪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群像」。先生超人的知性令她看得透人性的缺陷與局限,她的理解和包容又讓她下筆敦厚而溫婉。那些沉重的創痛、悲傷的故事,在她詼諧幽默的文筆之下,變得輕鬆而有趣,令讀者不由自主的淚中帶笑。先生的散文《老王》,被選為當時的高一語文教材(改版後的初二語文教材)。她翻譯的西班牙小說《堂吉訶德》,是我國譯作史上首部從西班牙語原文譯出的漢語全譯本,發行量達100萬冊之巨。1978年,鄧小平還將其作為禮物,送給前來我國訪問的西班牙國王。介於先生為推進中西雙方文化交流所作的傑出貢獻,西班牙國王曾授予先生「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勳章」。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年近90高齡的先生,於1997年與1998年,相繼痛失愛女錢瑗和愛人錢鍾書先生,默默承受泰山壓頂般的悲痛,依然如不老青松傲然挺立且卓爾不群。面對「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冷清和孤獨,先生一如既往的坦然,筆耕不倦,為我們端出了一道道精神大餐。她以驚人的毅力,花了五年心血,整理和出版了錢鍾書先生生前仿若天書般的手稿7萬餘頁。2003年,先生92歲那年,又著手創作了以自己家庭生活為題材的自傳體敘事小說《我們仨》,這是一部真正的幸福「圍城」,影響和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成為2003年最暢銷書。2007年,96歲高齡的先生,又創作《走在人生的邊上》,傳達了她對人生價值、靈魂去向等有關生命的終極思考。而先生的《百歲感言》,又是那樣憾人心扉……

先生自稱為業餘作者,世人卻冠以她文學大家、翻譯巨匠、劇作家。她擁有人民文學社為之出版的250餘萬字的文集共八卷。先生的文學語言,看起來平淡質樸,卻於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先生的女兒錢瑗曾如此說:「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錢鍾書先生也說:「楊絳的散文比我好。」「是天生的好,沒人能學。」我讀先生的散文,更感覺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蘊含著卓越的人生追求。作為一位肩負家庭責任、悉心照顧丈夫和女兒、又處於這種特殊歷史階段的知識女性,能擁有如此卓著的成就和崇高榮譽,實在難能可貴。然而,更令我敬佩的,是先生高尚的人格和品性修為。

先生愛國之心拳拳。從來不唱愛國高調的先生,一直堅持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著對這個災難深重的國家和民族最真摯的熱愛。當日寇鐵蹄踐踏華夏之際,先生伉儷毅然從正在求學的歐洲回歸祖國並始終堅守。「……不願離開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這錚錚鐵骨的言語就是先生心中的最強音。在特殊年代中遭受非人待遇之後,曾有人問先生:「你們有沒有為自己當初沒有離開大陸而後悔?」先生說:「……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的,我們是怎麼也不肯放棄的。」「沒有什麼後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先生一生如春蠶般奉獻自己,過著簡單儉樸的生活,卻將他們夫妻一生所得的稿費、著作版稅收入迄今累積逾千萬,全部捐給了母校清華,成立「好讀書」獎學金,以幫助那些願好好讀書的貧寒子弟,順利完成學業,報效祖國。

先生愛家之情殷殷。《我們仨》,是先生鮐背之年後對自己家庭點點滴滴的刻骨追憶,也是對不可再見的親人最情深意切的耳語。在這部作品中,先生滿懷深情,飽醮濃墨,將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家庭半個多世紀風雨同舟的生活畫卷,緩緩呈現在人們眼前。先生是良母、能媳,更是賢妻。「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憑著她的堅強、獨立和決斷,成為了錢鍾書先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和堅強依靠。錢鍾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先生的愛情: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稱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並說:「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正如冰心先生所言:「他們是現代中國作家中最美滿幸福的一對,學者才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先生身似菩提心如明鏡。歲月漫漫,先生始終以一顆淡定從容的心,面對刀霜劍雨,帶著對生活一份純純的淡淡的感念,一次次撣拂和擦拭自己的心靈。先生是剛正的。風雨如晦的日子裡,先生以自己羸弱的身體支撐著如山般堅硬的風骨,與諸多共遭劫難的學者,共同築起中國知識分子不倒的脊樑。「文革」中錢鍾書先生被貼大字報,先生敢於為之貼小字報澄清辯誣,為此被楸到千人大會上批鬥示眾,可她依然據理力爭。先生是智慧的。下放幹校時,先生被安排種菜。她坦然平靜,既不憂鬱也不悲憤,笑對一切苦難。並利用看管菜園的間隙閱讀學習。生活中的先生低調至極,幾近「隱身」,於世事喧嘩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先生自己如此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先生在遭遇不公時剛正不阿,處境卑微時不沉淪自棄,夾縫中求生存亦自得其樂,真正集聰慧、堅強、睿智、仁愛、淡泊、寧靜於一身。先生的胸懷,可謂這個風馳電掣的時代一處亘古不變的溫泉。誰言白髮千莖雪,一縷幽蘭一縷香。先生讓我們看到,人活著,真好!人活著,真美!

如果說女人是一本書,楊絳先生則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從封面到內容都美到極致的書。這是一本以甘霖為墨、彩云為紙、博愛為筆潤濕而成的書,也是一本以血珠為墨、黃土為紙、脊樑為筆雕琢而成的書。品讀先生,我終於知道人生應該真正把持的態度,也真正了解自己應該有著怎樣的追求。先生是一位高大的精神巨人。她的一生,就是矗立在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座永恆的豐碑,值得所有人學習和敬仰。

作者:樂痴,真名鄒瓊平,公務員。一個陽光自信、痴心於快樂的湘中女子,雖年過半百,依然愛好文學,喜歡旅遊,善長乒乓球,並潛心於身心靈的修行

朗誦:山澗水,山西呂梁人,邂逅文苑平台主播,一個朗誦愛好者,聲音渾厚,神韻獨特,能很好的演繹各種風格的作品,喜歡用聲音傳播文字的美麗。

平台創辦簡介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和群友、所有愛好文字朋友們的支持和鼓勵。

邂逅文苑致力於熱愛生活、熱愛文字,宣導積極向上、正能量正義為主的文字,一切崇尚美好、真誠、友善為宗旨。我們會精益求精,更好地為大家打造一個學習、交流、展示的良好環境。

邂逅文苑作品由作者授權發布,均為原創。

投稿須知:原創作品,以詩歌、散文為主,其它題材不限。

投稿須付個人簡介,照片(可有可無)。

投稿微信:健坤人生(陳)

投稿郵箱:

江舟劈浪1162390149@qq.com

倒影郵箱13647256910@qq.com

青竹郵箱823126068@qq.com

邂逅文苑平台公眾號:xiehouwenyuan

散文編輯:青竹

詩歌編輯:倒影

圖文編輯:詩若 雨蝶 如果

誦讀總務:葉紫

每周放歌:指尖輕語

總編輯:上善若水

本期圖文製作:雨蝶

誠邀文字愛好者踴躍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邂逅文苑 的精彩文章:

邂逅文苑精品原創:看透未必是好

TAG:邂逅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