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光緒帝的兩大事迹: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光緒帝的兩大事迹: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光緒帝有兩點突出的事迹為歷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當了把古代中國和平改造成為現代中國的嘗試——戊戌變法的領導人,甚至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維新黨人。其二,在變法中,當大學士孫家鼐提出「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時,光緒回答:「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即為了國家而不惜自己的權位,說明他是一位真正無私的愛國者。本文作者王也揚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原題為《值得紀念的光緒皇帝》。




慈禧與光緒




光緒皇帝有兩點突出的事迹為歷代帝王所不及。其一,他充當了把古代中國和平改造成為現代中國的嘗試——戊戌變法的領導人,甚至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維新黨人。其二,在變法中,當大學士孫家鼐提出「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時,光緒回答:「吾欲救中國耳,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即為了國家而不惜自己的權位,說明他是一位真正無私的愛國者。



筆者曾撰文認為,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最有希望獲得成功的改革,其中一條論據,就是為政者在對改革的認識與決心方面,戊戌時期的中國皇帝光緒實際上超出了作為現代化改革成功者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和日本天皇明治。當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通過遊歷國外,見識了先進事物,產生了學習外國達致富強的願望;日本明治天皇在倒幕志士的幫助下從幕府手中獲得了權力,於是順從了他們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而中國皇帝光緒對變法的覺悟則來自民族危機和國家存亡的千鈞壓力,其教訓刻骨銘心,其認識達到相當的高度。甲午戰敗,一直主戰的光緒「憤極愧極」,為了「不做亡國之君」,他通過老師翁同龢接觸到了康有為的上書,進而又以各種途徑「大購西人政書覽之」,「考讀西法新政之書,日昃不惶」,逐步認識到學習西方應「毋徒襲其皮毛」,必須進行根本制度的改革。這樣他就從思想上與維新派漸趨一致,最後成為心心相印的同志。光緒對變法有橫下一條心的決心,他曾當著慈禧面表示,甘願「壞祖宗之法」,也要推進新政。而以中國保守的傳統,觸犯「祖宗之法」即可指為「大逆不道」。在百日維新中,光緒下達的一系列「上諭」,從政治改革到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幾乎都突破了「祖制」,也突破了張之洞等人把「西學」、「西法」限制在「中體」框框內的主張,從而在國內形成了「除舊更新」的令人振奮的改革大潮。




最讓人感佩的,還是我們前面提及的,光緒皇帝有一種為了改革、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惜自己權位的精神,這是十分難能可貴和了不起的。在中國幾千年君主專制制度下,皇權歷來是為君者的命根子,所謂有了它便有了一切,失去它便失去一切。為了得到這東西,人們可以殺得血流成河,讓億萬生靈塗炭。改革如要觸動這東西,對不起,須拿萬千人頭來換!110年前的光緒皇帝,能夠說出「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這樣的話,非為一時衝動之言,而應該看做是他對傳統政治的一種反叛,這反叛只能基於其對西學及中國現代化改革性質的覺悟。




百日維新中,光緒接受康有為的意見,決定採取「廣開言路」,給民眾一定的政治參與和言論自由的政策,允許普通百姓直接上書中央政府甚至皇帝。要知道,清王朝以往是連下層官吏都沒有奏事權的,光緒把向皇帝上書言事的權利直接下放給包括「野民」、「魚人」在內的平民,並且強調「總期民隱盡能上達,督撫無從營私作弊為要」。這不啻是一場革命,從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士民,卻引起權貴階層的強烈不滿。張之洞憤然說:「變法者,清廷之事也,何為而與士民言?」有官僚抓住一些平民因不懂呈文規矩,稱「皇上」未抬頭等紕漏,認為是對皇權的褻瀆,欲大加問罪。光緒卻「一笑置之」,指示說:「當廣開言路之時,不必有所譴責以塞之。」仿效西方「興民權」、「設議院」,本是康有為等維新派早就確定的政治改革目標,但後來見阻力太大而放棄。變法中,「設議院」問題仍討論不斷,有人提議建立一個評議國事的常設機構,「事雖議於下,而可否之權仍操自上」。但即使這樣的舉措,對於清廷來說,也被認為是有礙皇權至上的根本體制,光緒「若能救國,則朕雖無權何礙?」的話便發自討論中。康有為建議,鑒於「今守舊盈朝」,此事現在「萬不可行」;光緒雖然同意了康的建議,仍表示「待後數年乃行之」。可見他對「興民權」、「設議院」的政治體制改革有堅定的決心。



相比之下,慈禧就是另一副嘴臉了。慈禧並不反對學習西方的改革。最先為中國帶來新生產力的洋務運動,就是在她同意下搞的。光緒主持的戊戌維新也是在她授權下才得以進行的。但改革一旦威脅到她的權位,她便要毫不猶豫地扼殺改革。在光緒籌劃改革大計的時候,慈禧謀劃的卻是如何鞏固自己權位之計。她首先把翁同龢、文廷式等「皇上所親信之人」,從光緒身邊「遣逐」,又要求「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職」,「具折到皇太后前謝恩」;收緊了高層人事大權。接著任命親信榮祿署直隸總督,統率京畿董福祥部、聶士成部、袁世凱部三支軍隊,從而把軍政實權牢牢控制在手。後來光緒免去抵制士民上書言事的禮部六位堂官,慈禧則視為皇上竟敢動了她的人,遂對光緒破臉怒罵,萌釀政變殺機。1898年9月19日夜,慈禧突然提前兩天從頤和園急返紫禁城發動政變。決定這一行動的直接原因,是她獲悉光緒皇帝第二天要會見日本元老伊藤博文,於是慈禧第一個反應便是光緒欲「勾外國謀我」。政變發生後,有人上彈章追究李鴻章與維新派的關係,慈禧問李:有人說你是康黨。李答:「臣實是康黨……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李敢於這樣回話還在怒氣中的西太后,因為他知道慈禧發動政變在乎的是最高權力而非反對變法。幾年後,慈禧復推新政,許多政策力度超過戊戌維新,但和平改革的歷史時機已經錯過,清王朝終於無可挽回地覆亡了。




戊戌政變後,光緒被囚禁於周圍環水的小島瀛台,直至他去世,過了整整十年失去人身自由、飽受精神折磨的囚徒生活。但他一直堅持學習外語,關心和研究國內外時事,始終懷抱著「有意振興中國」(光緒私下對即將離開清宮的德齡語)之志。1908年11月13日,在慈禧患病多日之後,光緒也「疾甚」(《清實錄》語),次日便亡故於瀛台涵元殿,終年僅37歲。過了不到一天,慈禧病死。對光緒皇帝如此蹊蹺之死,百年來人們不能不懷疑他是死於謀殺。因為年紀尚輕的光緒平時身體雖不大好(有神經衰弱、結核等病案記錄),但並無突然致命之症。給他看病的西醫師屈桂庭見其「忽患肚痛,在床上亂滾」且「面黑,舌黃黑」,也認為「此系與前病絕少關係」。近年,有研究者取光緒墓中的頭髮等遺物進行化驗分析,發現砷(俗稱砒霜)含量超出常人數十倍,更為光緒「非正常死亡說」增添了證據。如果光緒皇帝確實死於謀殺,那麼也可以說,他是為中國現代化的改革事業犧牲的。我們應該懷著敬意,紀念這位歷史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聞解密 的精彩文章:

高端圈子都在流傳的新媒體
將錯就錯,我們一再讀錯的這些字終於改讀音了!
曹操為什麼鍾愛別人的老婆?原來是因為...
中國歷代皇帝最著名一句話,誰最霸氣?
如若可以,面向太陽,不問春暖花開,只求快樂面對。

TAG:趣聞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