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笑女孩因何抑鬱了

愛笑女孩因何抑鬱了

蓮子心遇 ·194期

蓮室傾聽人情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百味細品嘗,烹煮文字療心傷。

導讀: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表達方式卻千差萬別。恨是愛的反面,對孩子期待過高的父母有時會用打罵、挑剔、指責表達對孩子的不滿,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完美、更優秀,過後又會加倍地用溫暖和愛去彌補,於是就讓孩子感覺到「兩面父母」是冰火兩重天。在夏心怡的心中,爸媽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因此她的內心經受著分裂困擾,對爸媽既有不滿和怨恨,又有愧疚、感激和愛,這種複雜的情緒壓抑,讓她無法承受。

愛笑女孩因何抑鬱了

作者|青蓮

01

緊急求助:優秀女生突然輟學急壞家人

周末,一位家長便給我打電話,非常焦急地說:「我女兒非要鬧著給她找心理諮詢師,說是心裡憋悶得難受,活著沒意思,不想再去上學了。原來的那個活潑開朗的女兒忽然間變得非常愛哭、憂鬱和不自信了……」。聽了這位母親冗長的敘述,我同意給她女兒做一次面詢。

那位打電話的女士帶著女兒如約而至。女孩長圓圓的臉龐,齊耳的短髮,打扮得乾淨利落。見面就非常禮貌地向我問好,而且未語先笑,一笑露出兩個小酒窩和潔白的牙齒。我們相視一笑,便感到彼此投緣。我徵求女孩的意見,她願意讓媽媽先離開,想和我單獨聊聊。

我們的談話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或許是女孩求助心切,或許是我們的匹配度較高,她很快向我敞開了心扉。

她叫夏心怡(化名),今年十七歲,是一所重點高中的高二學生。從初三開始,父母就托關係把送到離家一百多公里的省會重點中學。當時她才十四歲,忽然間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舉目無親,感覺眼前一片茫然。她很想家,卻不敢對爸媽說。因為她怕爸媽不高興,更怕爸媽瞧不起她,說她沒出息。她在學校度日如年,吃不好睡不好,整天沒精打採的。上課經常走神,下課做作業的速度也很慢。

夏心怡所在的班是宏志班,都是優中選優的學生。在這樣強手如林的班級里,她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靠前。第一次摸底考試,她就排到了班上倒數第七名,不論她如何努力,成績就是上不去,總是在班級的後十名徘徊,這讓她感到自慚形穢,慢慢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更讓她煩惱的是人際關係問題。尤其是上高二以來,她感覺與宿舍的其他五位同學越來越難以相處了。她看到別的室友之間都親親熱熱地嬉鬧交談,而自己卻像一個孤雁,沒有人關注、沒有人理睬,只能獨自暗然傷神。她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因此就想辦法去討好室友,為她們打飯、洗衣服、打掃衛生、買零食……。可是室友們似乎根本不以為然,並沒有人看到她的好。相反,如果哪天她沒有打掃宿舍的衛生,還會有人指責她。她感到自己被孤立了,很委屈,卻不敢表達真實的情感和內心的需求,內心苦悶,經常躲在被窩裡偷偷哭泣。想到開學又到面對這一切,她便充滿恐懼,失眠焦慮,鬱鬱寡歡。然而她不敢對父母傾訴內心的苦衷,只說不願再去上學了。

02

原因追蹤:多重壓力引發童年創傷

經過耐心傾聽和細心觀察,我感覺夏心怡存著較嚴重的自卑、自責、自愧心理,自我評價很低,內心焦慮不安。同時發現她說到傷心處時,非常想哭,卻又強裝出笑容來,這種欲哭又笑的表情讓我深切感受到她內心強烈的衝突和糾結複雜的情緒。由此判斷,她現在表現出的適應性差、學習成績上不去、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都是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根源在於她存在錯誤的自我認知,是一種自卑心理在作怪。

我讓夏心怡說出自己的五個優點,她卻一個也說不出來。相反,她一個勁地說自己情商低,不會與人打交道,明明自己很委屈、很生氣,卻不敢表達;她說自己很笨,無論怎麼努力學習,成績還是倒數;她說自己長得不好看,沒有人喜歡她,也沒有人看得起她。其實,她是一個非常美麗可愛的女孩,敏感細膩,知情達理,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強。她之所以有如此低的自我評價,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應該是小時候受到嚴苛的教育,不被父母欣賞,缺乏鼓勵和讚美,因此發展出一個自卑的自體客體來。

我們的話題自然過度到夏心怡的成長經歷上來。她說,她的母親只有初中文化,是個全職家庭主婦;父親是中專文化,經營著一家小超市,經濟收入可觀。因此,她們家的物質條件比較富足。六歲之前,她一直很快樂,無憂無慮。從小學開始,她的噩夢就來了。不是因為考試成績不好挨打挨罵,就是因為和小朋友一起玩時間長了受懲罰。

媽媽的打罵是家常便飯,爸爸有時也打她。她清楚地記得,在八歲那年秋天,一天下午放學,她因為在學校打掃衛生回家晚了,而且在上書法課時碰倒了墨水瓶,把自己的白色上衣弄髒了。回家之後,她被媽媽當街打罵。媽媽用非常狠毒的話罵她,不讓她回家。從那時起,她就認為自己是個令人討厭的人,媽媽不喜歡她。她幾次想離家出走,但都不忍讓爸媽傷心而強忍悲痛。在她心目中,爸媽掙錢很辛苦,滿足她所有的物質需要,只是爸媽不理解她,更不知道怎麼愛她。所以她極力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想儘可能地做到乖巧懂事,而且從來不在父母面前流淚。

當夏心怡講到自己在八歲時被媽媽當街打罵、不讓她回家的情景時,我看到她的眼淚快要掉下來了,但是她極力地壓抑著自己,換上一副故作輕鬆的、毫不在乎的表情和語氣。我對她說:「我感覺到你很傷心!別再壓抑自己了,如果你感覺難過就痛快地哭出來吧,我陪伴著你!」。我這樣輕聲地對她「催眠」,她的眼淚終於不可抑制地奔湧出來。她急忙用手捂著臉,聳著肩,不停地抽泣。

過了一小會兒,她平靜下來,又面帶笑容地和我交談。我問她:「為什麼不允許自己盡情地釋放一下壓抑的情緒呢?為什麼總是在想哭時反而面帶笑容呢?」。她說:「我想給別人更多的溫暖,我更想讓爸媽開心,我不想因為自己的不開心影響爸媽的心情。因此,在父母眼裡,我就是個挨了打罵也能夠很快調整自己、仍然笑對人生的沒心沒山肺的孩子!」。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夏心怡的心事越來越多,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她十二歲時,又有了弟弟。父母把所有的關注、關心和關愛都給了弟弟,她變得更加失落了。弟弟一歲多時,父母為了有更多精力照顧弟弟,也為了鍛煉她的獨立生活能力,強行把她轉到省會的重點中學寄宿就讀,從此她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

她感覺被父母拋棄了,在學校日夜想家,總想給家裡打電話。每次打電話父母都是勸她堅持,再後來父母就批評她太嬌氣,質問她那麼多的同齡孩子都是寄宿,為啥別人能適應她就不能適應?再後來,她給父母打電話,父母三言兩話就把她打發了,只是不斷地給她的卡里匯生活費。

上高中以來,她的心情從來就沒有舒展過。尤其是上高二以來,學習成績的落後、同宿舍女生的矛盾、青春期自我認知的困擾等壓力疊加,引發了她童年的創傷和內心的痛苦。她感覺自己像被生活綁架了,像一條悶在魚缸里的魚,悶得要透不過氣來了。她真想逃離這個世界,但是還要強顏歡笑著做爸媽的乖女兒!

03

深刻警示:家長應多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夏心怡看見我的第一句話就說自己得了抑鬱症,還列舉了很多癥狀。但是我通過綜合分析,讓她確信自己並沒有患抑鬱症。確認抑鬱症是需要較嚴格的癥狀和時間指標的,不能隨便給自己貼標籤。同時,通過幫助她梳理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她明白產生錯誤自我認知和自卑的源頭。夏心怡聽完之後,感到如釋重負。

接下來,我通過運用認知療法,讓她明白現在自己面臨的人際關注不良問題,並不是自己不可愛,也不是別人故意疏遠她,而是自己存在錯誤認知和糟糕化、片面化、誇大化等錯誤的思維模式,只有增強自信,改變自我認知和評價,學會運用積極思維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才能有新的轉機。為了幫助她樹立積極的思維方式,我建議她以後每天寫三條對自己肯定的事,經過長期訓練,就會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

除了夏心怡自身改變之外,家庭及學校環境對她的身心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在談及家庭時,夏心怡幾次都想放聲大哭,但最終還是把淚水生生地吞咽到肚子里了。因為她說,她爸媽除了在情緒不好時打她罵她,在情緒好的時候對她非常好。特別是媽媽心情好時,對她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媽媽沒有受到過更多的教育,整天在家裡做家務、帶孩子,幾乎與時代脫節,根本不了解她的心理需要。媽媽也不會調整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和爸爸吵架,就會把自己的壞情緒轉嫁給她。她感覺媽媽很可憐,並不恨媽媽。

爸爸每天在外面奔波忙碌,掙錢養家,應酬頻繁,有時喝醉回家也會找茬。爸爸讓全家人享受到了體面的生活,因此,她感覺爸爸也不容易。有時候看到爸爸喝得爛醉,她很心疼,只盼自己早點長大,能夠替爸爸分憂解愁。因此,在夏心怡的心中,爸媽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她時常經受著分裂的心理困擾,內心極度壓抑著複雜情感:對父母的怨恨、愧疚、感激和愛。

為了幫助夏心怡整合這些心理衝突,我用兩把椅子,一把代表「好媽媽」,另一把代表「壞媽媽」。我首先鼓勵她對「壞媽媽」表達怨恨,盡情地哭訴,充分地宣洩;接下來,再讓她對「好媽媽」表達愧疚、感激和愛。最後,讓她大膽地對「媽媽」表達出內心的需求。同樣,也讓她對「好爸爸」和「壞爸爸」充分表達內心情感,說出真實需求。讓我吃驚的是,她的惟一需要就是想讓爸媽耐心傾聽自己的心聲,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她覺得自己與爸媽就像兩個世界的人,與爸媽根本無話可說。

我把夏心怡的心聲轉告給她的爸媽。她的爸媽也非常吃驚,他們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己經盡己所能滿足孩子了,沒想到孩子還會出問題,還會有這麼多的不滿。原來,她們所給予的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經過兩次諮詢,夏心怡又去上學了。她媽媽開始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走在了學習成長的路上。看到女兒願意與自己聊天、談心事了,她十分欣喜。同時也深有感觸地說:「唉,現在才明白,我原來愛孩子的方式很多都是錯誤的。會愛才是真愛,不會愛是虐待啊!真愛是需要學習的,我必須和女兒一起成長。」

新學期開學,我在微信里看到夏心怡發來的照片,是她和宿舍同學的合影,她笑面嫣然,我能夠受到她從內心流露出的欣喜和快樂。我相信,只要她的人際關係改善了,提高學習成績也指日可待。因為她感受到了愛,找到了自信,擁有了改善一切、創造美好的源泉。

溫馨提示:圖片來自於網路;人物皆為化名。

作者簡介

青蓮,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督導師協會籌委會成員,首期國際易術心理劇導演種子班成員,河南省心理諮詢師精英團隊成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散文集《蓮落紅塵》,多家雜誌社簽約作者。

擅長領域:易術心理劇團體治療,青少年心理諮詢、婚姻家庭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患抑鬱症將退出娛樂圈?張一山回應與周冬雨談戀愛
回應「抑鬱症、將退出娛樂圈」,張一山首次發聲:暫時死不了!
張一山首次發聲,正面回應「抑鬱症、將退出娛樂圈」:暫時死不了!
張一山患抑鬱症將退出娛樂圈?回應:暫時死不了,拍完戲就休息
喬任梁抑鬱症過世之後,又有一位男星患上抑鬱症,粉絲很是悲痛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