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清代趙翼《論詩五首》,文理中蘊含著哲理

清代趙翼《論詩五首》,文理中蘊含著哲理

論詩五首

清代:趙翼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

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

賞析

第一首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此詩就體現了這一點。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詩人,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於眾口,已經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第二首

第一、二句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詩篇也有歷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詩人呼喚創新意識,希望詩歌寫作要有時代精神和個性特點,大膽創新,反對演習守舊。

世人常常用這句詩來讚美人才輩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換舊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滾滾長江,無法阻攔。

此反映了作者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並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的詩人。寫出了後人繼承前人。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作隨著時代變化發展的主題思想與中心。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為古人是從。詩歌也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

第三首

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藝術主張的詩。指出文藝批評應提倡有獨到的見解,不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個,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一樣,心口雌黃。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一是必須在實踐中佔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於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前二句點出在紛紛的藝苑裡各種說法魚龍混雜,這時 需要的是獨具慧眼,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當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學養和閱歷,成為「高人」。

後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戲作比,矮人看戲時被前邊的人擋住目光,哪裡能看到戲台上的場景?戲散大家一起談起來時,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說法。這就好比我們自己對「藝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學力淺薄,不能「獨具隻眼」,那就只能「隨人說短長」了,這種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行為作者是堅決反對的。

這首詩繼承以詩歌體裁論詩歌的傳統,見解卓異,說理暢達。全詩看似佶手拈來、隨手而出,但卻具有極為精闢深刻的理論內涵。李白、杜甫被稱為詩中仙聖,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韓愈在仕由逝世時才3歲,後來他熟讀李杜詩篇,作有《調張籍》一詩,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等語,可謂敬佩得五體投地。而後世特別是明清兩代,對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並且普遍地認為詩自唐以來詩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還提出從《詩經》以來每況愈下、自宋元以來無詩之論,這種看法在明清詩歌理論中佔有主導地位。

詩人開篇即總論概述了這一普遍現象,以李杜為代表指出了他們的詩作固然光耀千秋,流傳萬古,其崇高地位與普及程度已是臉炙人家傳戶誦。接下來卻陡然轉筆,尖銳地指出了這種情況帶來的另外的弊端:熟極而流,不僅令人覺得從內容到形式都沒有新意,而且還隱隱含有這一現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礙了後世詩人的創新之意,其見解之深刻,筆觸之辛辣,思慮之周到,足以發人深省。前兩句並非真足在貶低李杜,而是為下文略作鋪墊而已,以下即轉入主題的抒發。

人充滿了多欲與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過於求得長生不死之果實;好奇之最甚者,莫過於探尋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間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兩種心理之總和,構成宗教學術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國、天當,東方的世外桃源與大羅仙境之建立,就導致人類脫離現實物慾而促使精神升華。

舍此之外,有特立獨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純就現實身心以取證者,則為中國傳統的神仙修養之術,與乎印度傳統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體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縛,以達成外我的永恆存在,進而開啟宇宙生命原始之奧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純依信仰而自求實證。

但千古以來,有關長生不老的書籍與口傳秘法,流傳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壽者難期,看來純似一派謊言,無足採信。不佰我現在有此懷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晉代人嵇康,撰寫「養生論」而力言神仙之可學,欲從理論上證明其事之真實。

嵇康提出神仙之學的主旨在於養生,堪稱平實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暫且不問,其對現有養生之助益,則絕難否認。且與中國之醫理,以及現代之精神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學,可以互相輔翼,大有發揚的必要。

一種學術思想,自數千年前流傳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我們今天對此不容易了解。況且自古以來畢生埋頭此道,進而鑽研深入者,到底屬於少收的特立獨行之士,不如普通應用學術,可以立刻見效於謀生。以區區個人的閱歷與體驗,此道對於平常注意身心修養,極有自我治療之效。如欲「病急投醫,臨時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與人生生命之奧秘,而冀求超凡者,則又涉及根體之說。清人趙翼論詩,有「少時學語苦難圖,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說。詩乃文藝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詢之難,有如此說。何況變化氣質,豈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