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敦刻爾克VR體驗:諾蘭的戰爭在海底、天空和大地 沉浸於每一次呼吸

敦刻爾克VR體驗:諾蘭的戰爭在海底、天空和大地 沉浸於每一次呼吸

這是兩個月前我們發過的文章,兩個月後正值這部影片正式在國內院線上映。我們推薦在看完大銀幕後試試體驗一下VR版。的確還是很不錯的一個作品。








Dunkirk VR體驗以獨特的主觀視角,為我們展示了影片中三個最主要場景的

驚鴻一瞥。


——克里斯托弗·諾蘭





Dunkirk是一部必須在大銀幕上欣賞的電影


——Dunkirk VR體驗導演/製片人Matthew Lewis




華納再次啟動了「VR營銷機器」


用一幅地圖開宗明義告訴剛進入體驗的觀眾自己所處的角色和位置


對於即將在7月21號登陸大銀幕的諾蘭新片《敦刻爾克》來說(包括70mm等史上放映格式最多的電影),雖然兩周的時間似乎無法足夠鋪墊宣傳期,但阻止了不了電影製作方華納開動它已經駕輕就熟的「沉浸式營銷機器」。




我們在上周末介紹了這部影片在拍攝和播放格式上的一些技術信息。緊接著第二天(7月7號)Dunkirk VR體驗「Save Every Breath」正式登陸YouTube 360,Facebook 360,LIFE VR以及大多數主流VR硬體平台(比如HTC Vive)。




不出意料的是,全球主流娛樂媒體並沒有對這個VR體驗給予足夠的關注——即使它是諾蘭的電影。




出乎IN2意外的是,這部原本感覺或許會套路滿滿的VR體驗卻給足我們驚喜。



因為

它足夠聰明




海底、天空和大地



40萬人無法回到自己的故鄉


這部4分半鐘的VR體驗,名為「Save Every Breath」,非常恰如其分。整個體驗機智地沒有去想通過「敘事」來展現這部影片的highlight部分(要從敘事上跟隨諾蘭的確不輕鬆),而是充分發揮了VR介質的優勢,集中在影片中最驚心動魄的三大主要場景的沉浸式體驗上。



《敦刻爾克》是一部關於二戰的史詩級巨片,身兼編劇/導演/製片人的諾蘭,像所有偉大的導演一樣,想觸及的依然是那個古老而宏大的命題:生與死。40萬盟軍在法國Dunkirk海灘上,被大海阻絕了後路,面對德軍從海陸空三個維度的進攻,決一死戰或逃出生天。




「Save Every Breath」選擇的正是這樣三個維度里的每一次呼吸



海底的部分

,身邊都是下沉的士兵,他們姿態各異地定格在海水中,以一種時間凝固的姿態。彷彿截取了一個歷史中立體的時空瞬間,或者諾蘭的時空魔方旋轉到一個故事的維度。這裡突出VR優勢最聰明的做法,還不是第一人稱的視角,而是聲音:沉重的幾近窒息的呼吸聲,一顆顆刺破水面鑽入海水深處的子彈的呼嘯聲,以及一架戰機巨大的、即將墜入海里的陰影和聲音……




都給予「沉溺」在這一場景中的觀眾緊迫的臨場感。

無論諾蘭如何熱衷於在超大的銀幕上,用視覺和節奏打擊觀眾,他似乎也很難做到VR體驗這種直接壓迫肺部的感覺



天空的部分

是一架正在空戰中的盟軍戰機。這回是妥妥的第一人稱視角。作為戰機駕駛員的觀眾,看著窗外的炮彈迎面而來,在機翼爆炸,以及周圍冒著黑煙的戰機相繼墜落,回望和低頭看看自己的駕駛艙,除了顫抖的操控桿幾乎無任何對於安全的掌控感。這是三個場景中IN2最欣賞的一個部分。你在大銀幕上可以看到激烈的場面,看到被精準操控的戰機射殺或者盤旋,但你無法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身為戰機飛行員,竟然是這樣一種無助和聽天由命的感覺。




尤其精彩的是這架戰機疾速地大頭衝下墜海的過程,呼吸的倒數聲這一次壓迫的是心臟。



大地的場景

,更像是對諾蘭電影從視覺上的一個強調。甚至在這裡,什麼視角不是重要的,作為40萬盟軍中的一員,所有的目光盯在最前面站在海水最邊緣的士兵的背影——無路可去的絕境。在他的靜止的佇立中,回望一下身後,所有的臉孔都是絕望。



這個絕望的呼吸來自視覺。




「Dunkirk的殘酷總是伴隨著呼吸,而我們知道如何把這種感覺帶入 VR體驗。」





Dunkirk VR體驗製作公司Practical Magic



上面那句話是製作這部體驗的製片人和導演Matthew Lewis說的,這話的下半句也很精彩:





我們確切地知道如何把這種感覺帶入虛擬現實——我們把你放在那一刻。然而這只是你對大銀幕上看到的故事的淺嘗,而Dunkirk是一部必須在大銀幕上看的電影。




我想這句話或者可以翻譯成《論如何為大片宣傳製作合格的VR體驗》。




對此,無論諾蘭如何在放映格式和縮短票房窗口這些事情上直接打製片公司的臉,在關於推廣電影的VR體驗上,雙方應該都是滿意的。從另一個角度說,目前VR電影體驗最好的結果也是滿足大片在市場推廣上的需求。




成功的VR預告片,要同時關照電影中最核心的資源和導演最突出的特點。





目前2D版的預告片有多水多平庸簡直不值一提。好萊塢大廠如此熱衷VR預告片做營銷,也是因為大眾市場對普通預告片基本免疫。此前在評論斯科特的《異形:契約》VR預告片時,我們很讚賞直接把故事中最核心的部分用新技術展現出來的觀念。




「Save Every Breath」也是選擇了三大主要場景中最核心的部分。相對斯科特的驚悚科幻經典IP的故事元素,如何製作一部觀眾陌生的史詩巨片的VR體驗?的確考智商。




製作公司Practical Magic(刺客信條VR預告片)的創始人/CEO,也是該體驗的導演和製片Matthew Lewis,在90年底末就在華納工作。也是好萊塢的老司機,無論對片方還是導演風格都應該十分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部「聰明」的VR體驗,不僅避開了通常這類體驗一旦超過2、3分鐘就令人感覺煩悶無聊的雷區,在長達4分半鐘的時間裡分分鐘讓觀眾有呼吸上的緊迫感。同時也避開了試圖用「敘事」來凸顯史詩大片亮點的「恐怖賣點」。

合理利用了高維度介質的優勢,把諾蘭這位導演最擅長的「摺疊時間框架」,以及擅長搭建「非線性結構故事」的特點,都在預告片中成功表達出來。




硬體支持




能看到 Microsoft, Intel 和Dell肩並肩站在VR合作夥伴位置上,似乎只有諾蘭電影的VR體驗了。對於有「超高清畫質」癖好的導演來說,「Save Every Breath」的畫質不能含糊。製作方Practical Magic不得不把通常360度視頻的標清版進行了優化,解析度是普通VR視頻的40倍(所以最好用OculusVive)。




為了做到這一點,製作團隊使用了英特爾 Xeon處理器支持的戴爾Dell blade伺服器和工作站。




最後,我們究竟會不會引進70mm IMAX版呢?




雖然還有電影博物館那塊巨幕,但是不敢想還會出現8年前寒冬里排隊阿凡達的盛況。即使是外媒娛樂主流媒體也對上映首個周末的票房(北美)不敢設定太高(3000-4000萬美元@Variety)。上一次諾導的首周北美票房最低紀錄是2006年的《致命魔術》(The Prestige)1450萬美元。






當然,不管有沒有巨幕版,這片值得看。




相關閱讀:


諾蘭:在70mm IMAX版和VR體驗之間找個平衡




[史話]諾蘭對談德尼羅、帕西諾 《盜火線》是如何拍成的




十八禁的血腥和毛骨悚然   這才是我們最喜歡的VR短片




焦慮的好萊塢六大和美國院線 VR影院是救命稻草嗎




[

IN2原創資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視頻/圖片來自YouTub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2 的精彩文章:

都是手機的勝利 懟了半天就把VR眼鏡盒子懟沒了
Steam支持微軟MR 你吃驚的樣子顯得戲很多
VR死翹翹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個幻覺
漫威戰隊加入Oculus VR遊戲如何安放這些超級英雄

TAG:IN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