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卡米爾·克洛岱爾:一位偉大的雕塑天才

卡米爾·克洛岱爾:一位偉大的雕塑天才

走近優才:歷史上的優才人物系列(之93):卡米爾·克洛岱爾 (Camille Claudel)

1

人物主要貢獻

卡米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1864-1943),一個以前較為陌生的名字,曾淹沒在歷史和一個男人的光環里。 她與羅丹相識是在1885年的冬天。她的老師布歇(Alfred Boucher,1850-1934)在去羅馬旅行前,把她這個學生託付給了羅丹,對她進行指導。一段歷史傳奇,就此發生了。

布歇(卡米爾早年老師)的雕塑:「造就羅丹」的卡米爾

一批藝術奇蹟,就此誕生了。一個18歲的女孩子和一個42歲的大師之間,突發了一場延續20年的浪漫史。她,有一副絕代佳人的前額,一雙清秀美麗的深藍眼睛,人們稱她為「羅丹的情人」,或者羅丹的學生,模特兒,知己,可她卻真真實實是一個天才雕塑家。 如果不是羅丹靈魂發現,堅持要在羅丹博物館收藏、保存卡米爾的15件作品,如果不是她的弟弟——法國著名詩人、劇作家保羅·克洛岱爾,不遺餘力地搜集保存了姐姐的作品的話,人們也許現在都無法欣賞她的雕塑傑作。

2

人物速讀

她是詩人、外交家保羅·克洛岱爾的姐姐,關於她的生平資料很少,大多是他弟弟的日記和回憶錄提供的。卡米耶5-12歲在基督教義修女會接受教育,全家遷居塞納河畔的諾讓後,孩子們由家庭教師輔導,繼續學業,此外,克洛岱爾再沒有受到什麼正規教育,但是,她曾在父親琳琅滿目的書庫中博覽群書,少女時代,她已經是一位天資聰穎的雕刻家,其才能受到其他藝術家的承認,1881年,父親再次轉調,帶領全家來到巴黎,克洛岱爾進入巴黎克羅拉西美術專科學校(現稱大茅屋美專),遇到終身的朋友科普斯科姆(後稱埃爾博恩),現存她的初期作品即屬於這一時期。

歐洲,法國,曾出過一個偉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做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羅丹的《思想者》,世界聞名。

羅丹的《思想者》

現在,從法國到歐洲都已經 知道了:一個同樣偉大的女人,卡米爾。

卡米爾的《羅丹像》

卡米爾的《吻》,起了一個不同的名字:《Vertumnus and Pomona 》

3

人物思想

代表作品:《沙恭達羅》 《冥思》。

一個例子,即可說明很多很多:2009年,羅丹最著名作品之一《吻》的拍賣價格為7.5萬歐元。2005年,卡米爾的著名作品之一《華爾茲》的第二版的拍賣價格93.25萬歐元。二者價格差距:十倍以上。 二者驚天動地的愛情悲劇,曾震驚歐洲。

1988年,法國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為這場爭論暫時畫了個句號:「我們愛羅丹,我們更愛卡米爾」。

卡米爾的作品《成熟的年紀》(The Mature Age),奧賽博物館。

《地獄之門》的局部。人們對這個局部,現在稱為「卡米爾和羅丹」。

4

後世評價

文最前面的幾件雕塑作品是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1850-1934)「為了紀念卡米爾」「為了紀念羅丹的朋友卡米爾」而創作的一個系列雕塑中的幾件。這個系列雕塑命名為《沃呂比利斯》(Volubilis):這個遺址是摩洛哥的「羅馬帝國最偉大的廢墟之一」(現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並且是「保存最完好的廢墟之一」。

卡米爾,曾經是這樣一個「廢墟」。 卡米爾的作品也曾是這樣一個廢墟。

她天生就是美麗,脆弱,敏感,有天賦的女子的化身,每次看她表演這樣的角色,都忍不住震驚,包括她飾演的阿黛爾·雨果和瑪戈皇后。

看《卡米爾·克勞岱爾》,觀眾已無意於去評判阿佳尼詮釋的卡米爾是否準確,也無意於去弄清羅丹跟卡米爾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只需看看片尾,阿佳尼被送往瘋人院的路上,趴在車的後窗,向鏡頭,向觀眾,向世人,投來的眼神,就足夠了。 一雙「穿透人心」的眼睛。

卡米爾的《華爾茲》(waltz)

在黑暗中,我再次被阿佳妮感動,當她飾演的卡密爾,被押上精神病院的車子,隔著鐵欄柵,對著鏡頭,無助張望的時候,我甚至有一種想伸手救她的衝動。她的目光黯淡,恐慌像子彈擊中了我的心臟,莫名的悲哀侵襲過來,我心酸落淚,不能自制。在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我見證了一朵最美麗的花朵,從燦爛到枯萎的過程,見證了一個曠世才女,象焰花般璀燦而後瞬間歸於死寂。

其實,從一開始,卡米爾就應該知道:她投入的是一場要付出一生代價的殘酷的愛情遊戲。她分不清妻子和情人的角色,轟轟烈烈地投入,終於迷失了方向。

羅丹有他的長久的生活伴侶蘿絲(一個有病的,寬容的女人)和兒子。但是她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切。因此,擊垮她的不是羅丹的愛情,而是她對愛情的理解。

當愛情的列車呼嘯著沖向懸崖時,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卡密爾驚訝地發現:她有著驚人的藝術天才。羅丹看了她「憑著記憶雕刻出來」的他的半身塑像,也不得不驚嘆,不得不承認:卡米爾已成為大師了。

從此以後,為了擺脫羅丹的陰影,她用了整整一生來掙扎。 但是,已經遲了。兩個天才,已經成為一體。

1917年,羅丹「感到死期將至,就與同居了五十多年的裁縫蘿絲(Rose Beuret )結婚了」。 1917年,羅丹77歲,蘿絲73歲。「他們兩個人正式辦理結婚手續後,僅僅16 天,蘿絲就去世了」。

1917年,蘿絲走了僅僅9 個月,1917年11月17日,羅丹去世了。臨走時,羅丹隻字不提其他人,喃喃不休:「巴黎毀滅了,看不到我年輕的妻子了,《地獄之門》無法完成了」。他身邊的人們,都知道他在說誰……

最後,讓我們再看一眼卡米拉,她的第一個老師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塑造的女神。

5

作品風格

阿爾佛雷德·布歇(Alfred Boucher),與卡米爾和羅丹都是朋友。當年的著名的法國美術學院是「不允許接收女學生」的。但是布歇接受了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學生。後來「他把他的這個女學生介紹給羅丹,進行指導」。

一段歷史傳奇,就此發生了。 一批藝術奇蹟,就此誕生了。

一個18 歲的女孩子和一個42 歲的功成名就的大師之間,突發了一場延續20 年的浪漫史。原來,一位作品「平庸,粗俗,主要特點僅僅是脫離了神話和寓言題材而已的一位雕塑教授」,迎來了他的黃金時代。美麗驚人,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她的頭髮,永遠總是亂蓬蓬的」:刻意如此。只能如此。如果理齊頭髮,靚麗的形象出現……本來,一個天才,寄身在一個魔鬼身材里,已經是一個奇蹟了。

羅丹的這段「黃金時代」,現在被稱為「卡米爾時代」。

對卡米爾的以往介紹:卡米爾是羅丹的學生,模特兒,知己,情人。 對卡米爾的現在介紹,已經去掉了「學生」一詞。

歐洲媒體評論:「卡米爾是天才」,「天才是不需要老師指導的」。

何況,最後,「老師盜竊了學生的作品,還盜竊了學生的愛情」,「心碎了的卡米爾,憤怒地砸碎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瘋了」:1905年開始,卡米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最後在精神病院度過了她最後的將近30年。

即使如此,僅本世紀以來,法國,歐洲和北美,已經舉辦過多次卡米爾作品展,原作多達90餘件。

羅丹,也痛苦了一生:他把他所有作品捐獻給巴黎政府,建了一個「羅丹博物館」,作品約150件。 但是,現在的「羅丹博物館」里,最多的展品是卡米爾的作品。

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10歲開始表現出對藝術的熱愛,14歲進入藝術學校(類似中國的中專),17歲時從藝術學校被退學,因為他的成績不合格。

他沒有放棄,開始申請法國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英語:School of Fine Arts),「多次被拒絕入學,使他深深感受到挫折」。1863年,羅丹23歲時,長期資助他的姐姐,因為失戀而死去。

沒有了經濟來源,第二年,1864年,羅丹24歲時,與一個女裁縫蘿絲同居了:他的藝術興趣,離開了當時常見的「宗教和神話」題材,開始轉向了室內裝飾,動物雕塑,或者世俗的題材。

普法戰爭爆發時,「他是徵兵對象,由於近視,未能入伍」。「1870年法國戰敗了,30歲的羅丹已經無法養活家庭,於是舉家遷往比利時,參加比利時證卷交易所的建設和室內裝飾等」。在比利時的6 年裡,他自己形成了一套雕塑思想,並且「省吃儉用存下了一筆錢,帶著蘿絲去義大利旅遊了一次,受到義大利的藝術的啟發而創作了《青銅時代》」。 這件作品,《青銅時代》,使得羅丹一舉成名。

1880年,法國美術學院接受了40歲的羅丹,並且請他參加籌建法國當時的國立美術館:負責設計這間美術館的大門,即著名的《地獄之門》。這個思路,來自但丁的《神曲》三部曲中的《地獄》。

羅丹冥思苦想,如何設計這件大型群雕,工程一拖再拖。1883年,3年後,18歲的卡米爾(Camille Claudel)出現了。兩人在課堂上,首次相遇。這件《地獄之門》,整整拖了40年。這件作品沒有完成,直到羅丹去世。

關於這件複雜的《地獄之門》,「羅丹處處諮詢卡米爾,包括每一個細節」,「包括其中《思想者》的原型」。與此同時,兩人陷入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愛情悲劇」。 卡米爾走了以後,《地獄之門》再也沒有進展。

1988年,法國拍攝了一部「歷史上最長的電影」:《卡米爾-克勞岱爾》(Camille Claudel)。 電影長度:「幾乎三個小時」。拍攝時間:長達五年。電影效果:轟動世界,多次獲獎。

卡米爾的作品《小男孩》

編輯

方迎九 程文梅 姚蘭 杜冬雪 張向東 徐 良 吳 希 寇忠寶 王瀟 潘秉衡 孫斌

李善傑 高紅彪 徐偉 徐浩倫 徐勇凌 楊樹山 許光 楊雅康 白郎 尚婧 張夢雪

鮑磊 李健兵 鄧玉珠 王曉君 劉淅萍 李春生 王艷 付佳佳 劉龍丹 胡浩王秀冬

趙紅麗 夏正如 夏宇鵬 李佳蔚 李旭東 羅瓊 黎道谷 李陳芹 潘奎 陳宇鋒 杜紅軍 丁宗華 寇忠寶 呂志軍 徐懷忠 唐坤 倪國根 楊國英 王麗珍 戴前倫 龍素君

薛啟誼 謝煥新 陳海玲 王建春 王雄 談宏量 張岩 何平 陳奇智 裴曉華 楊小舟

法博一 張新凱 甘譯銘

編審

賈隨剛 柳軍飛 謝小慶甘華山林克 楊樹山 庄力可 張彥傑陳泯 祝卓宏 滕安 朴龍 李敬革 姜和 張彥傑朱鷹 歐可平 李尚志 鄭日昌 趙宗緒耿雁生 李凱城

蔡一兵

策劃

王利群 教授

青藤園

為您提供專業化、個性化

留(游)學整體解決方案

閱讀課

讀你、讀他、讀自己

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自己

優才成長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自動獲取新聞早餐

魔繪親子故事

0-8歲家長孩子繪本故事

檢索延伸閱讀平台

延伸閱讀之優才集錦

(之一)

走近優才 走近約翰·馮·諾伊曼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系列歷史上的優才人物 No.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優才成長 的精彩文章:

《觸摸古典的中國》系列

TAG:優才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