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聰明的古代人民是怎麼避暑的?

聰明的古代人民是怎麼避暑的?

當我們想像古人的生活,最經常的方式是通過影視作品,它帶給我們一個頻繁想問的問題:那些在城堡里住著貴族少婦們,衣服裙子一層疊著一層,夏天這樣穿不熱嗎?

是的。很多時候這些衣物還是由羊毛、錦緞和絲絨等你看了都覺得熱的材料製成的。棉花作為一種衣服布料,直到14世紀紡車引入歐洲後才真正流行。

實際上,在這些看上去厚重繁複的衣物下,人們身上穿的還有一層貼身的消暑利器——亞麻制打底衫(裙),亞麻可以吸收皮膚排出的水分並使之蒸發,產生涼快的感覺。棉花作為一種衣服布料,直到14世紀紡車引入歐洲後才真正流行。

雖然她們的衣服厚重,但是衣領卻捂得一點也不嚴實。這種低領設計除了代表著當時女性的一種時尚以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散熱。當熱度不斷升高的時候,這種衣領設計可以讓女士優雅地把沾有香水的手帕塗抹在頸下胸上的區域,迅速降溫。誇張大裙擺和寬袖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流出更多的空間讓熱空氣快快散走。

當然,在她們特別放鬆的時候,也可以是這樣的

而陽傘這種東西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很少見的,只有在宗教場合被教皇等高大上人士使用。如果你認為陽傘這玩意兒男性用會很娘,壹讀君(yiduiread)告訴你,16世紀時的騎士,他們在騎馬外出時會用到陽傘,以防他們的盔甲變得過熱。之後陽傘開始被一些有名望的女性使用,於是陽傘逐漸在女性中風靡,稱為「lady」的標誌。

沒有空調?造雪山!

在沒有空調的漫長歷史中,古人降暑的智慧是不可小覷的。羅馬皇帝埃拉加巴盧斯在夏天的時候曾從山上搞來一大堆雪,然後在自己住宅旁的花園裡建了一座雪山。不過貌似效果不咋地。那個時候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嘲笑用新奇方法對抗暑氣的做法,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曾諷刺「瘦弱的小年輕」寧願吃雪來降暑,也不願意像一個真正的羅馬人一樣承受酷熱。

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公元前4年-65年),古羅馬時代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尼祿皇帝的導師。

羅馬人在這方面確實也挺愛折騰的。他們曾利用輸水管系統把清涼的水從山區引到人口聚集的城區,這些管道裝在屋子的牆體之中,在冷卻牆體的時候也進而降低室內溫度。這些用來引水的拱形高塔扔會在歐洲各地見到。

與此同時,溫度一升高,羅馬人就喜歡洗澡,他們當中的土豪還會讓奴隸拿著鴕鳥毛製成的扇子給自己扇上一整天。

在這點上,羅馬人的會享受程度跟中國人比還就差了點。漢朝的能工巧匠研製出「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當然這種大型設備也是一般人消費不起,皇家貴族才享用得了。

到了唐朝,特別會玩的唐玄宗給自己修了一座「涼殿」。涼殿外有一座大風車,用宮中水渠的水帶動大風車將水撩到房頂上。房頂上有個水槽,當水積滿後,通過一個機關將屋頂水槽打開,水便會沿著房檐緩緩流下、源源不斷,活生生一個人造「水簾洞」,不僅清涼無比,還能坐在屋內賞風景,同時大風車轉動帶來的水汽既濕潤還提供了自然風,充滿了情趣和純天然的味道。

哪裡可以搞到冰?

這麼愛玩又愛生活的古人,在炎炎夏日怎麼會不像我們現代人一樣來一杯冰飲和冰激凌呢?

在冰箱發明以前,冰在夏天是一件稀有物件。所以人們想出辦法在冬天的時候把冰保存在城堡地下室里。這些城堡里都有用石頭做成的用來專門儲存冰的容器,富有的人用這些冰塊給自己的酒降溫,放到宴會上飲用。沒這個條件的人只能用濕布和草纖維包裹酒瓶達到喝冷飲的目的。

中國的《詩經》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詩,講到奴隸們在冬天去鑿取冰塊,供貴族享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把冰塊鑿下來,藏到冰窖里去。

有錢的人們會專門買冰,在歐洲,冰大多從北歐的挪威運來,俄羅斯在涅瓦河沿途收集冰,而印度則從喜馬拉雅獲得冰,這些冰被儲存在一種叫「冰屋」的特殊建築里,這些冰甚至可以達到數年不融化。

這些冰屋主要都由隔熱度高的材料做成,始終讓熱量待在外面。用冰屋保存冰這招還挺奏效,在缺乏水資源以及冰資源的伊朗,把冰用稻草或者木屑包裹好存進冰屋,常常可以保存到下一個冬天。

伊朗冰屋遺迹

在製作降暑飲料上,古代外國人民的想像力也很豐富,絲毫不遜色我國的綠豆湯。北非有一種口味清新的用綠茶、新鮮薄荷以及糖或蜂蜜製成的飲料。作為一種降暑的傳統飲料,它的地位不一般,一般在大型活動上有一家中的男主人熬制,如果有人拒絕喝這種飲料,將被認為非常不禮貌。

而在歐洲,義大利人和巴勒斯坦人酷愛檸檬水和加了薄荷的檸檬水,波斯和希臘的人民則喜歡用糖或蜂蜜加上醋混合調製的夏季飲品。這種又甜又酸的口感讓嘴裡感覺水潤,而薄荷讓喉嚨變得涼涼的,都被認為是非常流行的降暑飲料。

沒有冰箱,冰激凌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外國人民愛喝的夏季飲品雖然和中國人民相差有點遠,但世界人民對某些東西的愛是共通的——冰激凌。

這又要說回到精彩的羅馬。尼祿皇帝曾讓手下跑到山裡去找來冰雪,然後把水果點綴在上面吃。早前的亞歷山大大帝也非常喜歡在冰雪上加點蜂蜜和花粉參著吃。

不過和愛吃的中國人比,貌似歪果仁又輸了。

數百年前,中國人就知道將冬天結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塊,儲存於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搗碎的水果攪拌後食用。元代開始生產冰激凌,為了保守製作工藝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頒布了一條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紀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冰激凌的製作方法帶回義大利,後又傳到法國和英國。

章懷太子墓中手捧「酥山」的仕女

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里,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所謂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點的基礎上做出來的冰激凌,元人將平常食用的果醬和牛奶混入其中,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比冰塊要柔軟很多,入口即化。

不過在壹讀君(yiduiread)看來,度過漫漫長夏,最好不如不用上班,躺在樹蔭下一覺睡飽。

宋代《槐陰消夏圖》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請給壹讀君點個贊;如果你想打賞下勤勞聰明的壹讀君,戳一下最底下的廣告吧,不花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不懂常識 的精彩文章:

如何準確記憶中國的主要山脈和地形區?
宇宙三怪:黑洞 白洞 空洞
科學家發現化石星系:幾十億年前的銀河系
秋天茄子這樣吃,勝過10副葯,還能美白抗衰老,會吃就賺到
古代人是怎麼旅行的?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TAG:懂不懂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