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在我離開8月初北京的日子裡,短短的十多天時間,兩篇文章火了,閱讀量應該是以百萬計,一是《2000萬人在北京假裝生活》,二是《月薪三萬元撐不起一個暑假的學習》。

兩篇文章中,我都讀到了焦慮兩個字,尤其後面這篇,恐怕很多家長都有同感,包括我在內。

在帝都,在高負荷的工作里,在快節奏的奔忙中,在高居不下的教育成本下,在撲面而來的真假信息洪流中,我也同樣是焦慮者之一。

常常想,焦慮的本源是什麼?是貧乏嗎?與之相反,我們正在承受的恰恰是來自過剩的一種焦慮。慾望太多,期望太高,選擇太多,焦慮感與之而來,焦慮讓我們忘記了本質,忘記了為什麼出發,陷入到無限的焦慮——忙碌——盲目——焦慮的循環之中。

離開這個紛繁的環境,在一個貧困的山溝溝里,我才看清了自己和旁人身上都有的焦慮和浮躁。我們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賦予各種各樣的理由和目標;而在這裡,對於孩子們來說,教育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走出大山,去看到外面的世界。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是丹江口水庫的所在地,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由於工作的緣故到了這裡,認識了一位今年剛剛以640分的好成績考上上海一所頂尖大學的姑娘,可謂是學霸一枚,她也是全村第一位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認識她是因為一個心酸的原因,考了這樣的好成績,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卻拿不出來,雖然學費和住宿費用可以貸款,但是上海的高消費對於一個大山裡的姑娘來說還是不敢想像,因為她家實在是一分錢積蓄也沒有了。

在見到這個女孩之前,我的想像是,她的父母一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但是沒有想到,她的父親卻是一位有高中學歷的山村老師,一個一輩子都在做教育的人,母親在孩子很小時就獨自離開了家。

王老師在大山裡已經教書教了三十年。村莊里里3-8歲的孩子,都要在村小學上學,因為中心小學距離太遙遠,他們要在這裡完成三年級以前的學習。教室是一個簡陋的磚房,房頂用塑料布包著,教室里唯一的吊扇已經壞掉了。室外的溫度40度,王老師的衣服早已濕透了幾遍,孩子們一個個更像是小火爐,教室里瀰漫著孩子們的汗味。王老師說,40度炎熱的夏天並不是艱苦的時節,冬天裡凜冽的山風,才是真正的「寒窗苦讀」。

這裡的孩子們只學三門課程,每周一節德育課,剩下的全部是數學語文,都由王老師來任教。聽到王老師給孩子們帶讀唐詩,說句心裡話,真有些忍俊不禁,他努力地操持著帶著河南鄉音的普通話,一聲變三聲,三聲變一聲,每個字的聲調變化都出乎我的意料,再加上孩子們稚嫩又認真的朗朗書聲,真是被戳中萌點。

王老師也有點不好意思了,山村小學裡第一次迎來了北京的客人,他覺得自己的普通話實在有些拿不出手。但是王老師教課真的是一絲不苟:案頭的教具只有碎碎的粉筆頭、破舊的紙糊粉筆盒和已經斷掉的作為教鞭的尺子,黑板上呈現出的是工整嚴謹的板書;班裡的孩子再少,身體再累,他也不會坐在椅子上,而是一絲不苟地邊寫板書,邊帶著孩子讀個不停。

上課結束,王老師還要給孩子們做午飯。一個孩子的午餐補助是2元錢,王老師說,山裡的孩子們看見肉很稀奇,平時學習很艱苦,每個孩子打一個雞蛋作營養補充。室外溫度40度,沒有電扇的伙房,溫度可想而知。班上最小的孩子肚子餓了,一直坐在火熱的伙房裡,看著老師的鍋里下的白麵條。40度的天氣里,我都是實在吃不下飯,但是孩子們卻捧著比他們小臉還大的碗,大口大口吃著滾燙的麵條,臉上是肚子餓了一上午之後,真正的滿足和快樂。

二十多年前,王老師的妻子離開了家,離開了兩個幼小的孩子。因為那個時候,他們的飲水,還是靠在地上挖個大坑等待雨水,他們的交通,可能幾年都出不來一次大山。家境太貧寒,留不住妻子在這深山。我問:妻子的離開是因為山裡太窮了嗎?他把頭扭向窗外,不想讓我看到他紅了的眼睛。

他說,這山裡的孩子也很可憐,一個深山裡的人要為山裡的孩子做點事。在十多年前,這所學校最多的時候還有七八十名學生,3-4名老師,但是現在他只有9個學生了。如果他不在這裡任教,這個村子裡的這幾個孩子們,就可能暫時放棄上學,或者在9歲10歲之後才開始上學。

當好這座山裡每一個孩子的啟蒙老師,讓他們能走出去,他的信念就是這麼簡單。可是我們只要看到那樣的環境,就知道,這件事情堅持三十年,有多麼難。如果不是這樣親身到了這裡,面對面地與這位老師長談,我可能沒辦法相信,在這樣的深山裡,還有這樣的人,對教育有這樣的執著。村裡鄉親都勸他出去到鎮上、到縣城裡,但是他仍然選擇在這裡拿著微薄的工資,種著貧瘠的山地,告訴山裡的娃們,他們可以用上學學知識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告訴自己的兩個孩子,人的一生不會平坦,真英雄就要認定自己的信念。

我跟王老師聊起教育,他說,很簡單,他只有一個任務,就是讓孩子們找到好好學習的動力;來上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知道學知識的重要性,從小讓他們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後,他就能主動學習。山裡的娃們多數都是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見上父母一面都是那麼奢侈,住在交通閉塞的山裡,土地貧瘠,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孩子們生在山裡,童年時代都是艱苦的。他自己的女兒也一樣,在這樣的大山裡,就算在縣城裡,教育資源也無法和城市媲美,但是想走出大山,想成為更優秀的人的願望,從小,他就種在了女兒的心裡。

王老師說,他要告訴孩子們,人可以有更遠大的志向,山外可以有更大的舞台。他只是為孩子點亮心中那個願望,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坐在教室里的小板凳上,看著孩子們分享著玩學校里唯一的一根跳繩,雖然汗如雨下,但是心裡的焦慮和浮躁都被濾掉了。我們在大城市,教育的手段多,教育的內容花哨,教育的市場火熱,可是焦慮的我們會不會忘記了為什麼出發?在物質貧乏的大山裡,孩子們在這裡學習到的特長、認識的漢字還有英文單詞,永遠比不上城裡同齡的孩子多;但是這裡孩子求知的慾望,和渴望學習的願力,可能要比城裡的孩子要強得多。這位老師用30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點亮了每個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想去山外面求學求知,想去試試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教育不是認識多少漢字和單詞,而是想用閱讀的能力去讀懂世界;

教育不是為了會算多少數,而是想用思維去獨立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教育不是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幫助每個孩子找到探索和求知的動力。

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子曰:「忠焉,能毋誨乎?愛之,能勿勞乎?」 這樣的教育情懷,我在這位山村老師的身上感受到了;教育的原點,我在一個深山的鄉村小學裡找到了。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我會永遠記得。

無論是城裡娃還是鄉村娃,今後他們受教育的路上,會有許許多多的教育者接過這根接力棒,我們能否始終記得教育孩子的本質,點燃每一個孩子心裡的燈?

我們在這裡宣揚自己的教育觀點,希望能去除浮躁和焦慮,點亮父母和孩子心中的光,不忘教育的初心,鼓舞永遠帶著情懷去教育的人們。歡迎關注千媽和好朋友們的三尺講台 ——千媽父母會

文字內容為原創;

轉載本公眾號原創文章及音頻時,以下幾項請務必同時標註清楚:

出處:千千媽媽兒童英語/千媽父母會

作者姓名:千千媽媽

作者簡介:千千媽媽,北大學霸媽媽,財經媒體人,在這裡分享:兒童英語課程,英文繪本閱讀,雙語教育,國際視野,用雙語的聲音陪伴寶貝們一起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千媽媽英文閱讀 的精彩文章:

TAG:千千媽媽英文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