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歷史上北伐都很艱難 南征卻如秋風掃落葉!

為何歷史上北伐都很艱難 南征卻如秋風掃落葉!

我國歷史上較為統一的王朝,大多數都是由北方人所建立,而由南方人所建立的卻甚少。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北方人身材高大,較為善戰的原因。其實,在歷史上南方人也往往彰顯出令人瞠目的戰鬥力。如春秋末期的吳、越之兵,秦末項羽的西楚兵,漢末孫堅的淮、泗精兵,南朝的北府兵(主要來源於江淮地區),明初朱元璋的淮西軍,明戚繼光的浙江義烏兵,乃至太平天國、抗戰時期的廣西兵等等。都能充分說明,南方人並非不堪戰。

那為何歷史上北方政權消滅南方政權卻往往顯得那般輕易?如晉滅吳、隋滅陳、宋滅南唐、元滅南宋、清滅南明等等。而南方政權收復北方卻顯得百般艱難,除了明初北伐與近代北伐軍較為成功外,而其他的北伐戰役,卻往往令人惆悵,如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岳飛北伐、太平軍的林鳳祥、李開芳北伐等等。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北方多平原、開闊地,而南方多丘陵地帶。南北地形的差異,造成北方集結軍隊及大規模動員百姓都較為輕便。而南方多丘陵地帶,以致許多邊疆地區都很難有效統治,其能動員的各方面資源也相對有限,而其集結軍隊及大規模動員百姓的效率也會比較低。

其二,戰馬多產於北方,而南方產馬地卻較少。戰馬在近代以前,是極為重要的戰爭資源,從成語「兵強馬壯」中,即可體現出戰馬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而先秦時期,各諸侯國通常都設有「司馬」一職,「司」是掌管的意思。「司馬」的本意,即是掌握馬匹。而「司馬」一職,即是負責軍事的長官。而南方缺乏戰馬,所以其北伐也自然會很艱難。

其三,南方的後勤補給較為困難,「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南方往北方征伐,而北方又較為寒冷,需要補給的物資也會沉重。而其補給又主要依賴於人力及小部分的畜力,太過艱辛且在途中的損耗太重。而南方政權北伐,為圖中原恢復,也往往不會大規模就地徵調糧草與民力。如岳飛北伐,就喊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雖會容易贏得中原的民心,但從後勤補給上,會給南方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所以,割據於江南的政權,往往不是政府不願意北伐,而是江南的百姓不願意北伐,以承受沉重的負擔。

而北方政權南征,其後勤補給所需本身就較少,且北方的畜力又相對較多。更為重要的是,北方政權南征,通常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往往採取就地剽掠。而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更是如此,如《遼史》記載:遼初,軍隊出征,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強掠)騎四齣抄掠以供之。蒙古、金國、滿清,也莫不如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把百姓當軍糧的也不罕見。日本侵華,亦是採取「以戰養戰」的政策。

近代太平天國起義,滿清讓地方招募鄉勇以拒太平軍,然而卻並不給軍餉,讓地方上自籌軍餉。其實,就是受滿清入關的傳統影響。滿清入關,招降許多農民軍、明軍的殘部,讓他們南征,雖並不給其軍餉。卻准其攻下一處,即可佔有、剽掠一處,所以他們都很賣力。對曾國藩等也是照舊的策略,讓其自籌軍餉,說白了就是一種「剽掠許可證」。沒有軍餉的軍隊,通常都兇殘成性,而史學家一直說湘軍是通過收取商業的厘金以滿足其軍需開支。這顯然是替湘軍洗白的,湘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內,商業並不怎麼繁茂,且處於戰亂之際,極不穩定,如果依靠收取厘金的方式,早就被餓死了。

但是湘軍的士兵待遇卻能極其豐厚,往往能達到八旗兵、綠營兵的數倍。其實,其軍需的開支都是來自於戰爭的剽掠。湘軍在攻破九江、安慶、乃至南京等地時,都數日不封刀,任部下搶掠。所以,曾國藩在民間才獲得了「曾剃頭」的綽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意星辰 的精彩文章:

此人因對日本政治的懵懂 而致國家陷入災難的深淵!
令狐姓氏的起源地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的縣!
該皇帝將公主改了稱謂 公主們的下場卻尤其凄慘!
魏晉至北宋都以曹魏為正統 為何南宋改以蜀漢為正統?
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 為何秦宣太后的弟弟卻叫羋戎?

TAG:創意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