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關於中藥處方劑量問題,不僅古代有爭議,近年來,劑量問題成為中醫藥現代和未來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在筆者看來,對待中藥劑量問題不能一概而論。面對一位具體患者,你施多大的藥量,顯然要根據其當前的病情、體質、虛實、標本主次等因素綜合考慮。筆者認為,為醫生者,不該太「保守」,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用重劑。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要理解關於大方治病的原理,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何為大方。一般來說理解有以下幾點,一是藥味組合多,二是用藥劑量大,三是用藥持續時間長。《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治病有緩急,方有大小」,這就很好地支持了在治療大病重病應有膽有識應用大方。下面我們就從大方內涵的三個方面重溫一下大方的應用。

古代多藥味組合驗方不少

關於多藥味組合的臨床應用,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其從病也」。文中表明了對複雜病症單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奏效時,我們可以應用重方或反佐法治療。東漢張仲景創鱉甲煎丸、薯蕷丸等寒熱並投、攻補兼施的方法,開創了大方治療難治病症的先河,更是為大方復方提供了很好的組方原則和理論基礎,這對後來者研究大方治病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作為唐代大醫藥學家,唐代孫思邈方劑的療效是毋庸置疑的。他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今時日月短促,藥力輕虛,人多巧詐。感病厚重,難以為醫,病輕用藥須少,病重用藥須多」,且經統計表明:《備急千金要方》涉及疑難病的處方中,20味以上的方子就有80餘首,多是攻補兼施、寒熱氣血並調。金元時期補土派的李東垣組方的藥味也較多,如臨床上常用的清暑益氣湯(17味葯組成)、昇陽益胃湯(16味葯組成)、中滿分消湯(21味葯組成)、草豆蔻丸(18味葯組成)等都是比較大的方劑,而到清代醫家喻嘉言明確提出了:「大病需用大葯」,近代名醫張錫純、冉雪峰、程文囿、余無言等更是很好地將組合大方應用於臨床。他們的許多組方雖味數較多,但其組方斂散同用、潤燥互用、寒熱並投、補瀉互寓、動靜結合,各葯互相聯繫,多而不亂,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典藥方和理論指導思想。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對於病雜而勢重者,用大方重劑群起而攻之,以大兵團作戰的方式,對疾病形成「十面埋伏」之勢是十分必要的。

病邪深重不要拘泥於藥量

危重急證劑量宜大,病情危重,病機深重,病發新暴之時,非大劑量不足以治之;病重葯輕,猶如杯水車薪,病重葯重,則病當受之。《傷寒論》中炙甘草湯,君葯為生地,宜重用,原方用量1斤,現代處方用量宜50~100克;我們極為熟悉的補陽還五湯,重用君葯黃芪4兩,輕用佐葯歸尾、赤芍、紅花、桃仁、地龍、川芎各1錢,黃芪5倍於行血葯總量;桂枝加桂湯中,桂枝用5兩,倍於芍藥,用之奔豚氣,起平沖降逆之效;升麻要發揮「清熱解毒」作用時,則須大劑量使用,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六所載黃連升麻湯,升麻用至一兩半(45克)以起清熱解毒治療口瘡;當甘草用於解藥物中毒時多用量較大,可高達60克。正如張錫純所言:「有所用之葯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間有激動其病癒加重者,此無他,葯不勝病故也。病足以當其葯而綽有餘力,葯何以能除病乎?」所以當我們面對沉痾痼疾、病邪深重的疾病時,只要辨證準確,不一定要拘泥於用藥劑量,因為藥物的藥理作用有病則病受,無病才體受之。

沉痾重病建議長時間用藥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沉痾重病非起於一時之感,不少沉痾痼疾往往遷延難愈,病程日久,常常夾濕夾痰,氣虛、血瘀、熱毒、積滯、陰陽兩虛等兼而有之,其病機錯綜複雜,證候真假難辨。其虛非數劑可補,其邪非一時可去,此時往往需使用較長時間的藥物來調理人體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比如大小活絡丹證等。

這不僅是對中醫學的挑戰,也是現代醫學的難題。現代醫學在治療高血壓、糖尿病時往往採用終身服藥的方法。因此,中醫藥也不應拘泥於劑數的限制,並適時調整,根據病情的發展變化辨證論治,以期達到更好的療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冠心病人蔘湯證誤診 1 例,中醫治病一定要細緻入微!
男子渾身潮熱,自汗半年,中醫治療四診痊癒!
人要長壽,先養骨骼
男子每次行房十幾秒,老中醫觀察入微巧妙治療
四炭酒治崩漏 , 神了 !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