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因貴人舉薦,他得以當官,當官後卻反對貴人主張,貴人贊他做得好

因貴人舉薦,他得以當官,當官後卻反對貴人主張,貴人贊他做得好

人要想發達,不光自己要有真才實學,還得有貴人相助,才能平步青雲。但是能不能遇到貴人,還得靠運氣。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叫富弼的年輕人運氣就不錯,他不光遇到了引他入仕的貴人,而且還得到了貴人的諸多幫助,從而成為一代名相。

(名相富弼)

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時期,做一個知識分子是很多人的夢想,富弼打小耳濡目染,自然有志於學。父親富言見他敏而好學,便留心為他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富言只是個監管酒稅的小官員,還沒有實力在家辦學,所以當他得知宰相呂蒙正家請了翰林院的大學士為自己家的孩子授課時,便請求能不能讓富弼也一同開蒙受教?呂蒙正便讓他將富弼帶來,經過一番問話,呂蒙正覺得富弼很有天資,是個可造之才,這才同意讓他和自家的孩子們一塊兒上學。

富弼二十齣頭的時候,隨父親在泰州讀書。雖然他飽讀詩書,下筆如有神助,文章一氣呵成,但是他卻只考得一個茂才的功名,所謂茂才,指的就是秀才。富弼不著急,依然潛心向學。

天聖五年,三十五歲的范仲淹來到泰州任職鹽監,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監管酒稅的富言。范仲淹的才學天下皆知,富弼在父親富言的引薦下認識了范仲淹,並拿出自己的文章請范仲淹指教,范仲淹初見富弼的文章,便很驚訝,覺得他是國之棟樑,將來一定能成為皇帝的輔佐之材。

(范仲淹)

范仲淹便將富弼的文章鄭重地舉薦給了御史中丞晏殊,並一再強調此人是天下難得一見的奇才。

晏殊也是個愛才惜才的人,就連范仲淹也是他舉薦入朝的,所以當他看完富弼的文章後,連連點頭稱讚,覺得這樣的人才,如果不能被皇帝所用,實在是浪費,同時又聽說富弼尚未婚配,恰好自己的二女兒尚未出嫁,肥水不流外人田,像富弼這樣有才學的小夥子不收入自己府上實在是可惜,所以就托范仲淹做媒,從中說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富弼。

儘管有范仲淹的舉薦,認識了一些當朝的知識分子,不過富弼還得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考取功名才是硬道理,畢竟在那個年代,只能一步步考上進士,才能得到知識分子們的認可。但是奇怪的是,富弼儘管滿腹才學,但不知為何屢考不中,范仲淹見此,也頗為他著急上火。

(制舉特科)

天聖七年,為了選拔特殊人才,宋仁宗下令恢複製舉六科,這是除三年一次科考之外的特考,考生由公卿推薦,經過層層篩選,最後由皇帝出題公考。

天聖八年,宋仁宗頒制舉特科。范仲淹知道後立刻將富弼叫來,讓他寫一些對政事的看法,並且還推薦他為茂才異等。在范仲淹的指導和激勵下,富弼的文章果然被宋仁宗所欣賞,富弼這才被朝廷所用,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自此開始進入仕途。

這年富弼27歲,范仲淹已經42歲,對於富弼而言,沒有范仲俺就沒有他富弼的今天,應該感恩戴德呀!

不過事實上,富弼和范仲淹雖為莫逆之交,但在工作上他並沒有對范仲淹唯唯諾諾。

當時富弼先到河陽(今孟州)任節度判官廳公事,接著到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為官,但是山東一帶匪患不斷,久而久之,匪盜猖獗,一些地方官員自知不敵,每每開出優厚的條件,以禮招撫。朝廷得知後,自然很生氣,便派人來嚴查此事,主要負責查辦此事的就是范仲淹。

富弼見到范仲淹後,便將情形一一說給他聽,並說這些官員吃著朝廷的俸祿,居然和盜匪串通一氣,應該嚴懲才對,要不然,匪患不除,百姓難安。

范仲淹卻認為,山東多險山,匪盜藏於密林,如果政府軍盲目圍剿,只能勞民傷財,何況政府軍人手不足,去了徒有送死,到時候官匪矛盾激化,苦的還是老百姓,所以還不如以禮相贈給地方百姓換個平安。

(影視版富弼)

富弼一聽,范仲淹這話好沒道理,歷來只有正義打倒邪惡的,政府剿滅匪盜的,不這樣做,地方百姓永無安寧。於是臉紅脖子粗地和范仲淹爭執起來。

有人見富弼如此,便拉了他悄悄地說:「如果沒有范仲淹,哪有今日的你?你竟然還跟他大吵大鬧,你難道忘記了他的恩德嗎?」

富弼則說:「如果心心念念記著范公的恩德,就事事都對他唯唯諾諾,那我只怕也背離了當初范公想我入仕為官的初衷了。」

范仲淹聽說後連連感嘆:「富弼不同俗流,深得我心。」

試想,如果范仲淹沒有大胸襟,怎能容忍富弼的臉紅脖子粗式的反對,正是范仲淹沒有扼殺富弼的這種「有諍有講」,才培養了富弼敢於直諫的個性,從而成為一代賢相。由此可見,富弼遇到范仲淹,何其幸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成吉思汗去世後,兩個女人的宮斗戲,改變了蒙古帝國的歷史進程
諸子百家哪家對後世的影響最大,不是儒道法,竟是毫不起眼的這家
這個考生太牛,考場猜到題了反而不高興,要求重考,重考還考中
明朝一小官去東南亞做了國王,建立的國家是現在世界最富之一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