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銖錢:五銖錢的問世歷程

五銖錢:五銖錢的問世歷程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秦半兩",固然是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但一枚銅錢重達半兩,於攜帶和使用來說都是十分不便的。這就為"五銖錢"後來得以行世提供了機會。

"五銖錢"的問世歷程也是頗不平凡的。漢承秦制,在貨幣政策方面沿用金錢本位,但黃金只表示財富,並不在市場流通,銅錢是市場流通的主貨幣。此外,漢以前,貨幣鑄造權一向政府壟斷,而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初,以"秦錢重難用,曾更令民鑄錢",為民間私鑄錢幣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種政策帶來的後果顯然是嚴重的:由於銅錢的重量減輕,成色降低,不僅名不副實,也引起了流通中貨幣的不斷貶值。據記載,呂后二年時,名為半兩的漢銅錢重量實為八銖;到漢武帝五年,已減至四銖;至於民間大量私鑄的銅錢還有一銖以下的,因其輕薄如榆樹莢兒,故有"莢錢"之稱。

一銖是多少呢?古時候,人們發現糧食種子的大小比較統一、均勻,遂以一定數量的穀物種子作為貨幣重量的計量標準,一銖相當於144粒粟(小米)的重量,而十二銖才當半兩。同一種錢幣之間的重量與價值竟有如此大的差別,我們也就不難想像當時貨幣管理和流通之混亂局面了。

西漢王朝的統治者意識到,在國家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均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的時代,除了政治上反對分裂,不斷強化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專制外,在經濟上統一幣制,穩定物價,也是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歷史任務。但這一改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呂后、文、景以至武帝,經過八九次的改制曲折,歷時近百年,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朝才終於建立起統一的"五銖錢"制,從而再次結束了中國錢幣大小、輕重不一的混亂局面,在貨幣改革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漢書·食貨志》所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成錢二百八十億萬餘",即指這一段歷史。

"五銖錢"吸取了秦半兩的形制特點,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是中國貨幣史上以重量名錢階段的典型錢幣。它在形制上的先進性除大小、輕重適宜而外,還表現在錢的正面和背部有外郭,且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可以保護錢文,不易磨損。這是"五銖錢"和前代錢幣最明顯不同之處。

從漢代五銖錢幣質量、鑄造技術等方面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漢代社會的歷史風貌以及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駕馭能力。從漢武帝開始,"五銖錢"一直沿用了700餘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幣型。此後,東漢、蜀漢、魏晉南北朝和隋歷代都有鑄造,雖重量形制大小不一,但都保留了其基本風格。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廢止,行用開元通寶錢,但舊五銖繼續在民間流通。以後各代鑄銅錢無不以五銖為標準,離開這個標準就意味著無法長期流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領秀城裡的這座山原來這麼有名,不研究還真不知道
小孩子的一句玩笑,居然改變了中國歷史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