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 中庸權變

《中庸》 中庸權變

公元1867年12月9日,由日本武士組成的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扶持明治天皇。1868年4月6日,新政府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明治維新拉開日本現代化的帷幕,從此,日本這塊彈丸之地,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一個國家的強盛,必定離不開它的文化軟實力,然而時至今日,日本文化依然飽受爭議。從歷史上看,日本文化主要是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朝鮮,再由朝鮮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吸收和借鑒,結合日本本土文化,而最終形成的。所以,在日本文化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但又貌似神離,耐人尋味。

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朋友,推薦去看一本書,《菊與刀》,我是大二時看的,整本書讀完,對日本文化的總結就兩個字——矛盾。這種矛盾深刻地存在於日本人的道德倫理觀上,進而表現在日本人為人處世之中。

引用書中的觀點,可以試著從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的社會秩序講解這種矛盾。「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

這是基於作者的觀察而寫出來的,其實縱觀整個日本歷史,以上這段描述就躍然於紙上了。不同於其他民族,日本民族是一個具有狂熱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勝於物質的力量。這種信仰在我看來,既是追求極致,也往往容易走向極端。

從社會秩序來看,日本有著森嚴的等級秩序和「周全」的等級制度安排,總的來說,就是要求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這種「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不只體現在社會的專業化分工上,更是對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定位的要求,說到底,類似中國古代的三綱五常。

從日本人的性格和社會秩序來看,日本人往往容易陷入道德困境,一方面要以知恥為德行之本,一方面又要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這種文化的極端表現,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殺現象和戰爭輸出,本質上都是為了名譽,為了贏得「尊重」。

我總感覺,日本人特別像契科夫筆下的「套中人」,帶著黑帽子,穿著黑色大披風,把領子立起來,脖子縮進衣服里,即使大晴天的夜裡,也要打著把大黑傘,生怕有什麼缺陷被他人所發現。即使不可避免地要與人交流,內心也依然套得嚴嚴實實的。

然而,日本文化源於中國傳統儒學,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部分領域青出於藍卻絲毫不遜色,是哪裡除了問題,以至於時至今日呢?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葛荃教授的答案是——日本的儒學只學到中國傳統儒學中的道德學說,倫理政治,但沒有學到傳統儒家思想認知上的精髓,中庸權變。中庸權變是孔儒一脈平衡調節的政治理念,其實我更覺得,中庸權變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高峰。

所謂中庸權變就是「執兩用中,執中有權」。執兩用中的兩是虛數,指多種不同的情況,中指適中,恰當。所以,執兩用中就是說決策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掌握各種資訊後,再做出一個適中的判斷。執中有權的權古文是秤砣的意思,指調節。所以,執中有權就是說在執行過程中要根據時勢的變化,而不斷調節。

說到底,中庸權變體現的是一種唯物辯證法,要多角度思考問題,結合實際處理問題,還要在發展中不斷隨機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就是審時度勢,與時偕行。就像《易》說的,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作暫時的和局部的調節。無論如何,這套思想是凌駕在一切道德文化之上的。

日本學到了儒學,唯獨沒學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庸權變思想,因此在日本的民族文化的表現上有一種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同時又缺乏應變的機智,思想認識容易走向極端。

當然,日本並沒有那麼糟糕,事物總有兩面性,我只說了壞的一面罷了。但我更想通過這篇文章闡述的是,認清文化對我們很重要,當文化成為我們的一種思維方式,就會通過生活而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五千年地傳承。如果說這世界上有兩種人,那麼一種就是喜歡中國文化的,另一種就是還不了解中國文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otama 的精彩文章:

TAG:Go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