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溫州白象塔出土的北宋彩塑菩薩立像兩尊

溫州白象塔,北宋崇寧三年(1104)始建,政和五年(1115)建成。塔體經歷900年的風雨侵蝕,將近倒塌。1965年,拆塔時清理出大批佛教文物。

白象塔中出土的供養品涉及多種類型。第七層有北宋鐵質塔剎、覆缽、覆盤各1件。六層無文物發現。五層有咸平、崇寧銅錢177枚、民國《蓮花經》1部、《大乘蓮花經》2部。四層有民國彩瓷茶壺、青花瓷瓶(殘)各1件、北宋銘文磚2塊。三層有北宋陶塑菩薩頭像2件、泥塑彩繪菩薩2件、磚雕4件、硃筆銘文磚2塊。二層、一層(含台基)是文物最為集中的地方,佔全塔發現文物總數90%以上。其中以北宋泥塑彩繪菩薩、天王、力士、伎會和供養星像為最多,其次有北宋漆器、磚雕、木雕、青瓷、銅器、印經、寫經、繪畫及唐宋錢幣等。奇怪的是,地宮空無一物,可能早被盜掘。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這些佛教文物形式豐富,極具特色。其中塔身壁龕內出土的兩尊北宋彩塑佛教造像是塔中文物最有價值的藝術珍品,不僅充分體現了宋代彩塑典型的藝術特徵,而且其製作工藝也體現了「甌塑」的地方特色,堪與晉祠彩塑相媲美,成為宋代彩塑又一個標誌性的範例,為宋代彩塑錦上添花。

儒雅化是宋代服飾的特點,白象塔中的彩塑塑像衣飾質感逼真細膩,衣紋卷褶簡約自如,衣飾精描細繪,敷彩貼金,燦若雲霞,賦色典雅古樸形成了宋塑的服飾之美。兩尊佛像,一尊留存在溫州博物館,另一尊被調往浙江省博物館,成為兩館各自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菩薩立像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通高 64 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白象塔彩塑供養菩薩立像,保存完整。菩薩肩搭石綠色描金纏枝紋帔巾,帛帶繞頸部過胸前貼體側垂於座上。內著紅色描金菱格紋貼體垂曳長裙,裙擺呈花瓣狀垂覆於腳面,衣褶自然懸垂於膝部,盡現綺羅衣料柔軟飄動的質感。腹部系帶打結,腰束石綠色成功地塑造出信仰者心中的菩薩,可謂是一塑一繪總描金蜂窩紋圍腰。衣裙上的圖案紋飾精細逼真,色彩簡淡內斂。微妙的動勢傳達女性柔美之態,正是此像點睛之筆,最為傳神之處。雙手纖巧,平舉胸前合十,恭敬禮拜。雙足八字外分,赤足立於雙層仰蓮座上,蓮葉一改寬大飽滿的形質,略顯單薄,蓮台色彩與菩薩服飾色彩上下呼應,修美的菩薩與輕盈的蓮台渾然一體,別具意匠。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欣賞這件泥塑菩薩像。

首先,泥塑實則是雕塑與繪畫的結合,從這件泥塑菩薩像中我們可以看出北宋當時的畫風。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特色,就是自然寫實、比例準確。

在審美情趣方面,這件菩薩像顯得平易近人,可以看出是在神性化與世俗化中求和諧統一。

而造型語言方面,可以從面部表情、軀體細節、內在精神來欣賞。這件彩塑通過捏、塑、貼、壓、削、刻等泥塑技法的靈活運用,將菩薩女性獨有的曲線律動勾勒得淋漓盡致,將這個流暢婉轉的「S」型身材很好地顯示出來。

在服裝樣式方面,白象塔彩塑菩薩像相好莊嚴,青絲挽髻,頂戴華冠,手貫環釧,胸掛瓔珞,身披天衣,面容秀麗寫實體現宋代服飾特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

總的來說,白象塔彩塑菩薩像神情靜謐恬適,體態修美輕盈,衣裝貼體簡約,賦色典雅古樸,與自然寫實的大時代風格相一致,散發返樸歸真的美感。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青絲、華冠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環釧、瓔珞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圍腰、羅裙

菩薩是梵語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道眾生」。菩薩協助佛傳播佛法,普度眾生,大乘佛教特別重視這種「上求菩提,下利有情」的菩薩精神。菩薩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佛教理想主義的重要體現,歷代對菩薩形象的塑造均是不遺餘力。佛教中本無「性」的菩薩,唐代以後則以女性形象示現,通過表現女性溫柔嫵媚、美麗善良的母愛特質,塑造信仰者與造神者理想中的慈悲為懷、垂憫眾生的菩薩形象。

白象塔出土的另一尊北宋彩塑觀音菩薩立像藏於溫州博物館,是到館參觀的必看文物。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菩薩立像

溫州博物館收藏

通高64厘米

此像石綠色高髻,綴飾瓔珞,二綹垂髻和寶繒分別從耳後披垂至肩。面部豐腴長圓。長眉細目,畫睛點珠。直鼻紅唇,嘴角稍啟,微微含笑。下頜豐滿,雙耳垂肩,飾花形耳璫。內穿赭紅描金菱格紋右袒襦衫,外披硃紅色袈裟。胸飾瓔珞,下著白色方格田字紋羅裙,花瓣形裙擺曳地。雙手相插於腹前,衣裾纏繞於左小臂,跣足立於重瓣仰蓮座上。菩薩體態輕盈,神態閑適自若,宛如當時上流社會一位賢淑的少婦。這正是宋代佛教造像與世俗文化相互交融影響的生動寫照。該彩塑觀音菩薩立像各部分比例適度,透視準確,線條圓潤流暢,具備宋代塑像典型特徵,反映出宋代溫州彩塑造像工匠高超的技藝,堪稱北宋彩塑的典範之作。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塑像側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塑像斜側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田字紋羅裙細節

宋代佛教深入民間,向世俗化、社會化、普及化發展。造像風格一改唐代雍容富麗華貴的特徵,呈現世俗樸實自然的風貌。該菩薩像的整體面貌體現了佛教世俗化的特色,集淡定的面相、虔誠的神情、勻稱的體態、動人的造型於一體,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完美統一。該作品定是出自絕世妙手的完美傑作,是造像者傾注滿腔的宗教熱情精雕細塑,通過塑繪雙絕的技藝賦予冰冷的泥土以生命,成功地塑造出信仰者心中的菩薩。

溫州博物館將兩尊北宋菩薩彩塑立像稱之為「甌塑先導」,這與兩尊菩薩的特殊製作技法相關。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溫州白象塔出土的北宋彩塑菩薩立像兩尊

菩薩像以杉木條為骨,按塑像高矮及形體大小,搭起骨架。摻有穀殼、麻絲的黃泥為肉,拌入桐油、麻絲的細白泥為膚。當地瓷土製作,細膩堅韌,塑像的表情動作、衣紋線條、飄帶瓔珞等全在這一步完成。加上捏、塑、貼、壓、削、刻等技法的使用,栩栩如生的菩薩像便出來了。

彩畫用礦石顏料,也就是古人說的石色,才能歷千年而不褪。這些顏色主要是石青、石綠、硃砂、白粉、赫石、石黃、群青等,為追求華麗之感,有時還需用金箔貼金。使用繪畫中的點、染、刷、繪、描等技法。

彩塑像易朽損,不易保存,流傳下來的彩塑造像多經後世繕修重妝,早已今非昔貌,白象塔彩塑以原貌示人,再現了宋代彩塑藝術的精髓。

「甌塑」以當地製作瓷器的原料土製作,使得造像細膩堅韌,不易剝蝕,歷久不壞。「甌塑」特有的工藝技法愈顯南方造像的細膩精緻。從這彩塑菩薩像中,可以看出甌塑的源頭。

甌塑,俗稱彩色油坭塑,又稱「彩色浮雕」,是浙江溫州獨有的民間藝術,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細合成為原料,運用堆塑技藝的手法,用於裝飾寺院、廟宇門壁和民間嫁妝品,如梳妝盒以及傢具漆器等。源於漢代,由中國漆器藝術中的堆漆工藝發展演化而成,色彩豐富,技法繁多,題材廣泛,規格不限,廣泛應用於建築浮雕、壁畫、裝飾圖案及藝術掛件等。「甌塑」與「黃楊木雕」「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一塑」。

甌塑題材廣泛,規格不限,堅固耐用,多用於建築、廟宇、園林及富家傢具。在近代藝人的大膽創新下,甌塑吸取了油畫、攝影、國畫等眾多藝術長處,成為集技藝、工藝與繪畫藝術為一體的工藝。目前現存最為豐富的古代甌塑產品便是白象塔中出土的一批宋代彩塑佛教造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泥觀音菩薩坐像

(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水月觀音半跏坐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菩薩坐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高僧坐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武士立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彩塑舞伎立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至道二年彩塑太白星供養立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至道二年彩塑北辰供養立像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北宋至道二年彩塑木星供養立像

宋代民間的匠人們創作自由,可以盡情發揮,所以菩薩的形象千變萬化,世俗化的傾向使佛教眾神具有了凡人氣質,拉近了神與人的聯繫。

白象塔彩塑造像塑造了佛國世界的各類神相,慈祥的高僧、威嚴的天王、強悍的武士、虔誠的護法、翩躚的舞伎等不同類型美的藝術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白象塔彩塑佛像的發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審視歷史的鮮活資料,同時,也讓我們更有興趣去探討中國彩塑的歷史。

◆ 新石器時代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半坡人面魚文盆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們就看到了較為成熟的彩塑作品。仰韶文化中的彩塑代表作品,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次藝術高峰的到來。這一時期,人們對泥土物理性質的掌握、造型觀念、審美意識加強。

◆ 南北朝時期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莫高窟249窟 北魏晚至西魏初

隨著佛教的傳入,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相對應的佛教藝術逐漸形成。兩晉時廬江何氏是崇佛的代表人物,其中東晉何充獨攬朝政,影響當時的佛教信仰及相關政策,東晉確立了佛教中國化的基本走向。何充造七龕泥像,對當時的信仰行為也是一種引導。南北朝的代表仍是莫高窟,此時的彩塑保留下來有729個。但當時的彩塑不夠精確,程式化較強,而且還保留著石雕手法,在人體比例上顯得有點誇張。

◆ 初唐~晚唐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莫高窟 057窟 初唐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莫高窟172窟 盛唐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莫高窟012窟 晚唐

到了隋唐時代,彩塑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唐代由於政治上的安定、經濟上的繁榮,促使這一時期文化藝術的昌盛,形成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極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唐鏡」「三彩」獨樹一幟,而且優美多姿的彩塑造像、與絢爛奪目的建築繪畫、壁畫三者完美和諧,渾然一體地形成石窟藝術。彩塑如繪畫那樣,再現了初唐「瘦骨清」的餘韻,至盛唐而飽滿丰韻,至中唐而丰容俏貌,至晚唐而修長纖麗這一造像風格的演變。隨著佛教彩塑造像的盛行,塑與繪的結合更臻發展與成熟。

◆ 宋代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侍女像

宋代時候的彩塑風格就往世俗大眾的審美意象發展了,處處透露著世間人情,寫實主義。宋時尤以彩塑像最有特色。彩塑造像易制,製作所需甚微,又能滿足宗教企盼,適合民間供養佛像,因而彩塑成為宋代流行而普及的一種造像形式。宋代佛教造像達到了寫實標準的高峰,彩塑藝術是泥塑其形,色繪其質,形色並重,塑繪結合,相得益彰。雕塑與繪畫的完美統一,更適合表達宋代自然寫實的造像風格,增加藝術表現力,從而形成了宋代彩塑獨有的藝術之美。宋代彩塑造像寫實秀麗,以世間人物為模本來塑造佛像,人物面容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間人物。

◆ 明代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山西雙林寺彩塑

雙林寺彩塑是雕塑與繪畫兩種技巧的完美給合。。譬如紗綢的柔麗輕軟,綿麻的粗實綿密,盔甲的堅硬冰冷,花冠、瓔珞的富麗繁華,都有細膩生動的呈現。雙林寺彩塑,工匠在著色時,運用了許多工筆畫的技法,塗、染、描、刷、點、畫、擦、抹,再加上瀝粉貼金,所以質感、量感都能充分表現。因此,從雙林寺彩塑人物的膚色便能區別出身分、年齡、性格。雙林寺的彩塑,繼承了唐、宋、金、元雕塑藝術的神韻,並富涵內在的生命活力

◆ 清末

鎮館之寶|甌塑北宋雙菩薩的曲折身世


泥塑大阿福 清代惠山泥人

到了元、明、清時期,彩塑除以宗教為題材的大型彩塑外,還多見於反映風俗民情的小型裝飾性彩塑。在造型風格上,更傾向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與品格,賦予典雅的裝飾之風。《紅樓夢》第67回中說薛蟠從蘇州返家帶回「一出出的泥人兒」。可見,當時彩塑己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惠山彩塑約創始干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它原是無錫惠山附近農民的一種副業。後因惠山風景優美,吸引了大批遊客,遇到節日廟會,更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因此農民們就利用當地的粘土塑成泥人施以粉彩,在門前擺攤售賣。

清時期,彩塑除以宗教為題材的大型彩塑外,還多見於反映風俗民情的小型裝飾性彩塑。在造型風格上,更傾向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與品格,賦予典雅的裝飾之風。

來源: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盤點丨那些精神障礙的藝術大師代表
清朝皇室珍藏的高科技的文物
美國 Dynasty 亞洲書畫古玩拍賣會精品一覽
趙景華說收藏:寧買精品一件,不買普貨一堆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