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諾蘭封神?我怎麼感覺他距離神壇越來越遠了呢?

諾蘭封神?我怎麼感覺他距離神壇越來越遠了呢?

文 曹米糯

GIF/1K

是我比較關注的英美導演之一,從1999年的《追隨》到最新的《敦刻爾克》,他的所有長片作品我都跟過。我承認諾蘭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而且始終有所堅持的電影人,但我不承認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神作」,尤其在《黑暗騎士崛起》之後。

到目前為止,我最滿意的諾蘭作品只有三部:《黑暗騎士》《盜夢空間》都是水準最高的主流商業大片,近幾年能超越它們的,恐怕只有《瘋狂的麥克斯4》;而《記憶碎片》則是本人心目中唯一一部稱得上「神作」的諾蘭作品。

說《敦刻爾克》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別具一格的、三觀端正的主旋律商業大片,我毫無異議,上個月的國產主旋律作品如果能有這等水準,那真是謝天謝地。但奉之為「神作」,恕我不得不潑上一盆冷水,因為從內容到形式,《敦刻爾克》都不能令我滿意。

內容上:只尊重了歷史的「一部分」

諾蘭在採訪中一再表示「必須尊重歷史」,但《敦刻爾克》真的做到了嗎?如果按照電影中的描述,敦刻爾克大撤退由始至終都是英國人的主場——士兵的隱忍、軍官的堅守、平民的奉獻——大撤退的奇蹟簡直就是英國人的奇蹟。

然而真實的歷史並不是這樣。敦刻爾克大撤退絕不是英國人的獨角戲,法國軍隊德國軍隊甚至比利時軍隊都有不可忽視的戲份。而且必須說明,英軍大撤退的決定起初並沒有通知法國和比利時,這一頗具「背信棄義」色彩的單方面行動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比利時的孤立與法國抵抗戰略的徹底破滅。

當時兵強馬壯的德國軍隊分東、西、南三路將英法聯軍逼至敦刻爾克海灘。奇怪的是,西路德軍突然停止進攻,減輕了英法聯軍的抵抗壓力,這件怪事至今仍是史學界的一大謎團,有人認為是希特勒的戰略誤判,也有人認為是希特勒為英德關係留下的一條後路。至於法軍,更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關鍵,如果沒有4萬多法國軍隊在東、南方向的奮力抵抗,英軍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撤退。總而言之,敦刻爾克大撤退非常複雜,把這樣一個多重因素共同影響的歷史事件簡化為英國軍民齊心協力創造奇蹟的簡單故事,真的可以叫做「尊重歷史」嗎?(不要跟我說這就是諾蘭追求的「極簡模式」,如果有心交代,幾句閑聊的台詞便可以傳達很多內容。)

形式上:變本加厲的自我重複

《敦刻爾克》沒有開頭,幾乎一開場便進入戲劇高潮,為什麼呢?想想《珍珠港》災難性的冗長鋪墊便可以得到答案。諾蘭那麼聰明,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乾脆從中段講起,始於懸疑,終於勝利,簡潔緊湊,一氣呵成。這是《敦刻爾克》的最大亮點,同時也是它的最大弱點。

多條線索混剪,外加漢斯·季默標誌性的「交響樂+電聲」配樂,幾乎已經成為諾蘭處理戲劇高潮的唯一方式。《蝙蝠俠前傳》三部曲的高潮段落是這樣,《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的高潮段落還是這樣,到了《敦刻爾克》更是變本加厲,因為沒有前期鋪墊,電影主線又自動分為海陸空三條,所以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混剪+配樂」。100分鐘的時間裡,劇情與觀眾都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這樣推動下去,以至於到了後段審美嚴重疲勞,劇力出現了斷崖式大跌,結尾的全民營救戲份甚至不及《海盜電台》令人振奮。

除了「混剪+配樂」的自我重複,在戰爭場面的重現方面諾蘭也令人頗為失望。開篇的海灘戲寒酸至極,40萬人的窘困之境竟然還不如我們這邊海濱浴場的「煮餃子」現場壯觀。回想起十年前《贖罪》中堪稱經典的5分鐘敦刻爾克撤退長鏡頭,諾蘭的導演技法真心教人捏一把汗。

我再次重申,《敦刻爾克》不是不好,而是沒有好到「神化」的地步。這部電影當然有技術上的提升,現場收音、手持攝影、IMAX空戰戲等等,令觀感無比震撼,對得起「商業大片」定位。這個故事當然有強調個體的感受與重要性,「國家」「集體」被真真切切的歷史參與者們取代,從軍官到士兵再到平民,書寫敦刻爾克奇蹟的人們不應該被忘卻。這個故事當然也有表現戰爭的殘酷,並且還「大發善心」地讓那些為求生不擇手段的士兵於片尾得到了寬容與諒解。他們也許的確膽小、懦弱、自私,但這些弱點是在戰爭的陰影下才膨脹的、爆發的、甚至導致致命結果的。是戰爭改變了他們,而隨著戰爭陰影的擴散與加劇,戰爭必然還會改變更多人,包括我們自己。這是比敦刻爾克奇蹟更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但除此之外,《敦刻爾克》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審視戰爭的角度了嗎?好像並沒有。《敦刻爾克》展示了諾蘭本人更多更新的導演技巧了嗎?好像也沒有。別怪我冷水潑得太多,如果內容上不夠豐滿,形式上又沒有突破,諾蘭只會距離「神壇」越來越遠。

主創專訪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永恆與一天 的精彩文章:

就算不理解二次元和民樂,但你總有過青春和理想吧

TAG:永恆與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