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開車就衝動,老司機為何不安全?

一開車就衝動,老司機為何不安全?

一開車就衝動,老司機為何不安全?

文/鄭渝川

所評圖書:

書名:《開車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一開車就變了樣?》

作者:(美)湯姆?范德比爾特

譯者:鄒熙、陳曉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女司機是造成道路擁堵的主要原因嗎?這個問題本身就涉及「政治不正確」,但坦率說,包括部分女司機在內,更不用說廣大的男司機,都有這樣的觀念,會舉出女司機駕駛起步更慢、在轉向變道等操作時往往違反交通規則、許多人駕車時速過慢、同時又有一些人超車隨意的例子。

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女司機的出行距離比男司機更長,更加頻繁的出現在道路上。這是因為,雖然性別平等已經深深嵌入現代社會的觀念體系,但絕大多數的家庭中,仍然是女性(妻子、母親)承擔著大部分家務勞動。所以,女司機出門,除了自己上下班通勤,還包括接送孩子、購買家用、探訪親友等。在美國一些城市推出司機付費駛入使用、不那麼擁堵的專用車道後,女性更多的使用這類車道,是因為女性的時間安排更為緊張,被更多的既定安排所填滿。

長期為《紐約時報》、《連線》等媒體撰寫專欄文章的作家湯姆?范德比爾特寫成了一本趣味性極強的《開車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一開車就變了樣?》。這本書強調指出,不應將交通擁堵的責任歸咎於女性――如果說因為女性的較多、高頻出行,確實助推了擁堵,也需要因此更加客觀的將她們相比男性所承擔的工作、家務壓力納入考慮。道路上之所以更多的出現女司機,其深層次原因是,市場經濟在不斷促成家務勞動社會化,「這同樣是富裕產生的效應之一」,促使了更多產業和就業崗位出現,但人們卻需要學會為此在不同地點間奔波。

《開車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一開車就變了樣?》這本書著眼於探討交通行為以及背後的複雜心理。全書開篇就直接引入讓很多人納悶的問題:為何會有如此之多的司機(可能就是你、我、他、她),在駕車過程中顯得嚴重暴躁,跟自己平時的行為甚至性格完全不同?

湯姆?范德比爾特認為,開車暴脾氣相當常見,尤其是在陌生環境中(大城市的複雜道路交通體系內),這構建出一個類似網路聊天室的匿名環境,自私自利(例如最晚變道、插隊變道而不是按照交通提示儘早變道)可以帶來最大的搭便車效益,一般情況下卻不會付出代價;脾氣暴躁,容不得他人超車,卻並不影響自己超車。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開車體驗:自己等候的車道,永遠要比旁邊車道行進的慢。這容易滋生出司機對靠前的車輛司機的不滿,對於行駛在其他車道快速超過自己的司機也流露出負面情緒。事實上,根據心理學家的觀測與分析,這種體驗完全來源於心理錯覺,也就是常見的排隊錯覺,在排隊中,人的時間感、滿足感、社會公正感都被打亂。人們會高估自己等待的時間,密切注意那些超車超過了自己的人,卻不會將自己超車、快速通過路口所節省的時間以及不文明駕駛的行為掛在心上,使得不愉快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被放大。

有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開車技術比別人好,雖然這顯然不符合統計原理,但人們的邏輯常常是,自己的技術好,而其他很多人的技術糟的驚人(所以自己被拖累了)。書中解析指出,絕大多數人的開車技術都非常差,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於相互距離、行駛速度等的判斷都是錯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聯網計算機和演算法操控的無人駕駛汽車,的確會極大的減少因誤判所造成的交通事故,要比人類駕駛汽車顯得更加安全。有公司在車內安裝攝像頭,事後將錄像播放給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司機看,後者驚愕的發現,自己居然存在如此之多的不良駕駛習慣。

實際上,所謂的「老司機」,在開車時的大多數時間會進入一個潛意識主導的狀態,許多人會在開車的同時接聽電話或做別的事情,比如切換播放機的音樂,查看油耗,等等。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這叫做「過度學習」,即通過專門的學習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因而在行使該技能時不必投入太多有意識的思考。這種情況下,很多司機在保持著表面上的「全神貫注」駕駛情況下,對於交通標識也沒有做到盡收眼底。心理學家開展過的「看不見的大猩猩」測試,即常見的「非注意盲視」現象,就頻繁的出現在駕車司機的身上。

如前述,開車時的複雜心理,一定程度上甚至嚴重扭曲的交通行為,是造成交通事故,以及常態化引起城市道路擁堵的重要原因。書中也指出,擁堵本身,還在於道路交通體系的規劃設計不合理。計算機模型在解析許多交通擁堵個案後發現,擁堵的很重要因素在於司機們違反規則,罔顧公共利益而頻繁變道、超車等不文明操作。但也要看到,很多城市的路網設計本就不合理,例如過多的交通燈,將道路修得過寬(這就會造成主幹道路口每個方向都需要等候過長時間),城裡的停車位過少。

要緩解交通擁堵,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事故發生,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書作者給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建議:強化司機的危險意識。一些國家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門和交通專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沒有交通燈的環島,要比有燈路口的事故少得多;沒有給出限速標識的普通道路,事故頻率也低於給出了限速的道路,原因是後者會刺激司機按照最高限速行駛。事實上,在減速帶、車內氣囊等旨在降低事故人身傷害的輔助設備、裝置投入使用之前,人們的駕車時速更低,安全設備起到的作用其實是鼓勵司機更快的行駛,還自以為安全得到了保障。一些人購買行駛性能更佳的越野車,卻更加頻繁的超車、變道,並緊貼前車行駛,甚至對於最最危險的大貨車也毫無畏懼。這就是為什麼道路變得越來越寬,汽車質量越來越好,全球各地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

本文發表在《信息時報》9月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訊網 的精彩文章:

吳昕逼問潘瑋柏「我們交往吧」是認真的嗎?
對於「互聯網+公益」你有哪些想像?帶你逛「科技公益」創意市集
傳承孝義愛莫大焉
價值投資真的管用嗎?如果管用,為什麼你們還要告訴別人?
信在《中國有嘻哈》遭遇尷尬怪誰?

TAG: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