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從痰治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從痰治

中醫理論特彆強調「痰」的影響,很多怪的毛病,中醫可以從化痰的角度來治療,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1

「痰」分有形無形

從中醫角度來講,痰分兩種: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有形之痰,又謂狹義之痰,為咳咯而出,或嘔惡而出,容易被人察覺,故又稱為外痰;

無形之痰,又謂廣義之痰,不易被人察覺,只能從症測知,其病變和臨床證候,從內向外,故又稱為內痰。有形痰病會有明顯的癥狀,根據這些癥狀,可以有效地診斷早期疾病。

2

痰從何而來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素問·經脈別論》

水飲,由胃而入,津液上輸於肺,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調,水液得以下輸至膀胱;同時又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將津液布散於周身。下輸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腎的氣化作用下,一部分(濁中之清的部分)上注於肺,潤養肺金,一部分(濁中之濁的部分)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痰的實質就是水

有的醫家明確指出,痰的實質就是水。如張景岳說:「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慾不化,土不能制水也。」趙獻可也說:「蓋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

3

肺為貯痰之器

對於痰多的病人可以常飲用三子養親湯來進行調理。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

4

脾為生痰之源

脾主健運,運化水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滯,淤而成痰。《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彷彿有從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稱此為濕痰嗽,不稱為咳痰。濕痰嗽,指痰濕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證候特色。

在臨床上,脾臟最怕受困,一是氣困(生氣不布),二是濕困。

如氣困重於濕困,應首選補中益氣湯,健旺脾氣(人蔘、白朮、炙甘草),升補元氣(黃芪、當歸、升麻、柴胡),燥化濕邪(陳皮)。如濕困重於氣困,應首選二陳湯,燥濕化痰(陳半夏、陳皮),理氣和中(茯苓,甘草,烏梅,生薑)。

5

腎為生痰之本

因為脾陽根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正氣內存的根本,正氣內存則是邪不可乾的保證。所以,在健旺脾陽的同時,要考慮是否存在腎陽不足之象,適當配入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桂、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

腎陰虛,導致腎不能納火,肝火就旺。要肝腎同養,補腎陰的葯六味地黃丸。

6

中醫辨證治痰多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陳皮、桔梗等化痰的藥物泡水,同時治療風寒感冒。

舌苔薄白或膩,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乾薑6克,細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熱痰: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後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清熱化痰了。飲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竹瀝水或者梨汁。(淡竹和青桿竹的新鮮莖,經火烤所瀝出的淡黃色澄清汁液即為竹瀝。其性寒味甘,一般作為清熱化痰之用。)

舌紅苔黃膩,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黃芩10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濕痰: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體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這是由於濕邪侵入人體(如居潮濕環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者飲食過於油膩,缺乏運動等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這時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藥等食物。同時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二陳湯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蒼白朮各10克。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這時要多喝水,可適當用沙參、麥冬等養陰的藥物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濕潤,室內可用加濕器。

清燥救肺湯:北沙參15克,天麥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杷葉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貝10克,玉竹15克。

風痰: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後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

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白前 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0克,銀花1 2克。

7

刺激穴位祛痰法

痰的產生和增多會引發人體疾病,祛痰,也必須找到病根。古人說痰多宜向豐隆尋豐隆、肺俞,痰嗽稱奇。所以,凡與痰有關的病症應該通過豐隆穴來治療。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同時治療脾胃二經上的疾患,能健脾和胃,使濕痰自化。

1、按揉豐隆穴

豐隆穴走於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前外側。從腿的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

如果嗓子啞了,好像是有東西糊在裡邊,吐也吐不出來,這可能是有痰結在喉嚨了,點按豐隆穴一分鐘。

如果有人覺得有痰咳不出來,揉豐隆穴後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體內痰濕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豐隆穴5分鐘,然後把從藥店買回的甘草錘爛,外敷在此穴上,用醫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每次貼12個小時,取下隔12個小時再貼。(甘草味甜,色黃,是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的上選)

2、按揉支正穴

支正是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位於腕橫紋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中醫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了,叫痰濕所結。或有氣鬱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成贅生物。脂肪瘤也是人體的痰結。

通過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這些贅生物。因為支正穴可以從心臟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衝擊小腸經,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3、多吃芝麻少吃肉

古話說魚生火,肉生痰,尤其是豬肉吃多了很容易生痰。可以把芝麻炒熟後磨成粉,每天吃點兒。純正的芝麻油更好,當做食用油,能痰消病滅。

8

參考資料:秦伯未治痰八法

以下內容選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秦伯未臨證經驗集粹》,作者:王鳳岐、吳大真。

宣肺化痰法

方解:荊芥、防風、薄荷、蘇葉散風解表,杏仁、象貝母開肺理氣以化痰,桔梗作用在上,既可協助去風,又有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減:若風寒重,見噁心,痰白多沫加生薑,若咳嗽上氣重加前胡以降逆,若胸膈滿悶、噁心氣逆去象貝母,而加紫菀,紫菀與桔梗一升一降更為協調,若咽喉癢可加胖大海、蟬蛻;若頭脹或痛加菊花。

清熱化痰法

方解:桑葉是祛風熱、清熱之良藥;杏仁清肺化痰,痰多者必加,咳嗽後期,肺陰耗損用甜杏仁;貝母化痰,有表證時宜用象貝母,熱重無表時用川貝母;瓜蔞皮清熱化痰生津,又通大腸以利肺氣;枇杷葉化痰,外感初期不用,因枇杷葉有斂邪之弊(現在臨床上無論什麼性質的咳嗽都用「枇杷露」,不去辨證,恐怕是欠妥當的);桑白皮地骨皮二味為瀉白散,有清熱瀉肺止咳平喘之功。

加減:若見頭目癥狀加菊花;若咳嗽重者加前胡,外感已解者可用白前;咳嗽咽痛,痰咯不利者加荸薺。

肅氣化痰法

方解:全部方葯偏溫,旋覆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肅氣降氣有良效,但兼外感重者不宜選用,或蘇子改為蘇葉,病本為痰,半夏、橘紅最宜,但如濕重可用薑汁炒半夏和六神曲。

加減:如痰凝者加海浮石、海蛤殼;若肺寒重則加紫菀、款冬花;若濕重宜利,可加薏苡仁、冬瓜仁。

燥濕化痰法

方解:蒼朮為燥濕良藥,外濕重用蒼朮,內濕重治在健脾可用米制蒼朮;川朴溫化中焦運化中氣,姜半夏辛溫化痰,橘紅理氣化痰,其燥濕理氣之功大於陳皮;外濕重用生薑;苡米健脾理濕,炒者益增燥濕之用,枳殼消中焦諸氣,以協化濕。

加減:若命門火衰者宜溫腎,加肉桂。

溫化痰飲法

方解:苓桂術甘湯是治療痰飲的基本方劑,桂枝扶陽、白朮健脾、茯苓利濕、甘草補中,其主要作用為溫運脾陽。乾薑、五味、半夏辛溫化飲,為仲景書中蠲飲之要葯。

加減:外寒重加麻黃,內飲重者加細辛,若需理氣化痰加陳皮,若喉間有水雞聲加鵝管石。

清降痰熱法

方解:桑皮、膽南星靈動流利,滌清痰熱,天竺黃、淡竹瀝涼降痰熱;枳實、瓜蔞利大腸以清痰熱。枳實尚能降氣,氣降痰亦降;石菖蒲其性走竄,善化濕濁,有豁痰宣壅之功。

加減:若氣鬱加鬱金,痰聲轆轆加川貝母,經絡不通加絲瓜絡。

攻逐痰積法

方解:前六葯擇自上述諸方,葶藶降瀉力大,非肺實者不宜;竹瀝滑利大便通腑利肺;冬瓜子利尿,使飲邪從小便而出;甘遂、芫花逐飲猛將,必要時可加大戟、腹水草。控涎丹為成藥,攻逐頑痰、懸飲甚效。

消磨痰核法

方解:貝母、慈菇消痰化痰,僵蠶通絡,海藻、昆布軟堅散結,半夏、橘紅主治痰凝。

加減:若肝鬱者加柴胡,肝火者加夏枯草,血虛者加當歸、白芍。

小結

治痰八法,曰宣散、消化、肅降、燥濕、溫化、清降、攻逐、消磨。對痰而論,不外清、降、潤、消四字。對臟而言,主為保肺滋液、培脾化飲、補腎歸臟。掌握此要領,諸般痰證,盡在其中。

存下來

傳出去,讓身邊人知道更多

喜歡本文的親們,請在頁尾點哦

當你讀完本篇文章時,你有2個選擇:

1.你可以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正面的信息,讓世間多一點愛。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會它,就像你從未看見一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灸經絡穴點陣圖 的精彩文章:

藏在開襠褲里的老祖宗育兒智慧;有多少人在以「慈愛」的名義摧毀孩子們的健康?
餃子肉餡里只要加點這個,功效勝補藥,全家搶著吃!
北大海歸老教授的忠告,養生的人們醒醒吧!現在知道還不晚
手機的這個功能,非常重要,省電又省錢!中老年必學
每分鐘導致2.5人死亡,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小心這個沉默殺手!

TAG:針灸經絡穴點陣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