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明朝那些錢(第九回)|野雲

原創:明朝那些錢(第九回)|野雲

『傳承文化,堅守夢想 』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

自從洪武開新紀

明朝皇帝怪事多

**

從這一回開始,我們簡要來了解一下明朝的歷代皇帝以及他們所鑄造的錢幣,大家跟我一起,重溫一下明史吧。前面已經說到了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永樂帝朱棣。明朝的第4任皇帝叫朱高熾,他是永樂大帝朱棣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登基,改元「洪熙」,鑄「洪熙通寶」錢。

大家不要覺得上面這兩枚錢其貌不揚哦。它們是存世僅見的兩枚「洪熙通寶」錢,皆為國寶級文物。不過錢幣界對這兩枚錢的真偽尚有爭論,多認為是後朝補鑄,其中一枚已經流失,另一枚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什麼那麼珍貴?因為洪熙皇帝朱高熾在位時間太短了。

朱高熾性格端重沉靜,言行適度,喜好讀書。他繼位後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也得到了復興。為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基礎。史書上對朱高熾評價很高,贊他是個開明的儒家君主。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開明天子偏命短,這是明朝皇帝第一怪。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叫朱瞻基,是洪熙帝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曾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朱瞻基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鑄宣德通寶錢。「宣德通寶」也只有小平錢一種,鑄量少於永樂通寶,版別統一,幾乎每一枚都是精工製作,賞心悅目。宣德通寶存世量不多,市場價格已達每枚數百元。

在明代,朱瞻基是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那樣的能吏,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在文化上,著名的宣德爐就是朱瞻基親自設計和監造的。

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駕崩,終年僅38歲。

作為皇帝,朱瞻基也有一個不好的毛病,他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他鬥蟋蟀的故事還被蒲松齡寫進了《聊齋志異》。天子是個「蛐蛐控」,這是明朝皇帝第二怪。

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叫朱祁鎮(1427—1464),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他曾經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後來,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14年(公元1449年),遭遇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他的弟弟朱祁鈺趁機登基稱帝,遙尊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朱祁鎮被釋放後,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又複位稱帝,改元天順。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享年37歲。

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時,相傳鑄過一種黃銅質的正統通寶當十大錢,但諸譜多不載,疑為假幣。

朱祁鎮的一生歷經了不少風波,他寵信過姦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而且還殺了忠臣于謙。要說他是好皇帝,老百姓應該不會承認。但我說他還真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真誠相待。他臨去世前還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朱見深,將帝國的重任交給了他。朱祁鎮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從這時起,歷朝歷代的帝王駕崩時就再也不用活人來殉葬了。

正統、景泰、天順,兩兄弟三個皇朝。皇位兄弟輪流坐,這是明朝皇帝的第三怪。

————————

野雲,姓名康巨峰。詩人,文化學者,收藏家。長沙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長沙市錢幣學會會長。著有:

《古錢》(湖南科技出版社)

《老湘繡的收藏》(湖南科技出版社)

《詩書畫品道德經》(嶽麓書社)

《魂兮歸來宋微宗》等文節選至即將由嶽麓社出版的《野雲說錢一一中國古錢的鑒賞與收藏》一書。

————

選稿:夢行千古 製作:楊伊楚

————

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天子守國門政策的利與弊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明朝,在王朝末期還把世界強國打敗
朱元璋若不是佔領了這裡,歷史上很可能就沒有明朝
明末5大抗清英雄,每一位都讓滿清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