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弟: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每臨中秋佳節,我們都會吟起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字一句中,蘇軾彷彿在與明月對話,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而這首詞的創作靈感,則來自他對弟弟子由的思念。

「弟」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一脈相承,像繩索圍繞於「弋」(小木樁)。《說文解字》中說:「弟,韋束之次弟也。」韋是熟的皮子,用熟皮繩將「弋」捆束起來,就產生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故「弟」的本義就是繩索綁束物件的順序。因兄弟依次出生,「弟」引申為平輩中年齡比自己小的男子,由此再引申為敬愛、尊重兄長的弟,即今天的「悌」字。《弟子規》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告訴我們:兄長關心愛護弟弟,弟弟尊重禮敬兄長,這不僅只是兄弟二人之間的事,更是對父母的一片孝心。

中國老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也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即只要兄弟同心同德,便能發揮出如利刃一般斬金、截鐵的力量,無往而不勝。曾國藩在家書中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若做不到「兄友弟恭」,則必定家庭不睦,甚至家無寧日。不過,人非草木,皆有參差,兄弟之間雖為骨肉手足,卻也免不了偶爾的爭爭吵吵。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寫道:「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意思是說在同床睡覺、同鍋吃飯的小時候,兄弟往往彼此親密團結;長大以後各自忙碌於小家庭與大事業時,感情就難免隨著時間疏淡,甚至產生矛盾。我們在審視歷史、觀照現實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兄弟之間除了信任、互助、親密,也會出現傷害、誤解、隔閡。

對於兄弟間的矛盾,《詩經》給出了解決方法:「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也就是說,家庭內部,在秉不同意見、持不同立場、有紛爭未明、有疑慮未消的時候,自家兄弟也可能出現小矛盾、小磨擦;但是家門之外,一旦面臨外敵,那麼宗族之內血濃於水、民族之內國大於家、義理之前大節重於小情、外侮之前團結重於嫌隙,眾兄弟必須要團結起來、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如此才能真正「其利斷金」。這種情感不僅激勵著兄弟之間和諧共處、親人之間同心協力,也激勵著古今中外無數仁人志士們為了民族和國家而求同存異、團結奮鬥。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兒女正是憑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精神,空前地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致對外,共赴國難,奮勇抵抗,才最終打敗了侵略者。

魯迅先生在《題三義塔》一詩中寫道:「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確,「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當劫波度盡,所有的不快都將過去,兄弟之間即便曾經鬩於牆,也必將重新走上「兄弟同心」的道路。當然,分歧或許還將存在,但是紛爭可以理性對待;傷害也許已經造成,但是善意可以化解傷痕;相逢一笑,便是人間最美的真情。還記得曾經的大陸與台灣,被一灣海水相隔,彼此也曾有過紛爭,但六十多年來,我們看到,風雨的打擊、時間的隔絕都沒有把我們分開,兩岸的堅冰逐漸融化,橫卧的海峽終將被跨越——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這就是血脈親情的力量。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當外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的衝擊來臨,兄弟永遠能夠與你並肩經歷一路風雨,守望相助、攜手同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的精彩文章:

懷念我的姥爺
德:德不孤,必有鄰
少:少少許勝多多許
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日:太陽當空照

TAG: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