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走出重蹈覆轍的怪圈?

如何走出重蹈覆轍的怪圈?

GIF/1K

壹心理創作者 王小凡

如果要問牛逼、凡人和逗逼有什麼區別?

那麼有個大區別是:

能預知可能出現的錯誤,在錯誤出現之前就把它避免的人,是牛逼;犯了一次錯誤,但是在錯誤發生之後,知錯且改,是凡人;犯了一次錯誤,接二連三地犯同樣的錯誤,是逗逼。

那麼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可能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即使不是牛逼,至少也是個凡人,不至於是個逗逼。因為我們都知道連一隻豬都不會在同一堵牆上撞2次。

可事實情況是,醒醒吧,我們真的可能一直都在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

因為拖延導致自己最後熬夜趕工,累到不行,心想麻德下次再也不拖延了,要提前把事情做完,這樣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修改完善。然鵝沒有什麼卵用,該拖還是拖......

總是把愛情作沒,上一個男朋友無法忍受我的作分手之後,換了一個男朋友還是繼續作,作到沒有朋友,無法獲得穩定的親密關係.......

一個星期之內連續兩次取錢忘記取卡,結果被機器吞了,去領卡時工作人員像是看一個智障......

一個月之內發生兩次出門忘帶鑰匙事件,結果無家可歸,開鎖的師父心想這樣的瓜皮請給我來多來一打......

回想一下,類似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重蹈覆轍」、「屢教不改」呢?

01

越保守的人,越容易重蹈覆轍

我們必須得承認,一部分人天生就是比另一部分人更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心理學家根據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將人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預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一種是是促進定向(promotion focus)。

預防定向的人,做事的態度偏向於保守,儘可能守住自己手上已經擁有的,而不去追逐新鮮事物,因為這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失去的危險之中。

相反,促進定向的人,做事的態度則偏向於激進,願意去冒險和嘗鮮。

心理學家做了一些研究,發現:預防定向的人確實會有固著的行為,即使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他們也會持續這樣的行為模式。換句話講:明知是錯,仍然一犯到底。

實驗是這樣的。研究者讓被試做一個智力測試,結束之後被試可以看到智力測試的分數,分數越高,越有可能獲得額外的抽取高額獎金的機會。按照這樣邏輯,如果被試想要獲得更多的獎金,就可能會犯下錯誤,虛報一個更高的分數。

在智力測試之後,研究者又設置了一個辭彙創造的測驗,還是由被試自己來報告得分。

如果被試偷偷地虛報分數,被試可以額外的抽取高額獎金的機會。

結果發現,預防定向的人中,第一次虛報自己的分數的人,再次虛報自己分數的百分比明顯高於第一次誠實回報自己分數的人。但促進定向的人中,則沒有出現這樣的現象。也就是說,預防定向的人,如果第一次錯了,之後仍然很可能會繼續錯下去。

02

總會愛上同類型的人,

可能是為了修復同一個創傷

聽過一位很有名的諮詢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女人,找了一個丈夫,非常強勢,對她很不尊重。於是她離婚了。

離婚之後,又找了一個丈夫,但是很快發現這個丈夫跟第一任丈夫差不多,結婚之後對她吆五喝六,甚至家暴。她發現自己在婚姻當中一直處於弱勢的一方,沒有平等可言,總是遇人不淑。

真的是這個女人運氣不好,才會接二連三地在婚姻中犯錯,找不到一個如意郎君嗎?事實情況是,她可能一直在「強迫性重複」。

所謂強迫性重複,就是「我們小時候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

強迫性重複在愛情中的表現就是,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之中特別容易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深刻而且強烈互動,因為這些人身上具有我們成長過程中重要他人的心理特徵。

當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時,就給了我們就給了我們第二次機會,讓我們借著與他們的互動過程,去療愈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小時候對自己特別重要,卻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正如弗洛伊德說,如果我們兒時有一種固定模式,會希望自己在成年時重建和還原那個場景,以完成早期心理創傷的一個修復。

為什麼這個女人總是在找傷害她的人呢?

因為她的父親在她小的時候非常嚴厲,經常打罵,這使得她幼小的內心非常委屈而且無助,自我評價低。

長大之後,她就會找一個與父親具有相似人格特質的人,在與他互動的過程中,還原早期和父親互動的場景,把父親對她的不接納,通過這個人,來修正對她的接納。

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心理魔咒,如果我們的創傷或者認知沒有得到修復,這樣的怪圈似乎會一直持續下去,無法打破,持續犯錯。

正如《復仇》中所說:「忘記過去的人註定會重蹈覆轍,忘不了過去的人亦會重蹈覆轍。」

03

犯同樣的錯誤,

也可能是大腦太愛偷懶

研究行為決策的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了雙重自我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套系統,或者叫思維決策模式——系統1(system1)和系統2(system2)。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耗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的狀態,常常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做出判斷。雖然速度快,但很容易上當,做出錯誤的選擇。

而系統2則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是有意識且慢速的,不容易出錯。

我們的大腦是懶惰的,因此經常會走捷徑,直接地採納系統1直覺型判斷的結果,因為這樣有利於節省認知資源,這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認知慣性。

在面臨危險時,我們的祖先沒有時間停下來慢慢思索,而是最快速做出反應。

思維決定決策,決策決定行為。我們之所以總是會犯一些習慣性的錯誤,其實都是系統1在發揮作用的結果。缺少理智的深思熟慮,經常犯同樣的錯誤當然在所難免了。

比如玩LOL看到殘血,內心就浮起一道無法遏制的衝動,雙眼放光,惡向膽邊生,不管三七二十一頂著塔就要去收了對方的人頭,最後慘遭反殺。這種「我能反殺」的蜜汁自信,一次次讓我在坑裡爬不出來。

04

當錯誤不造成太大的影響,

大腦就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背後包含的意思是,我需要改變我的行為。

而"改變"這個事情,是大多數人所抗拒的,因為這意味著我需要承認現在的自己是不好的,並且在改變的過程中,我需要放棄一些東西,承受一些代價。

除非不改變的壞處足夠大,大到可以覆蓋所有不改變的好處,否則,我們是不會輕易改變自己舊有的行為模式的。

比如醫生告訴你,你要是再抽煙,你的肺就要報廢了,這個時候你要是充耳不聞繼續我行我素,那我敬你是條不要命的漢子。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的大腦有一個自我保護的功能——遺忘痛苦,也就是我們會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

對於那些代價比較微小或者短期看起來比較微小,但是我們卻能夠獲得即時利益的行為,我們總是會忽視它給我們造成的小痛。

截止日期就到了,你還在玩遊戲,再拖下去你就又要熬夜了啊?沒問題的,反正又死不了。

你明明說過要減肥的,怎麼又吃那麼多,你不怕長胖啊?沒問題的,反正又死不了。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第一步是把冰箱蓋打開再把大象塞進去,不是直接把大象塞進去!沒問題的,反正又死不了...

所以,對於很多死不了的事情,我們開始一次次重蹈覆轍......

認識錯誤是一件簡單的事,改正錯誤卻是一件困難的事。

如何才能夠改正錯誤,保證同樣的錯誤儘可能不再犯呢?

(1)養成事後反思的習慣

一個人之所以優秀,不是他不犯錯,而是他再次犯錯的次數比一般人低。而決定犯錯次數多寡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反思的能力。

反思一方面有助於加深錯誤在記憶中的印記,另一方面能夠從整體上來事後分析犯錯的原因與改進之道。

那些工作能力突出的人,都有反思的習慣。在組織中,復盤也是工作流程非常重要的一環,目的就是避免同類型的工作任務再次走坑。

心理學上把人的智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一種是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比如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這種智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退,比如人老了記憶力就不好。

而晶體智力主要指學會的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聯想力等,並不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

在我看來,反思就是一種提升晶體智力的手段,經由反思而獲得的思索、經驗和判斷力,都是晶體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我的智商拙計,沒有天才的頭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樸實的方法來讓自己卓越,所謂流體不夠,晶體來湊。

(關於具體如何反思的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閱讀《好好學習》這本書。)

(2)增加你的犯錯成本

電視劇《外科風雲》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主角的母親張淑梅是個護士,因為注射錯誤藥物,導致病人突發藥物過敏而死亡,這是一場重大的醫療事故,張也因為這場事故而被迫離開崗位。

雖然電視情節只是虛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醫護人員就是一個犯錯成本巨高的工種,因為這關係到別人的生命健康,一個小小的錯誤,可能就會斷送整個職業生涯。

所以醫生和護士會在比如說動刀子之前,反覆詢問和核對,確保準確無誤,看上去快要變成強迫性檢查了。這是職業習慣。

正是因為醫生的犯錯成本高,所以在使得他們重複犯錯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如果想要減少再次犯錯的可能性,不妨試著主動去人為地增加犯錯的成本。

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通過懲罰來降低行為的發生頻率。也就是指當人自發做出某種反應後,給他他討厭的一個結果,以期消除或抑制他再做這件事情。

所以當你犯錯時,比如說好要早起的自己又賴床了,這個時候你可以設置一個「代價」,睡之前給自己的室友轉賬1000塊,如果晚起就不用再還給自己了,保證心疼錢的你再也不會晚起了。

(3)有意識培養慢思考的過程

現代人大多數追求效率,因而形成了快思考的習慣,這就給了系統1更多的可乘之機。

當認知資源和自控資源每天被繁雜的任務填滿時,就很難再能夠理智地做一些事情,情緒和慣性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比如不可抑制地對親近的人發火、犯了迷糊又一次買了並不需要的東西。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試著逐漸地增加對自我的覺察,有意識地放慢自己的呼吸,讓生活慢一點,再慢一點。

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相信我,慢下來的感覺是很好的,你也會更少地去犯一些低級錯誤,不至於到時候後悔罵自己智障。

(4)嘗試打破強迫性重複

對於童年期的經歷所造成的在成年後重複性犯錯,情況比較複雜,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遇到相同的人,總是在婚戀中重複相同的行為模式,也許找一個心理諮詢師幫你理清,是一個更好的方式。

- 寫在最後 -

雖說重蹈覆轍在所難免,但多次踩同一個坑,踩久了都會心疼自己。

因此,了解其中的原理,找到合適的方法來治理自己,對於我們還是很有意義的。

至少下次犯點別的錯誤,多入點別的坑,做個別的方面的智障,學點新的教訓,人生經歷才會更豐富一些嘛~

- The End -

- 壹心理創作者簡介 -

王小凡/心理學段子手

長按下方二維碼

快去看看你的第一堂心理課

轉載 投稿 合作

請直接在菜單欄點擊「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缺乏幸福感是時代的後遺症

TAG:心理公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