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弟子規解讀:洗腳鞠躬豈是孝?心量是修學的基礎

弟子規解讀:洗腳鞠躬豈是孝?心量是修學的基礎

一些國學講座中,談孝順,必說給父母洗腳;談謙虛,必說給他人鞠躬。在教學體驗中,動不動就表演洗腳、鞠躬,久而久之,就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彷彿不洗腳、不鞠躬就不國學一樣。

孔子說:「勿意、勿必、勿固。」就是提醒人們,修學是心性之中,不要想當然地把自己僵化在形式中。石頭大人是很疼的。不圓通、僵化的思想就像石頭一樣,既傷別人、也傷自己。

《弟子規》中,「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講的是弟子修學的次第。

一、孝悌是包容

心中容得下父母,是孝;容得下兄弟姐妹,是悌。有包容,就有心量。

心中只容得下自己,心量就是一個人大;

心中容得下父母、心量就是三個人大:父母,自己;

心中容得下父母、兄弟姐妹,心量就更大,能夠照顧好一個家。

心中容得下一個鎮,可能會成為一個好鎮長;

心中容得下一個省的人,可能成為一個好省長。

古話說,量大福大,心有多大的包容量,就有多大的福分。

心量不僅覺得著福報的大小,也能決定壽命。選擇自殺者,往往都是因為心量狹小到連自己都容不下自己了。才選擇結束生命。

孝悌是包容。容己、容人。在包容的基礎上,洗腳才是真孝、鞠躬才是真順。沒有包容的心性做基礎,洗腳、鞠躬都是走形式,假得很。

二、謹信:修身著手處

有包容、不自私、心量的打開,才有可能修身。一點都不顧及別人感受的人,是不會想到修身的。就算他們修身,也都是裝樣子。比如,有些人在外面談吐和藹可親,顯得很有修養,一到了家裡,就原形畢露,換了一個人。

謹,是說要注意生活細節。信,是展現誠信。「謹」是為了展現「信」,一個人的誠信,不是自己口頭上說的,而是要根據日常的生活細節展現出來的。

細節決定成敗。有些人本性不壞,可平日大大咧咧地,很不注意生活細節,讓人產生誤會,失去誠信。

人無信不立。失去誠信,在社會上會舉步維艱。找工作、做生意、與人交往等等,都很艱難。

三、泛愛眾:擴大心量

親其親,子其子,是人之常情。若能將這種常情,進一步擴大到眾生,這就是「泛愛眾」。泛愛眾突破了「小家」之局限,擴大了心量。

一個朋友因其兒子愛吃麵包,家裡常常都會有備。和她同小區某小孩,家裡兄弟姐妹多,家境較困難,很少能吃到麵包,所以常到她家來。有一天,該小孩來時,她看到只剩下一塊麵包了,就想把麵包留給自己的兒子吃,沒給這個孩子麵包。

看懂了孩子眼饞的目光,朋友忽然回光一念:如果自己有兩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絕對不會因為只剩下一片麵包而不給他吃的。

從此以後,她覺得自己的心量打開了。總感覺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只是與自己的緣分深淺有所不同而已。這種」 泛愛眾」感覺很美妙!

四、親近仁德:身染仁德之香

虛心才能受教;接納,必須有開闊心量。心量開闊,才會正視自己的不足,親近仁德。

親仁至少有如下三層含義:

第一,常親近有仁德的人,觀察其處事待人,以修正自己不足之處;

第二,常親近仁德之法,儒教經典,佛教經典、道家經典等等,都教人學習仁德。讀經典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親近仁德之法,學習仁德的思維模式。

第三,力行仁德之法,是最圓滿的「親仁」。

前面兩條,是染香,熏染仁德之香;後面這條,是散香,將仁德之香,散布出去。

五、學文:錦上添花,彰顯仁德

有多餘精力,學琴、棋、書、畫,學習作詩、寫文章,學習武術、中醫,學數學、物理等科技知識等等。

文,同「紋」,花紋,紋飾。在仁德的基礎上,增添一些紋飾,就好像錦上添花一樣,可以彰顯仁德。

有一位書法老師,把做人教育貫穿其書法課上,在一點、一撇、一剌中盡顯仁德。跟他多年的孩子,心性修養都很好。

有一位古琴老師,把做人教育貫穿在古琴教學中,在彈撥之間,讓學生們領會仁德的真意。

學文,如果是為了人前炫耀,顯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增長我慢和虛榮心,這就失去仁德了。這樣的學文,對提升人的心性修養不僅毫無用處,反而有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雲談 的精彩文章:

常常讀一讀,心地豁然就開朗了

TAG:微雲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