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式父母:付出多少都不夠?真的夠了!

中國式父母:付出多少都不夠?真的夠了!



洞見

(DJ00123987)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Jenny喬


來源:爸媽內參

(ID: shenduwenhua)


01




最近,滙豐銀行發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


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報告還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在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又一次碾壓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過七成中國父母擔心自己還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無獨有偶,最近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瘋傳。


一位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可因為孩子一個暑假就花了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於是,當人們問為什麼中國人都不願意生孩子,答案無一例外:貴和累。


傾家蕩產幾乎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


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沒有換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親子關係的困局。







02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可犧牲不是愛,是糊塗。


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上周末,鄰居Maggie夫妻去參加朋友婚禮,把四歲的兒子小寶托我照看。本以為小寶平時和兒子玩得那麼好,照顧他應該不是件難事。


可Maggie把小寶送來的時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兒童用品和一張寫得滿滿的時間表,無辜地跟我說了一句,麻煩你了。


吃完早飯,我照例帶兒子去小區花園散步。


於是,招呼著小寶往外走,走到門口,發現小寶獃獃地站在我身後,看了我一眼,又低下頭,原來還沒穿鞋。

他眼巴巴地看著我,我拉著他坐下來,教他穿鞋,兒子不吵不鬧地坐在旁邊,幫我一起教小寶穿鞋。我們花了整整一個小時,才穿好鞋,小寶笑呵呵地跟著兒子衝出門。


晚上,Maggie來接小寶,聊了兩句,她就急著帶小寶回家,小寶像白天我教他的一樣,自己拿起鞋往腳上套,費了半天勁,才發現穿反了,急得滿頭大汗。


Maggie看著心急,衝上去幫兒子把鞋緩過來,小寶哇地一下就哭了。


Maggie一邊拎著大包小包,一邊哄著小寶,狼狽不堪地走出我家。這樣養孩子,怎麼可能不累。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孩子從1歲起,就會形成關於自我的觀念,3歲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


而在這個時期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幫助,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從而產生挫敗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來自於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為他人提供幫助。


而在很多中國式家庭里,孩子卻只是問題的製造者。






03




以孩子為中心的中國式家庭里還有另一種危險:孩子沒有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時候,我們立刻飛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塵土,用各種方法哄他開心。


孩子背不動書包的時候,我們想也不想,就伸手接過那個並不沉重的書包。


全能父母的跨界幫助,很容易讓孩子把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當做是父母的義務。


所謂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別。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為分不清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感覺,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際交往的邊界。


姨媽家有個從小被寵大的妹妹,從上學到生活,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打理。甚至工作都是爸爸託人找的。


她每次到我家串門,只要看到桌上的好東西就會開始隨意擺弄。我關緊的房門,她更是如入無人之境。


有一次,爸爸從日本帶了一盒包裝精美的和果子說給姨媽和姨夫嘗嘗,表妹想也不想當著我們的面,就把盒子打開,說自己先嘗嘗。絲毫沒有覺得不妥。


她經常抱怨身邊的人對自己不好,總是喜歡評論別人的選擇。人際交往中,困難重重。


小時候沒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感。







04




很多父母都有一種困惑,愛得少的孩子缺少安全感,愛得多了又容易變成溺愛。


有這麼幾個關鍵,值得思考:


1. 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感受挫折。


害怕孩子受傷害,是父母最大的焦慮。但父母的敏感卻會讓孩子變得無比脆弱。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就曾說過,當父母傾盡全力不讓孩子體驗到不適時,他們長大後,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正常的挫折。


生活里,你一定經常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父母第一時間衝上去,安撫他們,用各種各樣新鮮的玩意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致於孩子從來沒有完整地體驗過一次疼痛、難過、恐懼的感覺。


可是,沒有體驗,就不會成長。孩子遠比我們想像得堅強,他們有自己的方法處理傷痛、維持秩序。


而父母的工作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提示和幫助,而不是直接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2. 為孩子設立界限,溫柔卻堅定地說不。


鄰居Maggie經常跟我說,小寶是家裡的寶貝,她總擔心自己一旦說不,就會失去小寶的愛。每次聽到小寶說,奶奶比媽媽好的時候,她都心如刀絞。


亨利克勞德在《為孩子立界限》一書中說:


父母一旦產生對孩子的依賴,孩子不僅得不到適當的管教,還學會了「把愛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這種功課。他們在用情感威脅父母,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溫柔卻堅定地說不。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飯,她帶著兩個八歲的雙胞胎兒子。


男孩在這個年紀特別煩人,這兩個孩子也不例外,坐在後排不停地吵鬧,朋友果斷地把車停在了一邊,認真嚴肅地跟孩子說:



你們太吵,影響到媽媽開車了。如果你們再吵,我就不開車了。


兩個孩子立刻安靜了下來,朋友開動了汽車。可很快就原形畢露,朋友又一次堅定地停下車。幾次下來,孩子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


合理地設置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當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們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3. 讓孩子為你付出。


父母的思維方式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糊塗的父母會一味地為孩子父母,聰明的父母卻懂得,孩子越付出,親子關係越好。


心理學上有一個南風效應,來自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寒冷刺骨,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行人一熱就脫掉了大衣,結果,南風獲得了勝利。


父母就如同這陣北風,無論外力多強,也比不上孩子內心的自發力量。一個人願意成長、獨立,不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成長多重要,而是成長過程里他找到了內心的滿足感。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孩子也是。


但他們自我實現的方式比成人簡單很多,很多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洗一隻碗,倒一次垃圾,甚至只是伸手去按電梯鍵,他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讓出一個身位。


孩子並沒有我們想像中脆弱,而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讓他們像闖關一樣幫你來解決問題,當他們幫你做事的時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覺。


在中國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夠,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成熟叫做「認慫」
一個乞丐的艷遇(深度好文)
這群15歲就會結婚的女孩,一邊撿垃圾一邊踢球,竟連續三年勇奪世界冠軍
這世界上,有個人千萬不能輕易原諒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