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薦書,《木心談木心》,慢一點,木心先生的處事哲學

薦書,《木心談木心》,慢一點,木心先生的處事哲學

分享好書 陪伴生活

來自木心先生的《木心談木心》

C°/21

歲月不饒人,

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生活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

書摘

木心是個畫家,也是個文學家。有人說他的畫裡面,好像帶著中國傳統的味道,有點兒像水墨,但你要是再仔細品味一把,又會覺得好像又有西方的味道,充滿了創意和新鮮。

他的文字呢,就跟他的畫兒一樣,字裡行間都透著一股靈氣,每個字眼都跟從鏡湖中跳出來的一樣兒,帶著些詩意和哲理。

木心一直把自己的作品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但就是因為他太疼愛了,就捨不得讓這孩子走進大眾的視線,捨不得讓他被聚光燈包裹,捨不得讓他穿上世俗的衣裳。

可是最後呢,木心的作品還是被我們知道了,很多人就是從他那句最著名的詩認識他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句話就出自他的詩歌《從前慢》。

著名評論家夏烈這麼評價他的詩,「他的詩能改編成歌曲,是一種很好的創意和傳播方法,也為我們認識木心開闢了新渠道,一定會讓文藝男女心生歡喜。」

當然了,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木心的文學造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不過,想必大部分讀者都想知道他本人對於自己作品的看法,所以這本書的出現,算是揭開了木心和讀者之間的一層紗,讓我們又多了一個渠道去了解木心。

木心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很奇特,他能把浪漫巧妙地融進哲思里,又能把哲思完美地詩意化,這個技能可不是一般人能輕鬆練就的。

你讀他的文字,你除了連連稱讚,也會不由地感嘆自己才疏口拙,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他在給自己的《素履之往》作序時提到,「詩意和哲理之類,是零碎的,斷續的,明滅的」,一句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話,卻往往蘊含著無限的深意,大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他還說「素履之往」這個題目,其實是取自《易經》,他說「這是用古典的彈力,彈到將來去。」光是取個標題就這麼講究。

想必他的文章自然不會有什麼廢話,畢竟作者對文字的講究,就好比廚師挑選食材一樣,極其注意食材的鮮度和烹調方法。

可想而知,這出來的成品也一定是經得起品味。可即使他的作品再怎麼耐人尋味,他也從不自稱是文學家。

對他來說,文學這個東西,就像是他私藏的靈丹妙藥,他呢,會在月下無人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慢慢地把玩、慢慢地享用。

木心先生教導我們,文學上,可千萬不要怕把自己寫得太好

太真太假都不好玩,適當地來點兒虛構,出來的作品會迷死人。在他看來只有出家人才不打誑語,我們紅塵中的人說說大話沒什麼罪過。

很多青年人中年人,就是太熱衷於追求非虛構了,所以你看,他們活得最累不是嗎。所以對木心來說,老老實實寫,真是沒什麼好寫的。

木心的很多作品也會讓讀者感到疑惑,因為他的文章里會出現許多陌生的人名或是帶有特殊意義的詞句,你要是沒有那麼點兒文史哲基礎的話,想要弄明白木心的文章,還真不是件容易事。

木心在他的《遺狂篇》里,就是用了四言古體詩作序幕,之後有的文章用的是白話文,有的是用的文言文,所以想要理解木心文字里的意思,你要做的知識鋪墊還很多。

在《遺狂篇》里,他做了一次旁若無人的文化之旅,從古希臘羅馬波斯帝國一晃,就到了魏晉七賢吹簫飲酒之林。

歷史的線條被他這麼輕輕一撥,就變得彈性十足了。但是,謙遜的木心只說這是一篇遊戲之作,可謙虛歸謙虛,你仔細去讀一讀,真是會發現這裡邊有點兒魏晉的風骨。

其實《木心談木心》這本書里,並不只是在談木心的文章,還有木心談自己接受的訪問。

有一次他接受台灣《聯合報》的訪談,第一個問題問的就是他對自己作品暢銷與否的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是作家經常遇到的問題,但卻是個不好答的問題。木心覺得呢,對待這第一個問題,要像文章開篇必須要一鳴驚人一樣,要用力氣,又要平平實實講真話。

木心渴望成功,但是當時他確實不算暢銷書作家,有點名也不算大名,所以這個問題木心分了三段,先講了老實話,他說:「成名與成功很難兼得,通常是兩回事,成名不一定成功,成功不就此成名。

然後他又轉了個彎兒,說到了暢銷書的結果,他說:「一時成起來的大名,縮小了,沒了。」

第三段,木心認為自己回答的是本質,他說「暢銷書標示著那個暢銷範圍的文化水準,一般都著眼於誰寫了暢銷書,其實問題不在作者,而在讀者。」

在讀者看來,木心講得很俏皮,但是這俏皮很真,也很紮實。

又有人問他,那要是遇到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怎麼辦呢?木心認為,那也要給對方點兒面子。

比如有人會問他「你最喜歡的中文的文學刊物是哪些?」木心回答:「正在尋找中。

這種回答不能答得太老實,這樣淡淡的一句,其實是給對方留了面子,也給自己留了餘地,可謂是巧妙得很。

可見木心不光是那個專註在藝術世界裡的木心,他也是個充滿智慧和處事之道的人。

真正將木心先生帶到大陸讀者面前的,其實是陳丹青。

1982年,陳丹青在紐約求學,在地鐵上因為朋友介紹而認識了木心,當時陳丹青只知道木心是搞工藝美術的。

過了小半年,陳丹青在報上讀到木心的文字,非常驚訝地說「推翻了我以前對當代文學的看法

以前我從來不看中國當代文學,看了木心之後我覺得我可以看當代文學了。」

然後陳丹青就立刻打電話給木心,隨後倆人就見了面,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後來,陳丹青成了木心的學生。

有的人可能看過《文學回憶錄》,《文學回憶錄》裡面都是陳丹青認認真真做的筆記。

當時木心應聽課生的再三懇請,以九堂課的半數時間,講述了自己的文學寫作。2013年初,陳丹青依據這些聽課筆記,將《文學回憶錄》出版了。

出於當時的顧慮,陳丹青沒有收入這九堂課的相關內容,後來為讀者考慮,他就再次以他的筆記為依據,編成了《木心談木心》一書,給《文學回憶錄》作了一次補遺。

前有胭脂齋為《紅樓夢》作點評,後有木心為自己的作品解讀,講完後,這位謙遜的作家還留著私房話:「我講自己的書,不是驕傲,不是謙虛。我們兩三知己,可以這樣講講。」

所以咱們讀者/能趁機拿到木心先生這私藏的良藥,真算是一種極大的幸運了。

閱讀推薦

《木心談木心》

作大者:木心

豆瓣評分:8.1分

推薦指數:4星

主播

致力打造影響7億人的APP

掃描二維碼關注

分享好書

陪伴生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仁閱 的精彩文章:

TAG:仁仁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