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傳媒觀察:德國這枚1.8噸重的炸彈不應被銷毀,可放入博物館

傳媒觀察:德國這枚1.8噸重的炸彈不應被銷毀,可放入博物館

法蘭克福當局成功拆除一枚日前在地盤發現的戰時巨型炸彈。

這兩天,一條關於巨星炸彈的新聞頗引人注意。來自新華社發自法蘭克福的消息稱,德國法蘭克福市警方9月3日宣布在該市城區成功拆除一枚1.8噸重的二戰時期未爆炸彈。當地警方發布公告說,被拆除的空投炸彈為HC-4000型,二戰時期英國製造,載有1.4噸炸藥。目前,炸彈上的所有爆炸裝置已被拆除。

這條新聞,也獲得了央視的高度關注。前天的時候就在新聞里反覆播放。足見這條新聞的價值非同凡響。據悉,這枚炸彈於8月30日在法蘭克福市區的一處建築工地被發現,當地政府31日宣布實施疏散計劃。從9月2日晚至3日下午,超過6萬人被緊急疏散,為二戰後德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疏散行動。

新聞背後的潛台詞再明顯不過:二戰結束經年,我們不能夠遺忘戰爭留給人們的創傷。

但是,這條新聞似乎有些不夠政治正確。在二戰中,德國是軸心國,英國是受害國,遭受德軍轟炸的次數肯定數倍於轟炸對手的數量紀錄。這就好比侵略我們的國家在其領土上發現我們的殺人武器一樣弔詭。尤其是在二戰結束紀念日期間,挖掘出這樣的新聞,的確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因此,有的媒體在做標題時打起了太極:

可以說,沉睡了70多年這個大傢伙應該創造了世界之最,說它是現存的最大的二戰時期的航空炸彈毫不為過。我建議,這個大傢伙不應該被銷毀,完全可以放入博物館,或者送還給英國。

有人考證後認為,當年英軍投下這顆炸彈的時候,目的是想炸水壩的。水庫大壩被炸成,在鬧市區竟然睡了70多年,還算是有情有義,否則,塗炭生靈,罪過大矣。

其實,在咱們國內,也經常有挖出日軍投下的航空炸彈等侵華鐵證的新聞,但是,個頭要比這個大傢伙小很多,新聞的轟動效應就小很多。

戰爭創傷,能否靠時間來醫治,關鍵看人們的遺忘速度。

最近,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敦刻爾克》上映,據說反響還不錯。人們對戰爭的反思也變得多元化。戰爭中,領袖的作用是巨大的,戰士的生命是危脆的,簡直不值得一提。一個1噸多的航空炸彈下來,分分鐘就灰飛煙滅了。

但是,敦刻爾克真的撤退成功了,三四十萬大軍逃離生天,也算是一個歷史之謎。當年的希特勒出於何種動機停止了追擊,現在依然眾說紛紜。

歷史上很多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自有其邏輯的。我們只能慶幸那些沒有被毀滅的了。就像這個個頭罕見巨大的炸彈,安然面世,可以供人們合影一樣。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真的是一種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論 的精彩文章:

世預賽最新積分榜:國足沒戲了,韓國也懸了,敘利亞可能直接出線
今天上午,朴槿惠腰部疼痛赴醫院就診,釋放三個重大信號
傳媒觀察:朴槿惠9308份「黑材料」到底有多黑,有多大殺傷力
文在寅嚴批國防部:預算多戰力卻不及鄰國

TAG:深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