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心靈密碼本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心靈密碼本

依照農曆,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雨水為正月中,春屬木,木賴水而生,故東風解凍,溫潤散為雨水。雨水節氣一到,樹梢輕拂少女微風,樹間陽鳥起伏和鳴,春雨至矣。飛雨入階廊,風羞雨輕,有雨必有雲,春雲淡冶如笑,春雨便蒼翠如滴。在春雨脈脈含情中,柳絲才開始含煙,待柳煙成陣,便春色撩人了。

「雨水」包含著三個「物候」:一候獺祭魚、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動。雨水之日「獺祭魚」,獺是一種水生動物,又名水狗,魚感水暖上游,水獺捕食,往往吃兩口就扔於岸上,古人認為是陳列祭水。雨水後五日,「候雁北」,雁為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去江南,它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飛。再五日,「草木萌動」,雨媚風嬌中,草長鶯飛了。

雨水的雨的古字,上面的一橫象徵天;橫下面是個穹窿象形,象徵雲氣升騰;說明「無雲不成雨」。風流雲散,別而為雨,由此,穹窿下面有四行雨點,每行三點。這個象意,四是四方,思維;三是雨露滋潤,天地氣和而成甘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在的簡體,穹窿變成三,雨點變成四,把意思顛倒了。

二十四節氣,這是中國人在大自然中生息存亡的心靈密碼本。

據史料記載,淮南王劉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獻給漢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經有了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再之前,《尚書·堯典》中已經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記載,只不過叫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日中」是春分,「宵中」就是秋分;「日永」是夏至,「日短」就是冬至。古人以星座在黃昏時出現來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星相學知識,兩至兩分確立後,加上兩啟(立春、立夏)、兩閉(立秋、立冬),就有了八節。這八節每節三氣,就成了二十四節氣。

《淮南子》成書至今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它一代代承襲,不斷發展豐富,其中包含了不少神秘主義元素及不斷擴展的民俗文化內涵。比如,古人以為,天地之間,天道是圓,地道是方;方主幽含氣,吐氣為施;圓主明吐氣,含氣為化;天偏氣就怒而為風,地含氣就和而為雨;天地之氣衝突就感而為雷,亂而為霧。再比如一年四季的十二月對應著天干與地支、對應著周易中的卦象、對應著古樂的十二音律,每一種解釋都涉及對天地人關係的認識,深入去琢磨,就回味無窮。而相應的民俗元素,比如新年爆竹、元宵燈火、端午粽子、中秋月餅,背後都有著豐富的形成史。再深入,歷代騷人墨客用各種形式,不斷豐富對它們的理解與感受,其感受則延展至草木魚蟲、天地萬物,使我們在每一季每一時刻,各種各樣的天氣條件下,都能有一種幸福感與滿足感。如果真能把這些都集中起來,就是一本中華民族生存方式、生存智慧的百科全書了。

再往深里拓展,二十四節氣,其實也是中華文明的一種表徵。文明究竟是什麼?一旦以追問的姿態探究歷史長河,一定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事實。因為世界本一體,人類誕生前、誕生後,這世界本四通八達,一直在無法阻擋地四處流通。應該說,所有的物種,所有的認知方式,一定都是彼此影響的結果。由此就很難說,有什麼孤立的本土的文明。只不過,正如近代史的西方主義遮蔽東方對西方的實際影響一樣,早期強盛的東方文明也同樣遮蔽著西方對東方實際的影響史。

節氣是一個大框架。古人用時節對應生命的氣度,節是節制,是法度。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就說:「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八位指八卦之位,十二度指日月、五星運行的軌跡。「四方無虞」,才予人以寧。

有意思的是古人在這二十四節氣中,順應天時地利,一代代傳承出一整套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相傳黃帝之子少皞就「以鳥名官」:玄鳥氏司分,趙伯氏司至,青鳥氏司啟,丹鳥氏司閉,以鳥確定四季關係。玄鳥是春分來秋分去,伯勞是夏至來冬至去,青鳥是立春來立夏去,丹鳥是立秋來立冬去,因此就逐漸衍生出類似「玄鳥雙雙飛,杏林初發花」「楊花雪落覆白萍,青鳥飛去銜紅巾」「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這樣美的詩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它是歷代文人認識四時關係的升華,這套詩意化生活方式實際是一套最受用的教科書,它一直在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它是我們生生世世能浪漫生長的根。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胡志 的精彩文章:

TAG:青春胡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