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為何愛屋及烏

我們為何愛屋及烏

遇見·江昭和

???

???

英語里有一個極其常見的詞——「like」,它的意義與用法很多元,也很複雜,作為介詞,它有「就像,例如,好比」的意思,而作為動詞,它是「喜歡」的意思。

?

我始終記得某一次英語課上,同桌Rainbow忽然緊緊握住我的手臂,誒,你看,like居然有「像」和「喜歡」這兩種含義,那麼是不是,因為像,所以喜歡。

?

?我當時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也沒多麼在意,只是後來,遇見了一些人,遇見了一些事,讀過了一些書,才恍然領悟,那句看似出於一時靈感迸發,沒有多麼深邃思索的話,也許並非無稽之談。

?

?

???

???

?被譽為日本版的《紅樓夢》的《源氏物語》里,有一個像唐玄宗李隆基似的君王,我之所以這樣譬喻,是因為他愛著一個叫桐壺更衣的女人,就像「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般的「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

?如果是今天,一個男人愛著一個女人,無視天下蒼生,他會得到如潮水般的褒揚,因為這樣的情有獨鍾而今稀缺如珍寶,但是在皇宮,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之上,在妃嬪如雲,情與政治盤根錯節的封建王朝,這樣的青眼有加反而會引火上身。

?

?為了愛她,他讓她淪為眾矢之的,終於不堪重負,落寞寂寥死去。

?

?天長地久,終有盡時,此恨綿綿,再無絕期。

?

?桐壺更衣死後,皇上悲痛欲絕,恍惚生無可戀,恰恰在此時,出現了一個四公主,大抵是皇上的侄女或者堂姐妹,她的容貌風采,姿態氣度,竟與已故的桐壺更衣差相彷彿,皇上甚覺欣慰,於是將她接入宮中,封為藤壺女御,常侍左右,順理成章地,將對故亡人的愛轉移到年輕美貌的新人身上。

?

?紫式部一句封喉:「這也是人生常態,深可感慨也。」

?

?什麼是人生常態呢?就是我們難免將對已經失去的人的關注與熱望遷移到新人身上,不然過分沉淪,虛妄此生,得不償失。

?

?這也許是一種自我保全的心態,因為歲月如流,物是人非,是人世間無法避免的事實,如果過分傷春悲秋,無法釋懷,則輕易失去生活寄託,餘生危如累卵。

?

?但是尋找一個相似的人作為「情感寄託」也許是一種心理自贖,那些無法彌補的遺憾,通過這種形式似乎能夠得到釋懷,而且在外人看來,這個人還是重情重義之輩,不是隨隨便便見異思遷,這也是一種自我安慰。

?

?但較直觀而乾脆的因由還是在於,我們對一個人,曾經付出過誠摯而深刻的真心,一時之間還無法全身而退,在這種時候突然有一個如此相似的人出現,我們願意相信那幻覺。?

??

???

???

?藤壺女御是幸運的,得著帝王的寵愛。不僅如此,帝王的兒子源氏公子進宮之後,看到這個與自己的生母桐壺更衣酷肖的女郎,也情不自禁地親近,滿心戀慕。

後來源氏公子去了北山寺廟裡,遇見了紫兒,一個和藤壺女御極其神似的女孩兒,也不由自主被吸引。

因為相像,所以被垂青,彷彿是一種幸運。

但是也有比較不幸的,比如流漣紫的小說《後宮甄嬛傳》里的甄嬛。

?

在選秀的那一天,雍正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百無聊賴地俯視著跪在他身前,謙卑地低著頭的女子們。忽然那個叫甄嬛的女子一抬頭,瞬間叫他移不開眼神。因為她的形容姿色,與已逝的純元皇后的的有幾分相似。

?

?從此以後,她便獲得了皇上極度的青睞,一時除了艷麗冷酷的華妃,無人能匹。

?

如果甄嬛只是一個平庸的婦人,以為攀上了高枝,享受得榮華富貴那便足夠了,那麼她或許不至於承擔那樣多的波折坎坷,沒了孩子,還被趕出宮進深山寺廟裡受苦,但是她又是一個性子孤傲,不願隨波逐流的人,她知道皇上對她的愛不過是「借屍還魂」,迴光返照罷了,於是心底怨不能平,惹惱了雍正,看得出來,她對皇上,還是存過一生一世的盼望的。

?

後半生的風雨飄零,愛情的得不償失,終究化成年深月久的遺憾與痛。她流著淚說,多年的情分,究竟是錯付了,我見猶憐。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愛屋及烏對於烏鴉來說,或許是一種幸運,因為如果不是有屋在先,它不可能站得起那樣的地位,唱得出那樣的歌。

?

?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就是不幸了。因為真正的愛情,往往是揉不得沙子的,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可能都會引發無法轉圜的波瀾壯闊。

?

?所以那隻烏鴉見不得自己不過是乘了別人的風,它寧可玉石俱焚,吐出一把火,毀了那所金碧輝煌的華屋。?

?

???因為像,所以喜歡,那麼如果有朝一日,有一個更像她的人出現,是不是所有的恩情,轉眼化為泡影,而這樣的人,總會有的,這樣的情,終究是存在裂痕,岌岌可危的。

?

?我也曾讀到過一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窮此一生愛著的,往往是同一類人。

?

?我想這句話不可謂不是過分武斷和決絕的,但從某個角度想,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

?因為我們如果在某個心花容易怒放的年紀喜歡上了某個人,那證明這個人身上總有令我們著迷和青睞的某些特質,而如果際遇將我們推向了不同的生活,讓我們抵達了各自不同的遠方,我們很容易會因為另一個人與這個人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再度傾心,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怎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愛上同一種人呢?

?

?其實我們喜歡這一類人,並不真的因為他們之間相像,而是這一個個的人,和我們內心嚮往的某種理想人設相似罷了。

?

?我們這一生長途短途,跋山涉水,最終渴望尋找到的,不過是一個理想化的,完完整整的自己,我們愛過的某個人,曾經與我們的靈魂或者是肉體如此投契,就像傳說中被天神切斷的另一半自己,當我們失去了,我們痛苦,我們追悔莫及,我們憤恨,我們絕望,但是我們還是想要活下去,我們還是要尋找,那個失落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昭和 的精彩文章:

婚姻的「圍城」,潰爛在何分

TAG:江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