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據說孫權墓室有細沙覆蓋,永遠都不會挖不到頭

據說孫權墓室有細沙覆蓋,永遠都不會挖不到頭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核心提示:公元251年8月,狂風暴雨,孫權祖陵內的松柏也被拔起,孫權由此一病不起。

遐邇聞名的梅花山,為赫赫有名的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孫權字仲謀,是東吳的奠基者、孫堅的第二子、孫策之弟,今浙江富陽縣人。公元208年,他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不久又聯曹反蜀,奪荊州,敗劉備。公元229年在湖北鄂城縣稱帝,國號「吳」,建年號為「黃武」,不久遷都建業。

孫權雄踞江東,成為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南宋詞人辛棄疾在憑弔孫權時曾發出「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的感慨。但孫權生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晚年尤甚,並信鬼神,這也是他不能統一全國的原因。

公元251年8月,天起颶風,江海洶湧,平地積水8尺,孫權祖陵內的松柏也被拔起,孫權由此受驚起病。幾個月後,皇后潘氏見孫權身體不見好轉,便密謀等孫權死後模仿呂后稱制。

潘皇后為人凶暴,平時經常為小事殘殺宮婢,宮女們在夜間乘她睡熟之際,將她活活扼死。事後孫權悲憤交加,病情轉危,隨後死於宮中。孫權稱帝24年,活了71歲,死後葬在朝陽門(今中山門)外第三崗,故名孫陵崗。

民間傳說,由於孫權生前也常盜墓,連父親孫堅「始祖廟」所用的木材,都是孫權從趙嬰齊墓室盜來的。因此,孫權在自己的葬事上用盡心機。在營建時,先挖面積達幾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間,以12層炒乾的不同種類的細沙埋葬棺槨,而不是直接以土回填。沙子積埋到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後,才以泥土覆埋。

為什麼要將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乾燥的環境,防止屍體腐壞;二是強化防盜效果。乾燥的細沙如水,流動性極強,盜墓者根本無法挖掘盜洞,沙子邊挖邊淌,盜洞根本難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風險也很大,極容易造成塌方,讓盜墓者成為殉葬者。

由於,孫權墓是南京最早的六朝陵墓,因此成為六朝君主在此點評英雄的地方。朱元璋想葬在此處,不少大臣建議遷走孫權墓,夷平孫陵崗,朱元璋不以為然,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嘛,留下為我看守山門吧!」就這樣孫陵崗被保留了下來。

2007年,考古專家動用地震勘測儀器,在梅花山西坡發現了一個大型墓穴。專家說:根據以往經驗,帝王陵墓的選址、建造十分講究「風水」,多是背靠山峰,面臨平原或是湖泊。而且,利用地震勘測儀器,不用挖開土壤,就可以判斷出哪裡有墓葬,還能看出墓葬的大小和形狀。

專家勘測了整個梅花山之後,在博愛閣的西側,地下 20 多米深處,有一個 15 米長的長方形洞穴,整個洞穴都藏在山石之中,上面覆蓋是土壤。墓室有水往外滲,說明是一個密封的洞穴,不然水早已被蒸發了。從其形狀看,很可能就是孫權墓的入口。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與步皇后、潘皇后合葬。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民間傳說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

20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周末,他們跟孫權故里——龍門古鎮有個約會
孫策遇刺後,為什麼要把江東留給孫權?孫紹:叔叔,那是我的位子
吳國孫權如果沒有這五人,三國鼎立會變為劉備曹操二虎奪食
此人是孫權、孫策的貼身保鏢,與趙雲齊名,許多人對他很陌生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