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曲藝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和前瞻

中國曲藝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和前瞻

原標題:中國曲藝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和前瞻

姜昆(前)2010年第三屆巴黎中國曲藝節期間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會堂演出 吳 鋼 攝

2008年第一屆巴黎中國曲藝節上的京韻大鼓表演 吳鋼 攝

與會嘉賓:

姜 昆(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吳文科(中國曲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

王 勇(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蔣好書(文化部外聯局傳播處處長)

戴志誠(中國廣播藝術團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管 寧(中國曲藝家協會外聯部副主任)

蔣慧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楊 菲(北京曲藝團有限責任公司青年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

吳 鋼(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文化活動部負責人、著名旅法藝術家)

宋合意(中國文化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中國文化報社總編輯)

徐 漣(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

主持:徐 漣

徐漣:中國曲藝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帶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她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被廣大中國老百姓所喜愛。近年來,中國曲藝藝術家把曲藝帶到法國、日本、美國等世界各地,以原汁原味的中國形式,向世界講述多姿多彩的中國故事,展現曲藝藝術的獨有魅力。這些有益的嘗試與實踐,不僅弘揚了中國曲藝藝術,滿足了華人華僑的欣賞需求,也讓外國觀眾親身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豐富與博大,更看到中國人珍視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努力與成果。

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曲藝走出去的同時,面臨著諸多困惑與難題。東西方語言的差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曲藝這種「最中國」的藝術形式,對於西方觀眾的接受能力是極大的挑戰,也由此引發了諸多理論上的探討:中國曲藝要不要走出去?怎樣走出去?以相聲為例,是原汁原味,還是可以嘗試用英語說相聲、用法語說相聲?如果語言都改變了,還是不是中國相聲?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否強求所有藝術形式都走出去?有沒有適於或不適於傳播的內容和形式?

為此,中國文化報社「藝海問道」文化論壇邀請有關專家、學者、藝術家與藝術管理者,共聚一堂,就中國曲藝如何走出國門,如何創新曲藝傳播方式,開拓曲藝藝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走進西方觀眾心裡、引起共鳴共振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宋合意:近些年,中國曲藝家協會致力於讓中國曲藝走出去,將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傳播到國外,讓觀眾認識、了解、欣賞原汁原味的中國曲藝,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嘗試。本次「藝海問道」文化論壇聚焦曲藝走出去,進而探討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結合曲藝走出去的實踐,我們可以從更多的角度進行思考,目的是把中國故事講得更生動、更精彩,讓外國人通過文化藝術形式更加了解中國、認可中國、喜歡中國。

近年來,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方面,從國家層面採取了各種方式和措施,包括舉辦「歡樂春節」等這樣的集中展示推廣活動,文化走出去的數量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豐富,效果越來越好。這展示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文化走出去,要收到相對理想的效果,首先要針對不同的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的欣賞習慣,以及走出去的直接與潛在目的,選擇合適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曲藝走出去也是如此。就相聲而言,其生動活潑的表演,或含蓄幽默或熱辣有趣的內容,如果再加上必要的翻譯和欣賞方面的「輔導」,可以期待很好的效果。另外,在我們的曲藝舞台上,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國際交往與走出去的題材,在語言表達與文化碰撞中講述有趣的故事。在我國綜合國力遠非昔日可比,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文化自信得到強化,我國正走上國際舞台中心的大背景下,國際交往、文化交流題材的作品創作無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期待相聲等曲藝創作在這方面有新的作為,並且有特別適合走出去的作品產生。

除了創作表演本身,還涉及翻譯問題。曲藝節目翻譯起來不同於一般文學作品。例如相聲,通常是「話裡有話」,富於「弦外之音」,所以要做出精當的翻譯非常不易。另外,有兩點建議:先不說我們的演員有能用外語說相聲的――這實在太難,但在走出去演出時,表演中嵌入適當的外語是否可以嘗試?讓長期生活在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相聲演員,比如姜昆先生的洋弟子大山這樣的人,參與作品的創作甚至創作外語相聲,是否可以探索?甚至還有一個夢想:某種中國藝術比如相聲,能從作品與演出走出去,最終使一種藝術形式走出去,在其他國家落地生根。

通過中國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親和力、影響力,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目標。《中國文化報》願意通過這樣的論壇等形式,給大家提供一個信息交流、經驗與學術分享以及藝術觀點碰撞的平台,共同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多做有益的工作。

姜昆:中國文化走出去當務之急要解決什麼難題?這值得我們深思。文化走出去,在某種意義上對於我們演員而言,就是演出。但是,是不是僅憑一場演出、一場大雜拌兒、一場聯歡會就能完成這項任務?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歡迎宴會上的致辭提到:「在北京,你可以遊覽古老的故宮、長城、天壇,也可以參觀現代派的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你能聽到中國傳統的京劇和相聲,也能欣賞來自西方的芭蕾舞和交響樂。你會碰到衣著新潮、穿行在世界名品商店裡的中國青年,也能遇見操著流利漢語、在老衚衕里徜徉的外國友人。」這句話在相聲界震動很大,因為這是第一次國家領導人在重大講話中談及「相聲」兩個字,並把這一藝術形式提高到這樣一個位置。既然國家領導人把相聲推薦給了外國人,那我們下一步要演什麼?拿什麼上台?這一直是我們在討論的問題。

中國曲藝走出去,首先要明確其本質屬性的定位應該是藝術的審美,要理直氣壯地把內容放在首位,讓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展現在世界平台上。所以走出去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這樣才能真正把文化走出去的戰略任務序幕拉開。其次是培養觀眾,第十屆巴黎中國曲藝節即將召開,從最初計劃的兩年一屆,到後來應觀眾需求改成一年一屆,觀眾以華僑華人為主逐步發展到如今的法國人佔據一半以上的數量,這樣的變化是我們在巴黎堅守十年、撒播種子、培養觀眾的最好例證。因此,中國曲藝走出去絕不能蜻蜓點水,而是要腳踏實地,一代傳一代、一輩傳一輩地去做。再次是創造良好的創作氛圍,希望我們的文藝批評家要及時針鋒相對地對內容不好的曲藝作品提出批評。

吳文科:結合當下實際,曲藝若想更好地「走出去」,必須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以改進和強化。

一是做好走出去的規劃與組織。在規劃和組織上,要圍繞走出去的整體需求來調集隊伍、整合資源、設定目標、選用方式。二是完善走出去的理念與架構。這是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運籌路徑與觀念前提,也是做好走出去工作的思想準備與機制保障。為此,在工作機制上,應當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行業為主、配套開展。三是豐富走出去的形式與內容。現在曲藝走出去的形式,大多為小分隊式面向華人團體及友好社團的節目展演與聯誼聯歡,以及少量的講座式宣傳。其績效因而也就十分有限,缺乏相應的廣度與深度。如何將審美鑒賞與知識傳播統合起來,將雙向交流與文明互鑒結合起來,將同行聯誼與節目貿易結合起來,因而還有相當的空間有待開拓。同時也必須明白,曲藝也不唯中國所獨有,世界各地各民族均有各自的曲藝形式,開展與海外同行和業界的廣泛接觸與深度交流,因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四是加強走出去的管理與經營。今後凡由官方及行業組織舉辦的曲藝走出去活動,有必要在政審之外,開展並強化專業審核,評估和設定交流績效,不使那些組織工作隨便粗糙、專業素質欠佳偏低的交流活動成行。以確保專業質量,實現交流目的。在藝術形態的真假把關之外,內容格調的成色高低要求,也應有所規範。五是提升走出去的水平與效能。選擇最優秀的節目、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最權威的學者、最專業的機構,或聯合抱團、或單項運營,以典範地展示中華曲藝的藝術風采,正面地代表中國文化的審美形象,是實施曲藝走出去戰略的核心義理,也是擴大開放、樹立形象、增加影響之走出去目標的主要體現。

王勇:曲藝是我國各民族「說唱藝術」的統稱,是具有強烈民族特點、地域特色和民間意味的表演藝術形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正是由星羅棋布、繁多熾盛的各式各樣的曲種,結晶演化出洋洋大觀的戲曲藝術。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戲曲的支持力度,與之密切相關的曲藝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體現了文化自信,促進了舞台藝術的全面繁榮。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曲藝走出去擴大海外影響力,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應該得到積極的鼓勵和支持。

曲藝要實現更好走出去,首先,要把內容豐富起來。要重視創作,重視培養創作人才,重視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堅持「內容為王」,呈現「大俗大雅」「喜聞樂見」的精彩內容,通過優秀作品做強做大藝術本體;堅持以我為主,秉持文化自信,相信真正優秀的作品一定能夠為人類所共同接受。其次,要做好曲本翻譯工作。詩無達詁,但可以通過形象的方式實現藝術的轉換,曲藝作為表演藝術,主要依靠演員的表演去傳達,但也要重視對故事梗概的翻譯工作,通過「信、達、雅」的翻譯,使國外的觀眾能夠更好地接受。第三,要重視曲藝事業的發展。曲藝是我國傳統表演藝術生態的根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500多個曲種尚有創作生產能力,要在支持作品創作,鼓勵藝術創新;培育後備人才,推動傳承發展;培育演出市場,營造良好生態等方面綜合發力,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多層次、全方位支持曲藝發展,夯實曲藝走出去的基礎。

蔣好書:中華曲藝要實現國際化傳播,首先要完善和提升其理論架構,使之能充分代表中華民族文化身份,以國際化思維講好「中國故事」,實現曲藝真正的「文化自信」。曲藝是以「講故事」為核心的民族民間藝術,本質是為了講清楚我們是誰,從哪裡來、英雄何在、社會關係原型如何、生活怎樣、幽默感如何等,是一種以易懂方式拉近距離、用多樣方式凝聚社會、用生動方式傳播價值的藝術,其「講法」可分為四種,一是「邊講邊頌」,以史詩、傳說、神話、英雄故事等具有較強神聖性、歌頌性的作品為主,如格薩爾王、江格爾、封神演義、三國西遊、說岳全傳等,這些經典作品與荷馬史詩等各國傳統相通,是構建全球中國人共同文化身份的重要語言資產和記憶;第二種是「邊講邊唱」,主要體現為音樂、說唱、評彈等形式;第三種是「邊講邊演」,主要包括木偶、皮影、雜耍綜藝等形式;第四種是「邊講邊逗」,主要通過相聲等方式,以幽默親和的語言來促進社會理解、增進觀眾共識、體現社會評判。曲藝不是一門小藝術,而是一門大學問,不僅具有娛樂功能,更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在民族身份構建、大眾文化發展、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領域都有著重要價值,應當首先成為團結凝聚全球華人、提升中國人日常生活語言表達水平、增強文化向心力的重要手段,然後通過全球漢學家翻譯家平台「中國文化譯研網」等實現國際化傳播以及跨國合作。同時,為保證曲藝可持續發展,還需要重點關注其國際化人才隊伍培養、運營主體扶持、政府獎勵、媒體鼓勵和市場激勵等多個環節,特別要考慮到中國鄉土社會快速轉型以及城市化對傳統民族民間文藝生態與文化需求的影響,要與社會力量、地方發展、青年創業、國際需求等因素結合,以故事為主,形式為輔,應用MV、有聲書、動漫、視頻、微信、新媒體等手段來實現曲藝「內核」的青春化、國際化傳播,特別抓好港澳台地區曲藝文化推廣,以及核心IP的高水平策劃與國際化知識普及,並借歡樂春節、文化中心等平台向全球受眾推廣,使之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手段。

管寧:我從事曲藝文化交流的工作有兩年多的時間。因為工作原因,我負責所有團組的出訪工作,我談幾點感受。

一、曲藝走出去的方式方法。目前,中國曲藝家協會的對外交流是以演為主,輔以一些講座、交流、藝術沙龍等活動。

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感受最大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宣傳,目前我們除了自己做一些海報、宣傳冊以外,還跟媒體合作宣傳,主要是華人的媒體,真正外國的本土媒體相對來說比較少。第二個就是翻譯,目前我們做得最好的就是中法翻譯,這歸功於這麼多年來我們培養了幾個了解曲藝、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法語翻譯,他們一直在做從事曲藝藝術翻譯的工作。但語種相對比較單一,還需要繼續培養其他語種的曲藝藝術翻譯人才。

三、中國曲藝的展示方式。在海外展演,怎麼能讓老外接受我們的傳統表演方式?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在法國,這跟法國人的審美和欣賞習慣有關,他們更喜歡看原汁原味的表演。巴黎中國曲藝節的節目目前多以唱為主,法國觀眾可以把唱的節目作為一種音樂系列的形式來欣賞,比如揚州清曲,但「說」就不同了,情況比較複雜,有一定的語言障礙。同時,我們也在考慮在曲藝表演中是否要加入現代舞美技術的元素,來豐富傳統曲藝的呈現方式。

四、傳播渠道。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華人作為曲藝在海外傳播的主要渠道和受眾,包括巴黎中國曲藝節,最早也是通過華人做起來的,慢慢向法國觀眾推介。

五、中外說唱藝術的交流問題。我們擁有全世界數量最龐大的曲藝藝術種類,未來應該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各國各民族的說唱藝術,和他們開展藝術交流與合作。

蔣慧明:首先,中國曲藝走出去的定位要明確,傳播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展現中國曲藝獨特的藝術魅力,溝通中外各界人士尤其是海外華人僑胞的情感紐帶,鄉音鄉情,四海一家,這就是曲藝的「文化輸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強盛,中國曲藝走出去的機會越來越多,像巴黎中國曲藝節等已經做成了品牌,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但是,目前我們的走出去還是單向的多,雙向交流則不夠。曲藝又叫說唱藝術,它並不是我們中國獨有的,世界各國都有不同樣式的說唱藝術形式,這方面我們的曲藝理論界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也有一些國外學者在研究中國的曲藝,不過這方面的國際交流開展得還不多。現在走出去的主要還是曲藝節目,希望今後能夠拓展交流的內容。

當下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代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中國曲藝理應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和推廣。建議走出去之前,主辦方、組織者先要做足功課,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策劃不同的主題,使活動更加有效,既叫得響,更能留得住,紮下根。此外,建議能夠組建中國曲藝對外傳播的翻譯隊伍、演員隊伍,能夠更加精準地將中國曲藝的豐厚內涵展現出來,傳播出去。

楊菲:非常感謝中國曲藝家協會邀請,給我們青年演員向專家老師們學習的機會,也非常感謝中國文化報社架起了曲藝與媒體之間的橋樑。

我曾經有幸帶著自己不同的節目到過韓國、日本、愛爾蘭、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並多次赴港台地區進行藝術交流。對於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我們「說唱藝術」中以「唱」為主的鼓曲來說,如何將其更好地呈現給海外觀眾,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最難忘的是第一次跟隨姜昆老師到韓國首爾大學進行演講,姜昆老師深入淺出地講(曲種特色及表演形式),我們淋漓盡致地演(將曲種及道具展示給觀眾),投影上是現場翻譯的韓文,真所謂「演講結合,寓教於樂」,潤物細無聲地將中國文化推廣給每一位現場觀眾。為更好地將民族文化推向海外市場,我從形式上嘗試選擇一些「含燈大鼓換手聯彈」這樣的節目,含燈是梅花大鼓的一種表現形式,以演唱時蠟燭不倒燈不滅和字正腔圓的技巧吸引觀眾;伴奏則是用四位樂師交叉換手演奏五樣樂器的方式炫技,這樣絕技加絕技的表演方式深受海外觀眾的喜愛。

中國曲藝家協會在走出去的系列活動中培養了我們,讓青年人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表演水平和綜合素質,還增強了我們傳播文化的主動性,使我們在活動中更加堅定了堅守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決心,樹立了從事民族藝術的自信和自覺。

吳鋼(巴黎遠程音頻發言):我們舉辦的巴黎中國曲藝節已經是第十屆了,最近幾屆,主要的觀眾是法國人。法國人通過曲藝這種民間的藝術,了解中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生活。曲藝是最民間、最接地氣、最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它很容易被觀眾接受。每一段曲藝表演都在講一個獨立的小故事,或者是歷史的,或者是家長里短的事,或者一個小笑話,從這裡面能反映出中國人的一些理念,法國人通過翻譯字幕可以了解到的一些關於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知識,對中國人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另外,曲藝的表現形式也相對簡單,演員運用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加深觀眾的理解。中國曲藝在法國的觀眾中除了一些普通民眾,還包括一些法國當地知名的笑星,比如有一位特別著名的法國女明星羅曼諾夫(Roumanoff),在法國家喻戶曉,經常上電視,她一個人的單口秀專場經常有幾千位觀眾聽。但是她專門來聽姜昆的關於幽默的講座,她就是想了解姜昆是怎麼把13億人逗笑的,她要借鑒中國傳統的曲藝藝術,充實自己的表演,是抱著虛心學習的心態來,這一點讓人感動。我經常跟法國人說,觀看中國戲曲就好像吃一頓大餐,觀看曲藝節目就好像吃小吃,比如說你到各個地方吃小吃,雖然說這個小吃非常的簡單,但是它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了解中國的不同的地域文化。

我常聽中國曲藝界的朋友給我介紹河南的馬街書會,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每年有幾十萬老百姓自發地聚集在一起,說書聽書,是藝術界的一大奇觀,舉世無雙。這是真正老百姓的文化,發自基層。我們也可以邀請國外的學者、記者、演藝界人士來見識一下,把我們的群眾文化介紹出去,加深外國人對中國曲藝的了解和認識。這可比我們經常在國外展覽的各種的農民畫更加精彩,而且聲情並茂、有聲有色。

我剛到法國的時候,有一個東方語言學校,是培養高級翻譯人才的,有一次請我去錄像,他們舉辦了一場演出,從中國邀請了藝術家來表演蘇州評彈,還有蘇州大書。幾百個法國人在大禮堂里聽,效果很好。說明法國觀眾的審美是極具包容性的,各種優秀的藝術都可以欣賞。後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建立以後,在各級文化領導的支持下,舉辦了巴黎藝術節,現在有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相信未來中法文化的交流會跨上更高的台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柳岩著低胸裝大秀事業線頻頻提拉肩帶
東北輕工業梯度轉移為何難
夫妻花29.6萬買到事故車 理賠金額比裸車價還高
健身方向不對,腹肌努力白費
印度:辦旅遊年 增進了解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