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怎麼理解中醫說的「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怎麼理解中醫說的「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怎麼理解中醫說的「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爐煙雖熄,灰中有火。」出自清代葉天士《溫熱論》。原文是在談到濕熱病時,對「面色蒼者,須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不可就雲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

此面色蒼者,是指素體陰虛火旺,患了濕熱病,必須注意維護津液,用清涼劑到十分之六七即可,這個時候會出現「熱減身寒」,不可認為是虛寒證而用溫補劑,此因濕熱之勢雖有減弱,但並沒有完全消退,猶如爐中之煙雖熄,其灰中仍有星星之火,若用溫補劑,熱勢是會復燃的。

怎麼理解中醫說的「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這句名言,不但用於濕熱病亦可用於其他溫熱類疾病,如風溫、暑溫、秋燥等,這些病症在治療過程中,也會遇到「熱退身寒」的狀況,如果認為「熱退身寒」就是病好了,可以補一補,病家用雞鴨魚肉滋補之,醫家用參芪附桂溫補之,結果使病人又見發熱煩躁之苦,形成藥復或食復之虞。

清代名醫魏之琇醫案中有一病案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表侄凌二官,年二十餘。丙子患熱病初愈,醫即與四君、乾薑、巴戟天諸氣分溫補藥,久之益覺憔瘦,狀若癲狂,當食而怒,則嚙盞折箸,不可遏抑。所服丸藥,則人蔘養榮也。沉綿年許,其母問予,予曰:此余證未清,遽投溫補所致。與甘露飲方,令服十餘劑遂痊。」(見《宋元明清名醫類案》魏之琇醫案)

又如清代名醫許珊林曾治一濕溫病人,經用大承氣湯、增液湯、益胃湯等,熱退、納復。病人慾食羊肉以補之,問近地之醫士雲,:「病後胃氣當復,羊肉最能補胃。」由是病人恣意飽食羊肉,次日身又發熱,舌苔厚濁。許氏云:「濕熱病初愈,以慎口味為第一要務。」(見《清代名醫醫話精華》之許珊林醫話精華)

怎麼理解中醫說的「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那麼溫病治療到「熱減身寒」時,應當怎樣處置呢?喻嘉言在《寓意草·辨王玉原傷寒後餘熱並永定善後要法》中說:「人身天真之氣,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虛,生津液即是補虛。故以生津之葯,合甘寒瀉熱之葯,而治感後之虛熱,如麥門冬、生地、丹皮、人蔘、梨汁、竹瀝之屬,皆為合法。仲景每天用天水散以清虛熱,止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義也。設誤投參、芪、苓、術補脾之葯為補,寧不並邪熱而補之乎?」

喻氏所言,頗與溫熱病後補益吻合。溫病後,只宜清補,切忌溫補,清補即是養陰,而溫補則是助氣,「氣有餘便是火」,火更傷陰。故溫熱病「熱減身寒」後,只宜清補,切忌用參、術、芪、附等溫熱類藥物補益。

溫病大家王孟英對溫病後之補,體驗頗多。他以《內經》「谷肉果菜,食養盡之」之義,重視食物之補益。王氏認為,以食代葯,「處處皆有,人人可服,物異功優,久服無弊。」他常以梨、蔗等汁甘涼充液,養臟腑之陰,稱梨汁為天生甘露飲,稱蔗汁為天生復脈湯,稱西瓜為天生白虎湯,這些果汁在溫病中應用尤多。又如以橄欖、生萊菔組成青龍白虎湯,治療溫病發熱之咽痛等。

怎麼理解中醫說的「爐煙雖熄,灰中有火」?

其他如冬瓜煮湯,陳米煮湯,萊菔煮湯,雪羹湯,生冬瓜子、蘆根、西瓜翠衣、鮮竹葉、鮮荷葉、萊菔、絲瓜絡、海蜇、柿蒂等多種果菜煮水,以起到健脾利水、和胃納食、生津養肺、健脾消脹等作用。

但對於氣虛(甚則陽虛)感寒而發熱的病人,在「熱退身寒」之後,適當用一些溫補劑或溫熱食物,也是必須的。正如張仲景在桂枝湯後所說:「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沒想到平時隨處可見的桑葉,還有止汗的奇特功效
千古奇方半夏瀉心湯-治療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
什麼是「頭面風」?看古人如何治療
中醫:大病要用大方,沉痾還需重劑
冠心病人蔘湯證誤診 1 例,中醫治病一定要細緻入微!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