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海慶:自帶暖男屬性的「問題控」先生

宋海慶:自帶暖男屬性的「問題控」先生

主筆 | 高晨

新媒體編輯 | 雪醬

攝影 | 孟夢 高晨

初見宋海慶主任,印象最深的是——他問了一句「你的理想是什麼?」——令人措手不及。接觸多了,筆者發現,問「問題」似乎貫穿了他工作和生活的主線。他不僅問病因,更問自己、問未來、問出路。

宋海慶稱自己是個「問題控」,善於且樂於發現問題、協調問題和解決問題,帶著研究的態度去做事,越深入,問題越多。問題會引導著你去解決問題,繼而發現更多的問題。

從醫二十多年,這一特質使他在不惑之年,成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腦血管病專業組組長。展望未來,他笑言:「我感覺,這種狀態,到退休都停不下來。」

「我們的最高理想是病因治療」

腦卒中,發病與複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是目前我國第一位疾病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殘的首要原因。很多病患見到醫生總會問「我為什麼得病」、「能不能治」、「會不會再犯」,這些,正是宋海慶主任一直致力於解決的。查房時對住院醫生的「奪命」連環問,也緣於此。

「XX床病人,查體顯示血脂偏高,超聲提示單個斑塊,其他正常,沒有吸煙史……」管床大夫按部就班地彙報著病人病史。

一邊的宋海慶眉頭微不可查地皺了一下,問道:「那現在考慮病因是什麼?」

年輕大夫話語頓了一下,答:「大動脈粥樣硬化?」

宋海慶沒有回答對錯與否,只是進一步問道:「大動脈粥樣硬化應該符合什麼標準?」

「必須要有大血管病變,狹窄超過50%……那是小血管病變?」

「大血管沒問題,就一定是小血管嗎?」顯然這個答案也不正確,「我們說小血管病變一般是高血壓相關,這位患者不像……」

類似這種問答,在查每個病因還不明確的患者時,幾乎都會遇到。宋海慶常說:「要把『故事』講完整,患者的病因、血管病變的性質、危險因素……我們通過反覆循證、分析,努力還原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因為我們臨床醫生的最高理想是病因治療。

實際上,做好腦卒中的急性期治療是減少致死率和致殘率的關鍵。自2000年起,宣武醫院神經內科腦血管病專業組便建立了急性腦梗死溶栓綠色通道,近年來隨著卒中中心的建設完善,綠色通道流程不斷優化,顯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比例,明顯縮短了患者到達急診後開始溶栓治療的時間。

宋海慶說,急性期病人病情穩定住後,馬上就要找病因,根據病因、危險因素,制定個體化的病人管理方案。對於已經有過卒中的患者,找出病因並進行針對性管理,是預防複發的重要環節。比如,對大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腦血管明顯狹窄的患者,要避免血壓過低,以防腦灌注下降導致腦缺血加重;而針對高血壓引起的小動脈硬化患者,則需要降低血壓,阻止病變繼續發展。

「診斷明確的普通病變不一定非得來宣武醫院,在社區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管理,根據不同病因為患者確定恰當的治療方案,才是三級醫院醫生的價值和責任所在。

「僵化的批處理?還是靈活的個人訂製?」

神經內科有句很經典的話:「病人不會按教科書生病,教課書卻是根據病人寫的。」宋海慶主任常將之掛在嘴邊。實際上,如同每個人的指紋不同,每個病人的血管與神經纖維束結構也有差異,即使是患有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病人,病因和病情也不盡相同,治療方法需要做個體化調整。

根據TOAST分型,缺血性腦血管病約有20%左右是由大血管、小血管、心源性病變之外的不常見原因導致的,另外大約還有20%是目前找不到病因的。

宋海慶說:「我的原則,是把每個患者當作新病人來看待,不可以偷懶,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看病,必須認認真真梳理病史、體征和各種檢查結果,力求還原疾病發生髮展的過程,探索可能的病因。」

日前,宋海慶遇到一位來自西部的小夥子,十八歲,緩慢進展的一側肢體力弱數年,當地醫院一直按照腦血管病來治療。最近病情加重,他被當作疑難病症帶到了宋海慶面前。

影像檢查顯示,男孩一側基底節區有一些不典型的變化,支配一側身體的大腦角纖維出現萎縮。年輕男孩,慢性偏癱……這些蛛絲馬跡令宋海慶心裡有了一個猜測,繼而問了一個看似與疾病沒什麼關係的問題:「孩子平時飲水多嗎?」

為什麼這麼問?因為宋海慶懷疑男孩患的並非腦血管病,而是一種特殊的腫瘤 ——「生殖細胞瘤」。

病人的大腦中並沒有出現典型的團塊狀腫瘤病灶,但年輕男性、慢性輕偏癱、飲水增多,以及一側大腦腳萎縮等細節徵象,還是讓宋海慶認為,這些比較符合生殖細胞瘤的特點。他建議患者進行強化影像掃描和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幫助明確了生殖細胞瘤的診斷。

「臨床思維才是一個內科醫生真正的價值所在。」在宋海慶看來,對來診患者做僵化的批處理,還是有針對性的個體化處置,醫療中心的水平差異就體現在這上面。

幾次在醫院見到宋海慶主任,他兜里都揣著叩診錘等查體工具,不論在門診,還是到病房,但凡面對病人,他都會按部就班地將病史、癥狀和病歷資料認真捋一遍,經常是親自檢查病人過後,再給出判斷。

什麼是好的臨床醫生?宋海慶給出的的標準極其簡單:第一,夠專業;第二,夠負責任。在他看來,一個臨床醫生,除了善解人意之外,解決患者臨床問題的能力更重要。

「在新東方參悟人生」

其實,這種凡事求個明白的性格,在宋海慶主任的成長經歷中已初見苗頭。他曾開玩笑說,自己在新東方「參悟了人生」。

住院醫臨床訓練,對於臨床醫生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歷。實踐經驗的積累、臨床思維的養成,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完成。然而,這段時間也是相對枯燥而痛苦的,每天面臨大量的病人和似乎永遠做不完的重複工作,很容易讓人心生厭倦。

宋海慶回憶:「我做住院醫最忙的時候,一個人同時要管22個病人,整天忙著檢查病人、溝通家屬、寫病歷和記病程。有時候把患者左側偏癱還是右側偏癱都記混了。天天面對的都是這些,感覺好沒意思啊。」

彼時,有海外親友善意勸他,出國吧,國外環境好。他也曾心有所動,並為此還報名參加了新東方的GRE培訓班。

上課前,老師卻說了這樣一番話:「這裡教你們的,就是應試英語,就為了跳那一道龍門。但我知道,你們當中,可能有90%的人甚至不會走進GRE考場……」

一語點醒夢中人。宋海慶開始思考:為什麼要上GRE?為什麼要出國?出了國之後要幹什麼?單純為出國而出國有什麼意義?

實際上,學醫多年,宋海慶內心對臨床工作是有不舍的。他想,既然沒想明白出國去追求啥,乾脆踏踏實實繼續當大夫吧,好好地走自己的醫學求索之路。

想通了這點,宋海慶當機立斷,退了GRE考試費。「年輕的時候一定把握住自己,要想好自己應該幹什麼,特別是對於醫學生。」宋海慶說。

成長中構建自我邏輯

明確了目標的宋海慶,逐漸在日常的工作中,發現了臨床醫學的樂趣。

「每種疾病都有一個基本模式,但每個病人不會完全一樣,臨床醫生每天都可能碰上新情況,這是我們的幸運。」宋海慶說,「要時刻保持活躍、警醒的頭腦,才能有所發現、有所收穫、有所成長,經歷這個過程是很享受的。」

曾經,宋海慶會混淆患者偏癱的側別。但在仔細觀察後,他發現,雖然都是偏癱病人,具體情況還是有差別的,有的人近端重、遠端輕,有的人則反之,有的人偏癱還伴有痙攣……抓住這些細微特點,每個病人在他腦中都變得生動起來,記憶也就不再困難了。而且從這些細微區別中,還可以判斷出病變到底在哪兒,預後是什麼樣的。

我們常說,書本要聯繫實踐。在宋海慶看來,臨床醫學的理論聯繫實踐,需要靠守在病人床邊才能完成,要把病人情況的變化,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觀察。曾經,為了準確掌握甘露醇的降顱壓效果,宋海慶就一直坐在病人床邊,觀察病人輸液後多久排尿。

在同事眼中,宋海慶不僅工作努力,而且頭腦靈活。在他當住院醫時,不僅對主任提出的常規問題對答如流,偶爾還會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比如:重症肌無力會不會有瞳孔改變?額葉病變會不會有眼震?右腦支配左邊,左腦支配右邊,還有沒有例外?宋海慶經常鼓勵組裡的年輕醫生多提問題,多討論,他總說:「你們得逼得主任也有學習壓力才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臨床工作中,宋海慶一點一滴地積累。他會思考在每一個病例的診療過程中有什麼收穫?又有哪些教訓?每收穫一分,他就比別人多前進了一點點,二十多年積累不懈,使他的臨床水平不斷提高。

宋海慶說,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是他學醫的初衷。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是支撐他前進的動力。「減輕病人痛苦的同時,也能讓自己有成就感,這樣一切也就變得自然而然。」

「問題會推著你往前走」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新。作為國內神經內科頂級單位的一員,宋海慶希望提供給病人的,是最卓越的治療。怎麼體現卓越?就是不斷走在前沿,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是神經內科較為棘手的一種疾病。一般來說,這種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病人病情逐漸加重、事了花費大,經常是人財兩空。

但近幾年,宋海慶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一些特殊的患者。他們符合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主要特徵,但與其他患者不同的是,這部分患者對治療相當敏感。給予一些有針對性的治療後,病情可以趨於穩定,甚至能夠好轉。

「可見,對於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我們過去的認識可能不夠充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用什麼辦法能把治療效果好的這部分患者的特徵識別出來,有針對性地給予積極治療。然後還要研究,為什麼這部分患者能取得好的效果,這中間的關鍵機制是什麼?為那些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找到改善的方法。」

其實,類似的疾病還很多。我們現在對疾病的認識仍只是冰山一角,臨床醫生就像黑暗中的探路者,要努力尋找種種線索,在一團迷霧中辨明方向方向,摸索出一條路來。

宋海慶說,這是臨床工作帶給他最大的樂趣。帶著研究的態度去看病,越看問題越多,問題引導著你去解決它,解決了又會發現更多的問題。這個循環會推著你往前走。「我現在有強烈的感覺,這種狀態到退休都停不下來。」

埋心底的那點兒「小情懷」

除了臨床研究、教學之外,宋海慶主任的工作還包括學科的管理和建設。神經內科主任王玉平曾表示,宋海慶主任協調能力非常優秀。

在他的努力下,腦卒中急救打破了原有分科診療的壁壘,建立了卒中多學科合作組織構架,提高了卒中急性期全流程整體救治水平。

宋海慶說:「我們是北京市腦卒中診療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和國家衛計委腦防委高級卒中中心,我們僅僅自己做的好是不夠的,還需要幫助別人一起做好,APP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日前,腦卒中急救APP上線,將院前120與院中急救緊密聯繫在一起,有效解決了原來信息渠道不暢通的問題。據透露,宋海慶目前還在與其他機構合作,開發更多臨床輔助工具,整合臨床信息,幫助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做診療決策。

「無論是藉助人力,還是藉助科技手段,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解決問題。」在宋海慶看來,智慧醫療或許是規範醫療行為的一種途徑。目前醫療環境的一些根本問題很難再解決,就像修一個車,比買一個車花費的時間要多。智慧醫療可能就是一輛新車,通過輔助替代真正觸動大家的惰性,主動改變現狀。

他將做這些事的動機稱之為自己的一點小情懷。「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做一些事情,小則推動學科發展,大則推動神經病學乃至臨床醫學發展。當然我力量可能還不夠大,現階段能推動我們專業的前進就比較滿足了。」宋海慶笑稱。

筆者手記

宋海慶主任長得有點兒像著名演員 —— 梁天,他的一雙笑眼,極具親和力。

每周二下午是宋海慶的專家門診,他很少拒絕患者加號,第一個病人還沒看完,號已經加出去四五個。跟訪當天,一點多開始的門診,直到六點多才結束。老病號說:「宋主任是神經科門診結束最晚的幾個大夫之一。」

遇到病情嚴重、治療困難的患者,他會請患者本人到門外等,隨之將病因、病情、以及未來的進展速度詳細告知家屬。他說這因人而異,無論告知與否,目的都是不再加深患者的焦慮情緒。不同的病人,性格與心理需求不同。為此,他還特意去學習了心理學。

七月正是北京最悶熱的日子,查房時,他叮囑管床醫生注意為病人防暑降溫。看到一位老人腿露在外面,剛好被空調直吹,隨手就為老人拉上了被單。

類似種種,不再細數。

在專業上,宋海慶嚴謹而冷靜,專業之外,體貼溫暖滲透在他的舉手投足間。

宋海慶主任曾言,阿拉伯的民族英雄 —— 薩拉丁是他的偶像之一。「他是一位同時得到東西方認可的紳士,比歐洲很多自稱紳士的人做得更好。他雄才大略、慷慨仁厚,錢財在他手中就是幫助他人的工具……」

談論這些內容時,宋海慶可以滔滔不絕,眼中彷彿有光在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宋海慶醫生出診信息

周二下午(專家)

想了解專家更多信息,請關注公號後查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醫生兵器譜 的精彩文章:

笪宇威:正本溯源,從病史中尋找蛛絲馬跡
沈鏗,拉小提琴的手握起了手術刀
拍桌子爭來的蝸居實驗室
百曉生:輕易別跟家長說
「女子誤食福壽螺被迫流產」,這事兒到底有多嚴重?

TAG:大醫生兵器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