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信仰的三個層級

信仰的三個層級

人活在這世上,總為著吃飯、交配、養育的事情疲於奔命。為什麼一定要在腦子裡裝進些沒用的或看不見的諸如真、善、美之類的可供信仰的東西、並把自己交在那些個東西的腳下、讓它們來折磨自己呢?乃是因為至少對於某些人而言,靈魂是一個和肉身一樣真實的存在,它也要吃要喝。

足以滿足靈魂的「食慾」的足以「信仰」的有三種東西,一是「美」,二是「理」,三是「神聖」。他們的可信仰之物的三個層級。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渴求「美」是最常見的人類心理。包括某些動物也似乎會被「美」吸引。那麼靈魂所渴求的「美」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一般意義上的「美」有何不同?一般意義上的「美」其實和某種身體機能聯繫在一起、是某種身體機能的折射物。比如美女之「美」聯接著性慾、肌肉之美聯接著健康。而靈魂所渴求的美乃是一種將靈魂從肉身的局限性中解放出來、通過升華而給靈魂帶來快感的一種生命體驗。文學名著以及美術佳作概屬此類。有的人,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文學或藝術,一天沒有接觸到文學或藝術,他們就會真實的感到自己的心就像沙漠一樣地趨於枯竭。不過,當靈魂飛得越高,它所要「吃」的「美」就離肉身的聯接越遠。因此上,那些堪稱不朽名作的文學藝術的作品往往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一點也不美。比如偉大的英國畫家呂西安弗洛伊德畫筆下那肥碩、油膩、昏沉的躶體婦女的形象,用時下美女的標準看那純屬噩夢,但靈魂看了這經過繪畫的「語彙」所「述說」的滯重的肉身,則會竊喜於自己那飛升的輕盈。

對於有的靈魂而言,「理」也散發著如同美食一樣的誘人的味道。吃「理」,就是他們的活著的理由。中國傳統儒家士大夫、學人、西方的哲學家思想家即屬此類。對於這類人而言,餓肚子沒老婆都可以忍受,真理在生活中的缺位是絕對難以忍受的,就像一般人難以忍受餓肚子沒老婆的痛苦一樣。因為他們那愛真理的靈魂的慾望已然大大蓋過了肉體的慾望。明「理」的價值,已然高過的延續肉身的價值。所以《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徳」。有著這樣的靈魂的人和一般人一起玩,會很不自在、格格不入。因為在人們打情罵俏的時候,他們也禁不住皺著眉頭思考關於真理的問題、且理解不了這沒有真理的打情罵俏到底有何意義。所以孔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難矣哉」。靈魂為什麼會迷戀「理」呢?因為,靈魂總會感受到某種趨死的、讓生命失去秩序的神秘力量,它隨時張著「血盆大口」試圖將生命打入虛無和混沌的深淵。而「理」則是對抗此虛無與混沌的一種武器。當然,足以意識到虛無與混沌是一個問題的靈魂需要足夠的敏感、因而並不多見。因為繁重的現實生活往往早已把人的靈魂打磨得粗糙不堪和麻木不仁了。孟子曰:「義理之悅吾心,亦猶芻豢之悅吾口」,麻木不仁的心智除了工作就是吃肉,想孟子一樣把「理」看得比烤牛肉還好吃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比喜好吃「理」還要稀罕的就是對「神聖」的渴求了。誠然,現實中不乏宗教徒、不乏有宗教徒自稱見到了神,藉此贏取他人的追隨和好處。但真要對「神聖」有感覺(就像在街上對偶遇的美女有感覺一樣),則實在需要某種心靈上的天生的異稟,且需要某種情感的契機。有的人,看夠了這世上的人們和自己身上那不可克服的罪性和悲劇性的一面,便往往會生出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渴慕和期望在人世深淵之上有著一種更為聖潔和完滿的存在形態,他們把這種存在形態視為天國或凈土。由於他們相信這種形態的存在且可以企及,他們在這世上有罪和可悲的人生就因此會獲得轉換和凈化的機會、因而生命會走上一個全新的境界。因此上,只有那些對人生的有罪和可悲有著強烈感觸的人才足以有渴求「聖神」的契機,進而只有那些在靈性上足以感悟到更為聖潔和完滿的存在形態的人才足以有走向「神聖」的動力。神聖感絕不等於宗教生活。宗教人士不一定對神聖有感覺。宗教可能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但神聖感需要同體大悲的情懷和遺世高蹈的超越。足以渴慕神聖的人的靈魂不再只把自身覺知為一個個體,它已然佔到了整個人類生命境況的頂尖上,且把自身體驗為作為「類」的人之總體,且以普渡蒼生為己任了。渴慕神聖的人,方堪稱「大人」。

可信仰之物是有層次的。「美」是最低層次的信仰,它只涉及個體靈魂之輕盈感。「理」乃較高層級的信仰,它在無形的領域維護著這世界的秩序、使之不至於陷於混沌。「神聖」是最高層級的信仰,它足以將靈魂從個體的維度引向存在整體的維度,且在存在整體的維度去營造一種升華和超越的可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野航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拾人所棄、打通諸有」——我的金石拓印混合藝術之創作理念
楠木溪雞心山穿越

TAG:李野航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