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蕅益大師與《楞嚴經》

蕅益大師與《楞嚴經》

作者:慧雲

摘自《圓音》2017年第1期

蕅益大師(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輕的一位。大師的一生,受《楞嚴經》影響極大,可以說《楞嚴經》的思想與義理一直伴隨並啟發著大師,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眾。其間過程,記載在大師所著的《靈峰宗論》中。

大師年輕時闢佛,後讀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自知錄序》乃止,並焚昔日所著《闢佛論》。二十三歲聽《楞嚴》,至「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從空所生」,遂心中生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此疑惑一時得不到滿意的解答,以致「悶絕無措,坐禪功夫不能成片」,便決意出家,以究明大事。

大師於二十四歲正式出家,聽一古德講唯識論,對其所講的性相二家不可融合的觀點,不能理解,因為這與大師以前所了解的楞嚴宗旨矛盾,「甚怪之」,於是前往徑山坐禪。直至二十五歲,「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大師用自己的真修實證方體悟到楞嚴中「體非群相,而不拒彼群相發揮」性相二宗圓融無礙之義。

此後在大師應世弘化中,深深感覺到《楞嚴經》對於挽救時弊的重要。當時的禪宗是何樣貌呢?《靈峰宗論》中云:「我相習氣放不下,名利關鎖打不開,希望討一便宜路頭,不肯徹底向一門中透雲。禪不禪,教不教,律不律,行門不行門,依稀彷彿,將就苟且,混過一生,毫無實益。百千萬劫,依然還在生死」。由此段文,可知當時的禪和子主要是在行與解上不如法,行持上失軌轍,見解上失正導。如此兩失,則生死無法超越與突破。

尤其,大師極其反對參禪者放棄對經典的研讀,「不真實學禪教,徒記兩則公案,辨幾句名相,受三衣一缽,以上佛法盡此矣。嗚呼」經典為佛親口宣說,是見月之指,載道之器,為參禪者不可離。大師於《文句》後自序云:「己巳春,與博山無異伯盤桓百日,深痛末世禪病,方一意研窮教眼,用補其偏。雖遍閱大藏,而會歸處不出《梵網》、《佛頂》二經」。大師遍閱大藏典籍,在諸多的經論中,選擇了《梵網經》和《楞嚴經》,作為切救末世禪病之良藥。

何以選擇楞嚴?這不僅與大師自身的修行體悟有關,亦與《楞嚴經》本身的獨特性有密切關係。大師認為修行的艱難,不在於行,而在於知,「非行之艱,知之更艱」。如果「不知而行,墮坑落塹」,而「首楞嚴,先開圓解,次示圓行,次明圓位,乃至精研七趣,詳辨陰魔」,如人之雙目,照亮前路,使不墜坑塹,此正是禪者所需,而且它「戒乘俱急,頓漸兩融,顯密互資,事理不二,誠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故「《佛頂》十卷,最勖修行」。這是大師之所以選擇楞嚴的兩個重要原因。

禪宗歷來以門庭孤俊著稱,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其間玄機,若非上根利智,久修之士,真如丈二和尚,一頭霧水,難測師心。雖然如此,古時開悟的古德,卻歷歷在冊,如麻似粟。後世之所以漸漸轉少,如眾生的根機有莫大的關係。

大師認為唯三種人可參話頭,第一種是上根利智,「夙具靈根,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金剛寶劍,當下提起……或見知識,或觀契經,印證自心,接引後學」,這種人古時多見,不以為奇,現在已是鳳毛麟角。第二種為中根之人,雖然參禪之路還不甚明白,但是能夠依止一個真實具眼宗匠,死心參究,有任何問題,都有善知識在身邊指引,提攜。「到歧塗處,自能為我指點,到根節處,自能為我解辟,到轉關處,自能為我拶入」。

大師十分憂懷的是第三種人,「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對於此種人,大師建議先洞徹教理,方死心參究。佛門教理浩如煙海,如何抉擇?大師言:「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錯誤」。其他「除此三種,其餘悠悠泛泛之徒,欲參禪悟道,敢保十個,錯有五雙」。至若根機不契,教理不明,生死心不切,自身又不精勤者,則無可奈何矣。

大師一生數度講演此經,著《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大佛頂經二十二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頌三十一首、楞嚴壇起咒及迴向二偈、去病書大佛頂經跋、化持大佛頂神咒序,等等,可見大師對此經的弘揚不遺餘力。

縱觀整部《楞嚴經》,十卷雄文,處處開顯向上一著。同時,又戒十習於七趣情想,防禪定於五陰魔邪,皆是參禪學道不可忽視的。故《楞嚴經述旨》卷一云:「然導達禪乘,決擇正見,無尚楞嚴矣」。蕅益大師一生的行履與《楞嚴經》如此密切的關係,亦是此句話的切實體現。

禪林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林的博客 的精彩文章:

太虛融性相 人圓即佛成
虛雲老和尚:十方世界火爐闊,冷灰堆里深深撥
古靈神贊禪師點化其本師開悟之因緣
禪門法眼宗第二祖德韶禪師是怎樣一位祖師?

TAG:禪林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