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唱衰東北,可以休矣!

唱衰東北,可以休矣!

全文共5014字,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唱衰東北成了一股潮流。「經濟斷崖式下滑」、「官僚主義」、「人口外流」、「迷戀體制」、「不思進取」、「好勇鬥狠」是貼在東北及東北人身上的「標籤」。唱衰東北的,可能有這麼幾種人。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著實替東北著急的。比如克強總理在考察東北時,對東北官員說,「你們的數字讓人看著揪心啊」;二是人云亦云,別人怎麼說,他也跟著怎麼說,這種人佔大多數,因為中國從來不缺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人;三是蹭熱點,反正唱衰東北不用負責任,還能刷流量。那就搭個順風車,不蹭白不蹭,沒準鬧個10萬+什麼的。

更有甚者,沒有新聞就「製造」新聞。如去年《財經》記者高勝科寫了篇《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文章刻意強調並非虛構杜撰,是真實寫照。其筆下的東北東村,則是婆媳關係緊張、不孝順、老人自殺、留守婦女離婚出軌(跨省約炮),賭博成風,人際關係複雜等亂象。文章發表後,遭到作者家鄉父老鄉親(多是親戚)和地方政府的強烈反彈。滑稽的是,後經證實,文章系虛構,涉嫌故意抹黑,作者高勝科被吊銷記者證。熱熱鬧鬧了一氣,原來是假的。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涉事記者和媒體雖然受到了處罰,但留在全國人民心中的「東北印象」就不那麼好改過來了。很多時候,我們真想問問,東北真的就不行了嗎?

外人(山海關以里)說的東北,其實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更像是文化概念。就像東北人在外地被人問起時,會說自己是東北人,不會特指自己是黑龍江、吉林或遼寧人。只有再被多問一句「東北哪兒人」,才會具體到黑龍江、吉林或是遼寧。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你問貴州人,他肯定會說自己是貴州人,不會說自己是西南人。一個黑龍江漠河的人和遼寧大連長海的人在外地相遇,肯定會以老鄉互稱。但是上海浦東的人和崇明島的人在外相遇,可能會裝作不認識。這就告訴我們,遼闊的東北實際上是具有高度同質化和認同感的。

東北三省是同時起步的。張作霖綠林起家,1918年被袁世凱封為「東北巡閱使」後,東北就被張氏視為「自留地」,苦心經營。除了利用日本勢力,更不容北京北洋政府染指。但張氏的野心並不僅僅是當「土皇上」,經過一番整經備武后,終於在1924年通過第二次直奉戰爭,入主北京,成為形式上的全國政權。

樹大招風。況且張作霖也不是善茬,花日本人的錢,使日本人的槍炮,心裡卻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一心想要控制張作霖,早就對東北垂涎三尺的日本人怒了。於是,皇姑屯炸死張作霖,九一八霸佔東北。

去過東北的人都驚訝於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日本建築。其實,今天看來,日本人是以建設自己國家的熱情來建設東北的。偽滿皇宮就是想等溥儀死後給天皇住的。為了應付不斷擴大的「大東亞戰爭」,日本在東北大興土木。等到日本投降時,東北不只是「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還有全國80%的重工業,這還不包括蘇聯紅軍「摟草打兔子」,用火車皮拉回去的工業設備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小日本招惹了美國人,連本土都保不住,更別提東北了。

雄才大略的太祖,自然一眼洞穿東北巨大的戰爭潛力。小日本剛宣布投降,立馬命令八路軍出關,搶佔東北。就算不要延安,也要搶到東北。「只要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勝利的基地」。除了背靠蘇聯的戰略考慮外,東北巨大的工業能力更是日後逐鹿中原的資本。沒有東北龐大的工業支撐,林彪率領的四野,能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島?時至今日,海南黨政軍的東北幹部都是哪兒來的?你以為黑龍江省三亞市是浪得虛名的?你以為他們是這幾年才過去的?你以為東北的醫保卡是怎麼在海南暢通無阻的?

抗美援朝,除了意識形態之爭外,保住東北的重工業基地也是重要考量。當時,中國工業一半在東北,東北工業一半在南滿(遼寧全境、吉林部分)。所以東北得失,關乎新生政權的生死存亡。也是因為家底厚,東北為抗美援朝出人、出錢,出力。因為有東北強大的工業能力,才能生產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因為有東北密集的鐵路網,天量的戰爭物資才能源源不斷運往前線;因為有東北邊防軍(後改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巨大犧牲,我們才有可能和美國人打成平手。

打完戰該建設了。「一五」期間,因為東北地區工業基礎好,蘇聯援建項目優先布局東北。所以東北有了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第一艘萬噸輪船……此間,東北的工業成就,夠說幾天幾夜的。

後來,中蘇交惡,為「深挖洞,廣積糧」,搞三線建設,從東北抽調精幹力量,整廠整礦的搬遷。在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的工廠里,瀋陽人、大連人、鞍山人獻完青春獻子孫。你問我,為什麼走哪兒都能看到東北人?這也許就是答案。

革命年代,東北子弟兵為國家流血;和平年代,東北人為國家流汗,支援祖國建設。可是啊,東北沒趕上好時候。改革開放前,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啥叫計劃經濟,就是你生產的東西,賣給誰,怎麼賣,你說了不算。東北出產的機床、鼓風機質量再好,也不能按市場價賣。你打下的糧食再多,也要無償調配關內,損有餘而補不足。今天罵東北的人,是不是忘了你吃飽飯也沒幾天,豈能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

改革開放了,鄧公在廣東畫了個圈,給政策,優先發展。啥叫政策,就是別的地方不能做的,他能做;別的地區要交的稅,他可以不交或少交。大盤子是固定的,廣東少交了,自然有別的地區多交了。東北作為納稅大戶,自然要為國家或者說是為廣東、福建多分擔了。可是東北也有海啊,在廣東畫圈可以,是不是也可以在大連畫個圈呢,畢竟,大連離日本,韓國更近啊。

好漢不提當年勇,說這些並不是「邀功請賞」。只是「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要看懂東北的今天,就得了解他的昨天。東北人也無意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更不敢奢望國家偏愛,砸錢給政策。但你非要說東北不行,東北人不行,那就是「地域黑」、不厚道了。

「經濟斷崖式下滑」是現象,但實質呢。實質是「水分」擠幹了,數字實了,心裡有底了。你敢說,你老家領導不會像東北以前的領導一樣,喜歡「數字出官,官出數字」?你敢保證,他們沒有吹牛?敢於讓數字難看,敢於自曝家醜,就是進步,就是勇氣,就是擔當。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2016年為例,安徽GDP總量24117億,排13位;增速8.7,排第6位,數字絕對比遼寧好看。但平均數是個好東西,安徽是人口大省,平均下來,人均GDP排25位,人均收入排16位,遠不如遼寧。

官僚主義,是古老中國的通病。東北豈能獨享?中央反「四風」(包括官僚主義)是對全國搞的,並非只針對東北。怎麼能說只有東北官僚主義呢?我就不信,那些熱衷於考公務員的省份,那些公務員工資只有2000塊還拚命往裡擠的地方,他們沒有官僚主義!

人口外流,是事實。但人口外流也不獨東北有。安徽、四川更甚,但是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一點也不慢。人往高處走,先進地區對周邊有「虹吸效應」,但不能推導出周邊就絕對不富裕。

另一方面,人口外流從側面反映了東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較長,工業企業聚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技術工人群體,他們渴望並且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走出去的這部分東北人受到就業市場的青睞。東北人既能走出去,也能紮下根來。如果只是低端的勞務輸出,那還會回來的,也就不構成所謂的人口外流了。

東北人熱衷「體制內」是有根源的。東北最早進入計劃經濟。城鎮居民都有工作。那可是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時代。進了廠子就衣食無憂了。廠子管你吃,管你穿,管分房子,管看病,還有託兒所,沒有後顧之憂。進入體制內就意味著穩定的收入和生活 。且在當時,「體制內」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你不進廠子還能有別的營生嗎?

再者,穩定就真的那麼羞於啟齒嗎?中央不也總提,穩定壓倒一切嗎?全民創業,究竟有多少人能創業成功呢?是不是大部分人還是要朝九晚五的過著市井生活呢?對政府而言,體制內不是更好管理嗎?當年搞計劃生育,哪個地區執行最好呢,當然就是東北了。因為東北人都有工作,想當「超生游擊隊」都當不了。

同時,東北又是最晚退出計劃經濟。當年一紙命令,東北工人大批下崗,何其慘烈。他們大部分人都已經4、50了,不太可能有「大不了重頭再來」的機會和勇氣了。被買斷了工齡的工人們,沒有了生活來源,生活艱難可想而知。同時期,那些沒有下崗的工人和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則好得多。這也是東北人老想著靠個「黃不了的單位」的歷史原因了。

還有,近年的公務員熱也是「全國同此涼熱」。中原腹地、孔孟之鄉的年輕人不喜歡當公務員?都不用說這些官本位盛行的地方,就說江蘇,那可是自古經濟富庶地區。「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可是數據很誠實,2015年,江蘇應屆畢業生54萬,報考公務員的人數是27.8萬,比值是2:1;吉林的數字分別是17萬,8萬;黑龍江的數字是21萬,10萬;江蘇的孩子們比東北的還熱衷考公務員。都是聆聽著「學而優則仕」的聖人之言長大的,五十步笑百步,誰也不比誰好哪兒去。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談東北振興,地緣政治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東北亞鄰居雖多,但是省心的少。先說俄羅斯,其遠東大部分地區都是早前從中國搶過去的,所謂作賊心虛,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發展是處處提防。吉林省琿春市有個地方叫防川,有「雞鳴聞三國,犬吠達三疆」的美譽。日本海近在遲尺,天氣好的時候海鷗會飛過來,但中國在這個地方就是沒有出海口。原因在於圖們江上的俄羅斯鐵橋太矮,俄羅斯一直不修,中國出錢,他也不修。所以大船出不去。就這樣,吉林被硬生生的憋成了「內陸省」。

再說朝鮮,窮倒不可怕,閉關鎖國也還好,至少不害人。但朝鮮卻不甘寂寞,拚命刷存在感,餓著肚子也要搞核武器。不幸的是,還真讓他搞出來了。因為朝鮮搞核武器,授人口實,韓國部署薩德,美國長期駐軍,日本擴充自衛隊。最終損害的都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可憐的東北攤上這麼個鄰居,對資本能有多大吸引力?

可能有人會說,台灣離廣東、福建也近啊,台獨勢力也是氣焰囂張啊,怎麼廣東、福建發展的不錯呢?諸位,你想過沒有,台獨再囂張,兩岸的經濟聯繫還是非常非常非常緊密的。在大陸的台商們是不希望打仗的,他們是台海和平的切實推動者。朝鮮和外部世界又有什麼聯繫呢?要打起戰來,他有什麼顧慮呢?台灣再怎麼鬧騰,也是「家裡事」,朝鮮卻已經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說完「地利」,再說「人和」。生存環境會影響人的性格。火車出了山海關,進入富饒的遼西走廊,一眼望去,真是一馬平川,看不到邊兒啊。等到了黑龍江,就更能明白什麼叫地廣人稀了。東北同學家裡的地都是論「垧」的。一垧是15畝,家裡有個100垧土地是什麼概念。只有幾分薄田的南方小夥伴表示都驚呆了。東北的土地還特別肥沃,全世界僅有的3塊黑土地,就有一塊在東北。物產的富饒,也導致東北人心態比較平和,沒有必要那麼拼。所以剛到東北時,很奇怪為什麼東北人都不愛出門打工。原來是家裡不愁吃穿。長此以往,也就造成了東北人「老婆孩子熱炕頭,不思進取」的印象。其實,這只不過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罷了。江浙一帶就沒辦法了,人多地少,不出去就得餓死,窮則思變嘛。

至於說東北人「喜歡打架,好勇鬥狠」,只能說東北人身體還不錯,能自己動手,絕不麻煩別人。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東北沒問題呢?當然不是,問題很多,有些還很嚴重,但這並不足以讓他們去唱衰東北。因為東北的問題不僅是東北,也是全國的。東北只是提前進行了預演。遼寧在2000—2012年房地產黃金十年的時候,經濟年增長率達到12%,高於全國10%的平均增長率。同期,也是鋼鐵、煤炭、礦產等大宗商品突飛猛進的時候。彼時,東北「沒問題」。

2012年以後,國際市場氣候變了,房地產也偃旗息鼓了。東北問題凸顯出來。究其原因還是結構的問題。其實這個結構,也是全國性的,只是東北比較突出而已。中央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是給全國提的。換言之,如果貴州只搞大數據,上海只搞金融,浙江只搞網購,是不是也會有一天出現產能過剩,陷入結構性危機呢?畢竟歐債危機的時候只有堅持搞實業的德國挺過來了。奧巴馬後期,美國也開始重返實體經濟和硬體開發。這也是東北為全國提的醒兒。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從2003年開始提出,到今年已經14個年頭了,還在提。不知是筆者孤陋寡聞,還是真的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東北已經沒有多少個14年了,也等不起了。張作霖能整好,日本人能建好,頭30年能幹好,沒理由改革開放了,還需要「振興」了。

人還是那個人,攻守之勢卻變了。問題出在哪兒呢?搞經濟非筆者所長,也無力給政府出謀劃策。但是堅信困難是暫時的,東北是有辦法的。天天生活在這篇熱土上,實在不忍無良媒體無端指摘。指點可以,但請不要指指點點。一味跟風唱衰,不是媒體人和知識分子該有的擔當。人艱不拆,不能為我披上嫁衣,就停止解我衣扣的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得說 的精彩文章:

TAG:飛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