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見過和踩過的人才管理8大坑

我見過和踩過的人才管理8大坑

編者按

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最令人頭疼的或許不是業務上的繁雜瑣碎,而是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如何找到更合適的人才跟上公司的發展步調,如何有效調動員工的狼性,組成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來實現業務的快速發展。近期,友才網創始人兼CEO陳蘭珍分享了自己的人才方法論。陳蘭珍被業界評價為「最懂CEO的人才專家,最懂人才的CEO」。具有超過10年的人才領域經驗,具備人才顧問、大型集團HR、諮詢合伙人、企業CEO四重角色背景。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雖然這篇文章提到的方法更多的是法和術的層面,但是對於創業者在實際管理中依然能夠提供很好的借鑒作用。飯桌君對陳蘭珍的分享做了整理,以饗讀者。

一、選人能力 VS 選人標準

案例:

我們公司之前有兩位業務總監,一位之前是某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還有一位之前是世界500強的業務總監。我們當時特意找了一些特別有衝勁兒、立馬就能出結果的人進到我們團隊,但是後來我發現雖然跑的非常快,但同時也出了一些問題。

回顧這個過程,我發現自己當時在設定選人的標準上出現很多問題。有一個深刻的體會是:精準選人的起點是:精準地讀懂自身、找到自己的方位和定位。

不同階段選人標準截然不同

當然,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面臨的典型命題是不一樣的,我們往往要麼太前置、要麼太后置地去配備人才。

我把企業劃分成4個時期:初創、成長、盛年、涅槃期,在不同時期所面對的核心問題、組織能力和所需人才完全不一樣的。

精準選人的關鍵點:四個「匹配」,不選牛人,選對的人。

我們選人的時候經常會選牛人,但實際上,在創業過程中,對的人比牛人更重要。

1、人和事:人才的能力結構和這個崗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否匹配;

2、人和人:人才和他的老闆/平級是否匹配,適應能力、性格、人與人之間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3、人和組織:如同植物和土壤的關係,你會發現很多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平台帶給他的,不是主要靠他自己。他原來的平台可能很多東西都是既定流程的,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工作開展起來。但他到了你的平台裡面,你的土壤具備這樣的元素嗎?如果你不具備,就會發現他很難去發揮。

4、人和使命:人才內心要不要和你長期走下去,文化價值觀和你是否匹配很重要。

我個人認為:對的人是「中看且中用的人」,就是背景還不錯,也「中用」。

我們有一個客戶公司,要引入BAT的產品精英。我就跟他講:最好是早期在BAT工作的,但是最近兩三年在創業公司歷練過的,然後到你公司正適用。因為他土壤的酸鹼度剛被調整過,到你這兒就能適應;如果你立馬把他從BAT挖出來,你就會是他過渡期的試驗田,適得其反。

客戶公司聽從建議,引入這樣類型的產品精英,果不其然,找這種人才非常適用。

二、素質論 VS 價值論

我們選人用人時常犯一個錯誤,以人才素質的好壞去評判他,並不是以人才在企業中有沒有價值去評判他。作為一個企業的CEO,在企業的視角去看人的時候,要去看人才對企業的價值。一個人身上會有哪些價值呢:

1、業績價值:人才達成業務的能力;

2、戰略價值:人才的潛質能不能陪伴你的企業長期發展,跟企業戰略方向一致;

3、文化價值:人才能不能在企業里樹立文化標杆,符合企業文化的要求,跟企業文化趨同。

不同的人產生的價值不一樣的。做人才盤點時,從這人的三大價值判斷,不從人的素質判斷。如果人才素質很好但對企業沒有價值,不要用;如果人才素質偏差,但是我們把他用好了,創造了價值,那我們也該用他。

有一家做共享單車的公司,在三四線城市發展挺好。這家公司CEO和我談到,做共享單車最難的是對車的調度,如果單車不能有效的調度到用戶需要使用的地方,那麼效率會非常低。這個過程需要用人開車運送,開始的時候,他們用大學生,認為他們素質高,結果乾了一段時間,由於工作強度等原因相繼離職。

之後他重新思考這個問題,誰能把這個事情做好?

大家知道開黑摩的的師傅吧,政策不允許他們開黑摩的上路營運,所以就大批勞務人員失業。其實他們吃苦耐勞,對路線也熟悉,找車非常准。這家公司就招聘他們,然後找黑摩的的頭兒做隊長。

車輛每天使用的頻次決定了他們的KPI,所以他們不論什麼天氣,都能把單車放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們熟悉人群聚集的地方,所以這批人就用的非常好。

總結:

企業中人才優劣的界定:人才創造了多少符合企業需要的價值!

發揮人才價值,而非提升人才素質,是企業視角下人才管理的關鍵假設。

好人可以用差,差人可以用好,發揮價值是關鍵!

三、業務先行VS人才先行

業務往前跑?還是人才往前跑?這個是我們需要拿捏的一個點。

快速擴張過程中「人才死亡谷」現象

阿里一般是每一年半做一次組織結構調整,每次組織結構圖調整前,都先做人才的布局。比如從原來五個事業部調成了十個事業部,這十個事業部的leader,他早已儲備好,而且幾乎全是內部培養的。並非等到五個事業部調成十個事業部後,發現這十個事業部沒人帶頭,才想著去配備人才,那個時候你想調也見效甚微了。

那麼,企業應該怎麼去把握這個節奏?

我縱觀很多企業得出,企業有四個典型拐點:業務轉型、組織或服務的結構升級、高速擴張、資本注入。

史玉柱說過,標準店,不能快;全國店,不能慢。

初期探索標準店模型時,非常關鍵,不能太快。一旦標準體系建立起來之後,你要全國擴張時,要快一些,尤其是一些關鍵時期。探索期相對慢,標準期相對快。

到底是快是慢,需要自己去把握,很多時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企業四個典型拐點期間,注意把握人才和業務發展的節奏,兩條腿走路,這樣你才能跑遠。我之前碰到好多企業是單條腿跑,容易摔跤。

企業需要變革,大家覺得是人才先行?還是變革先行?

有一家公司要實行阿米巴經營模式,然後就請諮詢公司來做,規劃完之後直接在公司實行,後來這個公司就出問題了。阿米巴的前提是每個單元都有經營思維的人能做主,這個公司沒有,只是學這個方法,下面的員工都暈了,本來還知道怎麼干;實行阿米巴之後,相互扯皮,都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

在變革過程中,人是個慢變數,尤其是思維,更是個慢變數。

所以在企業變革中,有個特別重要的點「T型變革思維」:

接著前面的案例公司,可以先找一個子公司試點阿米巴,如果成功了,就給集團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意義。另外,在推的時候也要有系統建立,最核心的就是人才-領軍人物,任正非說過「未來的競爭是班長間的競爭」,什麼叫班長,就是部門leader,會形成非常大的競爭力。

四、秩序VS混沌

我們是創新的一代,混沌有可能帶給我們創新的組織形態。混沌很重要,但是太混沌也不行。我們原來組織邊界都比較清晰,現在邊界都在柔化,未來面對的時代不一樣了,組織要不斷具有活性,才可能有創新。

那麼你的員工處於哪個區呢:舒適區/學習區/恐懼區?

人才成長與進化的最佳區域是學習區;長時間處於舒適區公司就沒有後勁兒了;但是如果你天天跟大家說:我們要顛覆式創新、變革,員工都被高目標嚇住了。所以混沌是要混沌的、創新的,但是要拿捏那個度。如果業務比較成熟了,快速進入秩序狀態,只有秩序狀態才能產生組織效應;當你公司出現扯皮問題,你要在一些小邏輯上做一些混沌的事情。

萬達院線的總裁,也是我的天使投資人,他跟我講,他當時做萬達院線這個文化產業時候的做法是:萬達要求的硬性指標都去完成,然後在組織結構里單獨加一個創新發現部,這個部門有四五個年輕人,不考核他們,只負責創意,優化會員體系、APP等。後來萬達會員體系里有好多都是他們發育的。

當我們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但還有危機感時,都特別齊心協力;一旦到了成熟期,特別舒服,這個時候要不斷製造危機感和混沌感。比如任正非等企業家經常說:「咱們這個企業離死亡只有多少多少天了。」

在心理學上,人在舒適的時候會失去危機感,會考慮個人利益。但一旦這個企業有危機的時候,會放下個人利益去追求組織目標,就會不斷有突破和成長。這是一個人性的規律,所以企業要保持一定的危機感和混序,反而會好一些。

五、培育VS用育

當時我們公司是開展招聘的業務,做的是一個獵頭行業的O2O平台,要招一批顧問,一部分是做客戶開發,另一個是專門跟高端人才互動的。我們迅速招聘完30人後去做集訓,大概花了12天的時間、20萬的費用,找了國內特別頂尖的老師給新員工做培訓,然後直接上崗。後來發現,上崗後培訓過的內容全都不會用,我就想培訓課件都在這兒,當時講過的為什麼還犯錯呢?員工說忘了,當時沒注意。

其實培訓效果好不好,除了老師講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需不需要。等犯過錯再去總結,才知道我們對人才的培育,培訓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是在用育一體化,就是使用和培訓在一起,讓他在承擔中學會承擔,在戰爭中學會戰爭。

所以後來新員工進來,不再集中培訓,而是為期三周,給他們一個目標,比如說拿到500份高端人才的簡歷、開發多少客戶,每天積分上牆。他們立馬就不管會不會,全部動起來。三周下來發現,沒人給他們培訓,他們也會了。當然會的都是打亂仗,再讓他們自己梳理,總結成標準方法。

另一方面,對人才恰當的使用,是對人才最好的培育。就是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怎麼去用他。給他挑戰,給他任務在實踐中成長。

所以,在這裡我特別說一下用人的要點:

1、順應天性,強化優勢。一個人的成功是將自己優勢發揮到極致的過程,人才開發是痛並快樂的過程,如美玉的切磋雕琢,需要順著玉本身的紋理去打造。

2、一專多能的發展模型。我們剛才已經提到要強化人才的優勢,未來時代人才是要有一個專長,但是你也不能完全沒有橫向的寬度,因為邊界柔化,你需要跨界。

用育一體化的落地機制

(1)設計有效的橫向、縱向的人才流動機制。

橫向的流動

案例:韓都衣舍的小組制

今天某個員工出來做leader,選幾位同事做搭檔。也許明天這個組織解散了,後天這個人又去做別的小組PM了。

橫向的經常是組合-解散、組合-解散,一直在流動。

還有輪崗也是橫向的流動。

縱向的流動

更多是晉陞機制,人才會清楚的知道我未來會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有方向和自我驅動力,就知道學這個東西是有需要的。

案例:雲海餚

去年4月份我給他們高管做領導力培訓,我告訴他們,當組織升級的時候,高管團隊需要完成怎樣的升級去匹配,你離真正的牛人間有什麼差距,做完之後現場的高管團隊覺得觸動非常大。

雲海餚每季度核心高管要去外面開會,對人才的布局都是提前來做的,他們回去之後,立馬找了領導力的教練,用了8個月的時間,陪伴整個管理層領導力從知到行的落地。所以當高管心裡覺得企業未來的前景是這樣的,往上升到什麼程度,這種升不單純是職位的升,更多的是能力升級,就是縱向的提升,這非常重要。

(2)師徒幫帶機制

騰訊有個機制,老員工要晉陞的一個考核指標是:你的下屬有兩個人晉陞了,你才能晉陞。如果老員工不能培養優秀的下屬,你沒有資格晉陞。這樣就形成「老帶新」的流動機制。

(3)賽馬機制

有一個做連鎖幼兒教育的公司,有好多大區,通過賽馬機制來用人。

比如上海大區和北京大區每個月PK,這個月兩個大區獎金各50萬,把各自的50萬獎金放到一起共100萬。我們PK,如果上海大區贏了,這個獎金裡面70萬歸上海大區,30萬歸北京大區。如果北京大區贏了,70萬歸北京大區,30萬歸上海大區。

同樣的100萬獎金,通過這樣的機制,整個人都被激發起來了,兩個大區間相互良性競爭,業績飛漲。

(4)首席知識官機制

國內有一家做人才顧問的公司,他們有一個十幾人的小組,這個小組在公司里成長特別快,我就和這個team leader交流:你這個組怎麼成長那麼快?

一般做人才領域都是跨很多行業的,比如金融、地產,而且有些人擅長打cold call,有些人適合做背調,有些人擅長做客戶開發,但最後這個顧問要全能,可以獨立做單。

他說我們這十幾個同事都可以獨立做單的。我們有個首席知識官制度:

他給這十幾個人里五六個人封了一個「官」,你是「金融行業首席知識官」,你是「客戶開發首席知識官」。新人來了之後,哪個知識點不會,就去找哪個行業知識官去問。那麼,這個知識官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在這方面需要很強,自我就去努力更新迭代。這就是在用育過程中不斷的提升。

六、知道VS真知

人才在接受很多東西的時候,有四個層次:

我把心智模式總結為「三觀兩論」:

每個人想問題的角度不一樣:HR很多時候是從人力的六大模塊、人力成本等想問題,屁股決定腦袋嘛,但老闆是從全局的角度去想問題,從業務的角度想問題。其實你跟高管看問題的角度是否一樣,就跟我們上山的時候,你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看,風景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認識論。

更好的認識論是遠且深,既能有前瞻性,也能夠落地。

七、高薪VS高興

我最早創業的時候,同事們有的是挺不高興的。

我有一個骨幹員工,當時我剛給他加薪,升了40%左右,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就來跟我提辭職。他走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走,因為我一直以為是外面產品經理的薪酬太高了,後來發現不是,他走的時候和我說:老大,我實在受不了公司老變,我覺得你不是原來的你了,他狀態就不是太好。

這個時代在變化。我也有90後員工,採取了激勵政策,激勵完可能是壓力過大,有四五個90後的新員工就走了。我就反思,以前我在萬達的時候,令行禁止很正常,怎麼這些員工給了點利益刺激和壓力就走了呢?

我發現高薪和高興真的特別重要,當然高薪和高興不是特別絕對的,高興不是讓他舒服,是讓他處於學習區,給他挑戰,看到他的特性來雕琢他、用他,讓他產生成就感,而不是像哄孩子一樣,天天嬌寵他。

後來我就研究了一下90後,這是自己都說沒人懂的一代人,真的不太一樣:

90後上位會帶來什麼?

衛哲在有一次分享的時候說過,好玩比好用更重要!我加了個詞,高興比高薪更重要!

關於時代:不是時間概念,是代際概念,是人群概念。人的代際更替,催生商業的新陳代謝、更新換代。新生代企業來自於新生代的人,不能抓住新生代的人,就沒有企業的未來和新生。新生代的人,越來越不需要流程和物質驅動,而是人心驅動。、

八、見他人VS見自己

日本劍道學習方法上有:「守、破、離」。

指最初階段須遵從老師教誨達到熟練的境界,就跟我們去學習其他企業的方法是一樣的,大家聽了很多企業的優秀實踐,積極去學習其他企業的模式,但是更重要的是洞察現象背後的本質。

永遠不要去照搬其他企業的模式,一切的成功都需要特定的「時空」。你可以複製他看得見的模式,但你複製不了這個模式依存的條件。

很多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從這個問題的上一個層面去找答案。就是當你把一個東西破了以後,去實施了,但是你對這個問題真正的理解和運用,是需要跳出這個問題本身的,你要從業務和戰略更深的層次上去看,這個事情對你的業務和戰略有沒有支撐,而不是單純探討這個問題,不然也許你會看不到。

學/思/行

學:學求新,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是一個橫向加寬的過程;

思:思求異,我們的大腦在學新東西的時候是沒辦法思考的,只有新知識變成舊知識的時候,到熟悉的領域的時候,會出現思。思是在你最熟悉的領域發現不同的東西,這是思考最重要的目標。如果你沒有求出異來,雖然也在動腦筋,但是沒有縱向的突破,你就沒有完成思考過程,只是在學;

行:行求果,所行即所得,真正完成這個閉環,你就會發現你學的東西就真的是你的東西了,

見自己還是見他人,都是要回歸自己,回歸當下!不管別人的成功經驗是什麼?見路不走,不拘常規,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很多事情做的再好還是要回到見自己,我們是誰,我們要什麼?什麼對我們最重要,這個時候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創業的過程也會是美的過程。

總結

剛才提到的八大坑,法和術的層面偏多,但是我們一定要回到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創業是和一群人的修行!

創業是走向獨一無二的過程!

創業更是從舊我到新我,小我到大我,從有我到無我的過程!

成人才可達己,因人才可成事;如果你成就人,你將得到世界!

我們創業是在不確定中尋找屬於我們的確定性,所以很大程度上不是對錯,只是選擇。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飯桌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創業規模超過40人,就開始磕磕絆絆?
一年寄出6個盒子,被徐小平和林仁俊同時看中,裡面原來裝的是這個
全球面輔料交易平台鏈尚獲3000萬美金PreC輪融資,華興私募股權資本和峰尚領投

TAG:小飯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