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醫大師張燦玾談養生:形神兼養,順其自然

國醫大師張燦玾談養生:形神兼養,順其自然

首屆國醫大師、著名中醫醫史文獻專家、中醫教育家張燦玾因病醫治無效,9月1日18時31分在濟南逝世,享年90歲。

張燦玾國醫大師是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原院長、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大師從醫從教70餘年,德高望重、醫術精湛,治學嚴謹、造詣精深,是醫家楷模、後學典範,為中醫藥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中醫文獻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主要奠基人,為我國中醫文獻整理研究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

大師雖已仙去,留給我們的卻是他畢生保健養生的心得,對每個追求健康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大師手記

養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它包括養形與養神兩個方面,而養神尤為重要。神雖寄於形,然形常隨神而動。故神傷者,形難健。故必寓養於生活、工作、學習之中,凡事順其自然,衣食溫飽而足,適寒暑,節哀樂,勞逸適度,動靜結合,再輔之以必要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則長生雖不可及,而長壽亦能有望。

——摘自國醫大師張燦玾《養生瑣談》

國醫釋讀

張燦玾教授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將其融入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面,不能專門為了養生而養生,換句話說,既是「無養生」,又是「隨處養生」,這主要體現在一種生活態度與習慣上。就張教授本人來講,他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踐了自己的生活養生法:

1

勤於讀書能養神

張教授認為,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時,也是養神的良策。作為一個現實的人,要想解除諸般煩惱,莫過於求知,而讀書是求知的重要途徑之一。有了知識,就可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能夠妥善解決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各種矛盾,減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煩惱,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寬鬆和安慰,起到不養而養的作用。

2

多多培養愛好

張教授愛看戲,愛聽音樂,並且學京胡、二胡、笙管、笛子、嗩吶、小提琴、口琴以及鑼鼓等多種樂器。除此之外,他還不斷發展了多種愛好,如書法、繪畫、詩詞、篆刻等,均有涉獵。他不斷利用這些愛好,使精神負擔得到緩解,減少疲勞,使大腦得到適當休息。

3

順應氣候的變化

張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氣候變化,隨時調整衣著,尤其注意保暖,如遇感冒,立即服藥。所以,每當外出時,他必隨身帶著足夠的衣物和防治感冒的葯。

4

生活適度不貪求

張教授飲食以清淡為主,五穀雜糧皆用,飲食以蔬菜為主。他青年時期雖飲酒,但不成癖。很少飲茶,以涼白開為主。不偏食,不貪食,不吃零食。衣著不求華美,只求四時可更換為足。在市內一般不搭車,堅持騎自行車,既可鍛煉身體,又可以活動關節。住處不求豪華,只在工作方便。保持簡樸,唯行儉約,既不喪志,又可養形。

5

學會忙裡偷閒

張教授認為,人的精力與體力有限,要想以有限的體力與精力完成無限的事業,就需要合理安排、科學調節。他在青少年時期,農忙季節下田勞動,都帶一本書,在休息時讀。工作忙碌時,利用休息時間可讀一點提神的書,閱讀專業書勞累時,可以改換專業外的書。興趣的交替,興奮點的轉移,日久自成習慣,既不勞累,又可學習。

6

能忍方能安

對於家庭瑣事,張教授一貫採取「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的態度,不給自己徒增煩惱。在社會活動中,凡是非原則性的重大問題,也往往以忍讓為上。所以,他從未有過人際關係過度緊張的情況。他認為,這樣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造成身心不快,也是一種養生之法。

健康迴音壁

張教授的生活養生法,最突出的就是「養神」二字,這與傳統中醫養生理念一脈相承。傳統醫學認為,「神」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於七情適度,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

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養生首先要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本文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誌》刊載張燦玾國醫大師《養生瑣談》一文

掃一掃,了解更多中醫藥信息領域前沿資訊

掃一掃,名醫專家養生知識盡在其中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就這看國醫網 的精彩文章:

七夕:節日習俗背後的中醫藥文化
央視《對話》王國強,權威解讀《中醫藥法》
史無前例!國務院鼓勵西醫離職學中醫

TAG:就這看國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