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朝陵墓石刻訪古紀行之二——初寧陵 在天

南朝陵墓石刻訪古紀行之二——初寧陵 在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胸懷北伐大志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站在鎮江北固山頂,望著眼前滔滔東去的長江,心中感慨萬千,無數英雄人物從眼前閃過。「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小字寄奴的鎮江人宋武帝劉裕數度北伐,收復長安洛陽,正是辛棄疾心中的偶像。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劉裕於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413年,滅割據益州的譙縱。在朝廷內排除劉毅、司馬休等異已。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迫使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國號宋,都建康,南朝開始。

劉宋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劉裕在位三年,政治清明,頗有作為。公元422年在建康去世。終年60歲。廟號「高祖」,謚曰「武皇帝」,葬丹陽建康縣蔣山初寧陵。

關於劉裕初寧陵的位置,許嵩《建康實錄》 卷十一 載:「葬丹陽建康縣蔣山初寧陵,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圍三十五步,高一丈四尺。」李吉甫《元和郡縣誌》 卷二十六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在縣上元東北二十二里,蔣山東南。」張敦頤《六朝事迹編類》 卷十三《墳陵門》「在縣(江寧)東北二十里,政和間,有人於蔣廟側得一石柱,題云:初寧陵西北隅。以此考之,其墳當去蔣廟不遠。」根據這些記載,民國學者朱希祖在1935年出版的《六朝陵墓調查報告》中指出,初寧陵位於今南京麒麟門外的麒麟鋪,現存的這對石獸,是初寧陵的神道石刻。此後,包括《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金陵古迹圖考》、《南京史話》、《南朝陵墓石刻》等在內的各種論著都沿襲了這個說法。1988年,南京的南朝石刻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這對石獸被定為「初寧陵石刻」。

宋武帝初寧陵原來應有規模較大的陵園,內有寢殿和陵廟建築。據《宋書》記載:"自元嘉以來,每正月輿駕必謁初寧陵"。但是根據相關記載,初寧陵在南朝時期即遭受自然破壞:《宋書.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十四年,震初寧陵口標四破至地。宋孝武帝大明七年,風吹初寧陵隧口左標折」。《建康實錄》,「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四月,大風折初寧陵華表。」此外,陵園建築多毀於兵火,由於多次被盜掘,陵冢也已經被夷為平地。地宮布局,史無記載,尚待發掘。

初寧陵目前僅存陵前神道兩旁的兩隻石獸,位於江寧區龍其線與寶山路交匯路口的西邊,麒麟鎮麒麟鋪村公路兩側。東為天祿,西為麒麟,東西相向,東為雙角,西為獨角,均為雄獸,造型相似,身上細部刻紋略有不同。(關於南朝陵墓石獸的名稱,眾說紛紜,為便於敘述,我採用比較通用的說法)

麒麟居西,額部已殘,尾巴也無存,目嗔口張,昂首寬胸,五爪抓地,獨角已失,額下長須垂胸,腹側浮雕雙翼,翼前部作魚鱗狀,後部飾6根翎毛,翼狀秀美;通體飾勾雲紋,極富裝飾意味;四足,五趾。

身長3.8米,高2.78米,體圍3.21米,重約12噸。由於飽經風霜,軀體下垂,1956年維修時腹部墊有兩塊石墩支撐。

清晰可見的羽翼

天祿居東,體態與麒麟對稱,僅頭略向後仰,目瞪口張,昂首挺胸,腹側浮雕雙翼,翼前部為魚鱗紋,依稀可辨,後部飾5根翎毛,頦下長須垂胸,但四足和尾部已經丟失。

1956年有關部門整修時,在其四足部位各置一方形石墩。修復後的天祿身長2.90米,身高2.90米(連石墩),體圍3.13米。

從後方可以看到略有殘損的雙角。

當地居民將石獸視為神獸,常來這裡燒香祈願,系根紅繩或貼張紅紙,保全家平安。

圖為維克多謝閣蘭拍攝的早期初寧陵麒麟,半沒土中,尚未掘出。

海達莫里遜拍攝初寧陵麒麟。

初寧陵石刻,作為南朝早期石刻的代表,基本繼承了漢代石刻古樸雄奇的風格,與洛陽博物館所藏出土於河南孟津之東漢騏蹸、藏於美國費城博物館和法國吉美東方藝術館之東漢騏蹸樣貌相似。石刻體型碩大,表情並不豐富,亦不誇張。翼部較短,亦雕刻不是特別精細。但是翅膀上的鱗毛雕刻十分清晰。

同時,初寧陵石刻已經具有了南朝石刻氣韻生動的特點,石刻傲然挺立,昂首擴胸,雖然石刻的步伐並沒有後期那麼大,但是神韻和氣勢已經超越了前代的石刻。由於魏晉時期禁石刻碑表,所以這兩件石刻可以說是相當長時期陵墓石刻藝術斷層後的產物。以獅子形象為主體的造型,以誇張的想像為主旨的藝術思想,和以細節刻畫為核心的技術風格,已經有了體現。可以說,這處石刻,開啟了南朝陵墓石刻絢爛戲劇的大幕。

歷史上對這處陵墓石刻的主人,多有爭議。史料記載:《宋書》卷三十三《五行志四》載:「元嘉十四年(437年)震初寧陵口標,四破至地。」卷三十四《五行志五》又載:「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風吹初寧陵隧口左標折。」 有學者認為,所謂的口標,左標,應該不是神道石柱,因為在六朝時期的史料中,石刻的提法一般是「石獸碑表」,神道石柱應該是表,而這裡的標,很有可能是木頭做的指示方位所用的木構建築,而且石柱能被風吹折的可能性也不高,同時如果如史料中記載,在宋文帝年間發生過地震的話,損毀的就不應該只是一個柱子,也應該有石獸等被損壞修復的記載,所以宋武帝初寧陵很有可能是沒有神道石刻,而只有象徵方位的木製標示的。另一條史料中提到,史料記載,在宋朝的政和年間,有人在建康的蔣廟附近找到了初寧陵的石碣,上面寫著初寧陵西北隅。而蔣廟是三國時代吳國為了紀念蔣子文而修建的祭奠性建築。大體位於今天的馬群一帶,而初寧陵西北,也就是說明初寧陵應該在蔣廟東南,也就是馬群東南一帶,離今天麒麟鎮的位置就比較遠了。

此外,學者一般認為,初寧陵石刻是被挪動過的,而史料中恰恰記載了有關長寧陵石刻被移動過的信息。《南齊書》:「上數幸嶷第,宋長寧陵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冢墓內尋人』,乃徙其表闕騏驎於東崗上。騏驎及闕,形勢甚巧,宋孝武於襄陽致之,後諸帝王陵皆模範而莫及也」。蕭嶷是文惠太子的兒子,相傳文惠太子有兩處府邸,一處是北第,在青溪的上游,一處是南第,在青溪的下游。蕭嶷所居的青溪宅是南第,在青溪下游沿岸。東府城內「小眠之齋」是非私有的「公家住止」。北第即為蕭嶷本傳所言的「舊有園田之美的北宅」,也就是長寧陵神道穿過的地方。後來石刻被遷移到了東崗。南京並沒有一個叫東崗的地方,這個東崗應該說的是東邊的山岡。或者東邊的高地。也就是說長寧陵石刻被向東移動過。因此偏離了陵址。蕭嶷的宅子應該介於陵寢和石刻之間。也就是在南京馬群至麒麟門一帶區域內。而東崗就是今天麒麟門一帶。而長寧陵可能比初寧陵更靠近東北一些,也就更靠近麒麟鎮一些。

最後就是關於石刻的風格,宋書的史料中,大量記載了由於文帝陵引發的南朝陵墓制度改革。用如此大篇幅的筆墨去寫長寧陵,可見長寧陵的規格對於南朝歷代陵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宋書說,長寧陵石刻是從襄陽雕好運至建康的,後代的石刻均模仿它而不能超越。很有可能長寧陵是南朝第一個建造石刻的帝陵,這處石刻為長寧陵石刻。

總之,不管麒麟鋪石刻是宋武帝的初寧陵還是宋文帝的長寧陵,這兩個石獸是現存最早的南朝陵墓石刻是確切無疑的,正是這裡奏響了南朝石刻多姿多彩的先聲。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感謝拉開南朝序幕的劉寄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朝古物之美 的精彩文章:

TAG:七朝古物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