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劉維忠:隔葯隔姜灸神闕穴 治療原發性痛經

劉維忠:隔葯隔姜灸神闕穴 治療原發性痛經

劉維忠:隔葯隔姜灸神闕穴 治療原發性痛經

本文摘自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17年5月

作者:劉維忠 王世彪

痛經是婦科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多見於未婚女青年,而且以原發性為多見,中醫專家推薦用隔姜灸神闕治療,效果顯著。

劉維忠主任推薦藥方:

敷藥材料吳茱萸10克,肉桂5克,小茴香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以上諸葯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灸用材料鮮生薑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用牙籤扎十餘個小孔。艾葉搗成艾絨,製作成中艾柱數個。

操作方法平卧,用碘伏給神闕穴進行消毒。取上敷藥5克,填滿神闕,上蓋鮮生薑片,然後在鮮生薑片上放艾柱,用線香點燃艾柱進行施灸。當肚臍及周圍灼熱難忍時,可以拿起薑片片刻。一柱燃燒完後再換一柱,連續施灸5~7壯。若薑片變干變薄,可更換薑片。

治療時間每個月經周期是一個療程,必須完成3個療程的治療。第1個月經周期:月經來潮疼痛時開始治療,1日1次,連續3天;第2、3個月經周期:於月經前3天開始治療, 1日1次,連續6天;

甘肅省名中醫、甘肅雀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首席專家王世彪主任醫師點評:

婦女凡在經期或行經前後(一周以內),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為主症,伴有其他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者稱為痛經。以月經初潮後2-3年的青年婦女多見。有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之分。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繼發性痛經系指由於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痛經。痛經發生率33.1%,其中原發性痛經佔53.2%,嚴重影響工者者佔13.6%。中醫認為痛經有虛、實之分。虛者多費之於氣血肝腎之虛,實者多責之於氣鬱及寒、熱、濕邪之侵。病位在沖任、胞宮,變化在氣血。與經期及經期前後女性處於特殊生理狀態有關。臨行之際,多實。經凈之時,多虛。臨床實驗結果表明,痛經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電泳時間異常升高,血沉值降低。與正常月經期婦女的這些指標比較,差異顯著。提示痛經患者血液流變性異常,提示患者體內存在「淤血」,說明痛經患者確實存在氣血阻滯的病理現象。

本療法屬於針灸的間接灸之隔物(葯)灸和隔姜灸,是隔葯灸和隔姜灸的結合。敷藥材料中,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乳香:辛、苦、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沒藥:苦、辛、平,歸心、肝、脾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諸葯共用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灸用材料中,生薑為姜屬植物姜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有嫩生薑與老生薑,隔姜灸應用新鮮的老薑。鮮生薑辛、溫。歸肺、脾、胃經。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薑片的厚薄,宜根據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艾絨是取晒乾凈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隔葯隔姜灸可使患者感覺溫暖舒適,易於接受和堅持治療,而且對證施藥與傳統灸法結合,發揮葯與灸雙重療效。該療法可溫經散寒、活血祛瘀止痛,發揮內病外治優勢,不僅止痛快,而且遠期療效好。

注意事項

防止暈灸這是臨床不多見的一種灸的不良反應,與暈針一樣都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減少,因而心臟的輸出量減低,血壓下降,導致暫時性、廣泛性的腦血流量減少,而發為暈厥。發生的原因有體質原因、刺激原因、體位原因、環境原因。發作時臨床表現輕者頭暈,胸悶,噁心欲嘔,肢體發軟涼,搖晃不穩。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仆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若出現,立即停灸,仰卧,頭低腳高位,保暖,給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若出現昏迷者可急按人中。如必要時,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治療前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恐懼心理。

防止燙傷施灸時若患者感覺灼熱時,可用鑷子上下移動薑片,以減輕灼熱感,防止燒傷。施灸的程度以灸至局部皮膚潮紅不起泡為度,切勿燒傷。不小心造成燙傷時,輕者,燙傷油,紫草油等;重者,起水泡的可用一次性注射器將水吸出,塗燙傷油,紫草油等,局部用鹽酸環丙沙星軟膏防治感染。治療時醫生要專心施灸,掌握施灸部位溫度,囑患者不要隨意變動體位。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醫學友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培訓中心旗下微信公眾號,致力於會員服務,為學員提供系統中醫知識體系,認證體系。精選精品文章、優質視頻、公益講座、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及超值會員服務體系,加強交流互動學習,資源配置搭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刮痧療法丨砭法治便秘
艾灸調理貧血的方法(建議收藏)
楊兆民丨辨證取穴八法
秘而不宣的針灸捷法效方
腎陽虛、腎陰虛的癥狀及治療要穴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