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斯衷:這些年,你是不是忽視了翻耕?

劉斯衷:這些年,你是不是忽視了翻耕?

翻耕技術有很多種,南方北方、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地里環境有不同的方法。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要圍繞一個終極目標,通過各種方法去實現。土壤翻耕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水濕的控制、酸鹼度的調和、肥力和微量元素的增加、病蟲害的控制,以達到根系快速生長,從而促使植物快速、健康地生長。

水濕的控制是關鍵

第一,翻耕以後的排水跟灌水,一定要做到絕對不能澇,寧可干不能澇。

第二,循環水要能夠澆灌,最好是漫灌,漫灌以後就能馬上走掉,做到能排能灌。

第三,翻耕以後種下去的植物,它的土球下面有25公分的鬆土層,以便讓它長根、定根。同時,鬆土下面最好有水濕。地下水位在25公分的鬆土層以下,這樣又能吸收,往上提水;又不淹水,不澇。這就是有濕不澇的最高境界。

第四,要根據土壤的特性具體分析。現在很多土地包括黏性土,耕田土(山地的沙壤土相對好一點),翻耕好了以後還要注意保水,所以不能挖得太深。但是像很多水稻田,只有20公分左右的鬆土層,下面有一個厚厚的硬土,我把它稱為土隔、隔離層。這個隔離層又硬又不透水,如果不打破,一下雨,全部的水都積在表層,下不去。這種情況就一定要在翻耕的時候把土隔打破。

利用好環形溝很重要

在北方一些缺水的鹽鹼地,他們不翻耕,翻耕以後也不開溝,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水。但是有一點可以做到,在30-50畝之間,造一個大型的環形溝,這樣就可以利用深溝來排水,同時起到降鹽鹼的作用。

環形溝是保證排水排澇的關鍵,沒有環形溝就不能快速排水。每個區域,根據它種植的苗木不同,苗木的習性不同,含水和降雨量不同,做成有層次的大溝小溝。像我們南方地區,我建議最好要做到三道溝,大的環形溝,二層的中型溝,植物密集度高的還要有小溝,溝的下面還要有鬆土層,這樣就能排能灌,能夠控制植物生長的水位。在北方就不一定需要中型溝,但環形溝必須要有。

劉斯衷老師審讀專欄稿件

肥料、酸鹼度調和、微量元素、病蟲害控制,缺一不可

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之後,在近三十年內有了巨大的變化,就是大量化學肥料的使用,然而卻造成了農民的惰性。在化學肥料大量使用以前,農民冬天都會做一樣事情,叫做犁冬田,把土地翻上來,曬、凍,又是消毒,又整合有機物,又能氧化;另外,再加上一些塘泥,作為一種補肥的方法。現在,這個好的傳統幾乎沒有了。

現在很多沙壤土、大的河道衝擊洲,還是有鬆土層的,但是很多地方特別是水稻田,經過多年的種植,下面形成了一個硬質的土層,我們在翻耕的時候一定要打破。

在翻耕的時候,要在黏土層里增加腐殖酸和益生菌,讓它們穿透土層,增加土地的鬆軟度。

還有一個重點是土地酸鹼度的調和,要根據不同的土質,在翻耕的時候增加相應的化學肥料,來調和土地的酸鹼度。通常調到中性,或者弱酸性、弱鹼性為宜,一般PH值在6.6-7-4之間,一般的植物都可以種。

當然也有些植物是喜歡偏酸性土壤的,比如茶花、茶梅、杜鵑等,所以要根據土壤的不同,種植品種不同,對品種的適應性有深入的了解,在生根以後,補充肥料和酸鹼度的調和。

做好翻耕需要專業的知識

很多苗木看著是活的,但是長不大,是因為根系沒下去。所以要根據植物的生長,根系的要求來翻耕。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是否缺鐵?缺其他什麼元素?這個都需要做專業的檢測。怎麼通過翻耕,加農家肥,加腐殖酸,加益生菌來調和土壤的透氣性,都需要一個整體的知識。

翻耕,一個關鍵詞就是補充。補充土壤的肥力,酸鹼度的調和、微量元素、消毒、殺菌包括殺蟲劑全部在下面翻好。很多的蟲子冬天在土壤里過冬的,殺蟲劑直接就把它們殺掉了。

以這樣的方式翻耕的苗圃,一般翻耕後第一年就不用處理了,肥力也足了,消毒、所缺的微量元素在翻耕的時候都添加進去了。這樣的土壤,植物的根系長到哪裡都會生長得非常快。(本文由劉斯衷口述,汪洋編寫)

.

了解更多園林資訊,關注中國園林網

掃描關注了解更多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園林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園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