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歌」與「詩」的跨界與融合——以鮑勃·迪倫為例

「歌」與「詩」的跨界與融合——以鮑勃·迪倫為例

作者:劉小波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被一位流行歌者鮑勃·迪倫摘得,引起軒然大波。喧囂之後,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分析,一個歌手獲文學獎意味著什麼?尤其是給中國的文學藝術界帶來怎樣的啟示?筆者認為,在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文學的屬性問題,也是文學涵蓋範圍問題,即文學究竟包括哪些內容?歌詞算不算文學?民謠詩人是不是文學家?鮑勃·迪倫引起的巨大爭議在於他的獲獎不是憑藉中規中矩的文學作品,而是他的音樂中所富含的詩意。很多人認為他的歌詞抽掉音樂便什麼也不是,可正是這種歌詞與音樂的結合,讓他成為全球知名的歌唱者。

毫無疑問,這些歌詞是文學。文學只有將其邊界打開,涵蓋更為廣泛的藝術形式,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支持。現實中,音樂與文學的互動一直都存在,如文學借鑒音樂的結構,使用大量的音樂元素,作品中直接引用歌詞等等,音樂也向文學汲取資源,不少作品直接改編自詩歌,形成跨界的融合。

趙毅衡認為,文學的範圍已經從文學擴展至文化,「文學理論」也應該被涵蓋範圍更大的「文化理論」代替。李怡創辦《大文學評論》學術集刊,收錄包括文學研究、影視分析、歌詞研究等文章,將文學提升至「大文學」。關於歌詞研究一直是文學研究領域詩歌研究方向的重鎮,陸正蘭提出「歌詞學」並一直潛心耕耘,大量的學術著作以歌詞為研究對象。在不少文學期刊上,也刊發了大量關於歌詞、歌詩的研究文章。

相關的研究能形成一定氛圍,改變既定的觀念。迪倫也是因為學界早已將其當作文學家進行研究而被諾獎組委會注意並授予諾獎。牛津大學現代詩研究專家克里斯朵夫·里克斯曾撰寫了一本厚厚的《迪倫的原罪觀》,研究迪倫的音樂和詩歌。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鮑勃·迪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在一些大學已經出現了一門名為「迪倫學」的學科,而迪倫的歌詞也被作為詩歌入選許多美國大學的文科教材。在2016年的哥廷根大學,有教授一學期的比較文學課程都是講鮑勃·迪倫一人。在中國,迪倫也是學界熟知的對象,李皖、袁岳、郝舫、陸正蘭等樂評人、學者撰寫過不少關於他的評論文章。研究邊界的擴展,使得範疇更廣的大文學現象步入人們視線。

二是文學的定位問題,說直白點,就是文學的高雅與低俗問題。毫無疑問,諾獎引起的最大爭議來自於一個大眾文化者何能獲得具有精英意味的文學大獎。不得不承認,時代在變,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也在變。通俗文化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席捲了世界文化圈,大眾文化也蔓延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叮砰巷的流行音樂、好萊塢的大片、迪士尼的動畫等通俗文化已經成為較為廣泛的消費對象。在中國,網路文學以每天數千萬字的速度更新著,電影票房不斷刷新著紀錄,流行音樂日新月異,吸引著大量的資本流入。精英文化逐漸與大眾文化合流,文學領域亦是如此,有學者在對中國前沿詩歌考察時指出,精英主義的書寫行為已經滑向了感官寫作,出現了詩歌的泛化,其他體裁也是如此。由此看來,通俗文化獲得認可,受到獎勵,是文化演變的自然結果,無需驚詫。正如有學者所言,鮑勃·迪倫得獎,不僅讓我們更為關注歌詞中的詩性風采,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大眾流行文化如何同高雅詩歌創作日益結合之軌跡,以及游吟詩人的歌詩傳統在傳媒時代如何發揮更大的文化影響。高雅文化只有放下架子,以更加親和的姿態出現在百姓生活中,才能獲得長遠發展,而俗文化也必須堅守底線,通俗而不粗俗,不斷向高雅文化汲取養分,才會免遭曇花一現的厄運。

三是中國的「歌詩」優秀傳統如何弘揚。中國是「歌詩」傳統十分悠久的國家,遠古時期,詩樂舞三位一體,不分彼此,禮樂文明也由此形成。此後的詩經、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山歌、戲曲等,大都是亦詩亦歌、可吟可唱的作品。「歌詩」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如有的歌詞就被寫進主流文學史、詩歌被譜曲吟唱、行吟詩人不斷湧現等。

民謠(歌詩)與純文學是互文的,民謠是一種被歌詞推動的音樂,民謠歌詞就是詩歌,而且是比一般詩歌傳播範圍更廣、影響力更大的詩歌。民謠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極大的受眾群體。近幾年中國最流行的音樂類型就是民謠,很多音樂平台主推民謠音樂人,民謠藝人的生存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民謠也由獨立音樂變得主流,這與鮑勃·迪倫的獲獎或許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歌曲的傳播範圍和受眾毫無疑問要比純詩歌文學大很多,在實際踐行層面, 一部分音樂人的歌詞作品在藝術品格上已經不遜於成熟的詩,而且作詞人對「歌詩」這種文體已經相當自覺。一部分詩人開始轉向以「歌詩」創作為主,從而成為一類新型的「歌詩人」。「歌」、「詩」融合,是文學文化藝術發展的一種趨勢,這是影響力日益衰微的書面詩與淺俗歌曲共有的一個自我拯救機會。正是詩與歌的跨界、詩與歌的融合,將受眾越來越少的純詩歌拉回人們的視線,也正是詩歌的藝術性,使流行歌曲的水準得到了提升。

一個歌者獲文學諾獎,我們可以發現,對當代藝術而言,不再是體裁的歸屬和固有的身份地位決定其價值,而是要與更多的受眾、更大的社會影響力聯繫在一起,藝術只有從民眾中來,再回到民眾中去,才值得褒獎。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當代文壇編輯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方曉志:金磚國家合作將步入第二個十年黃金期
劉晶:展現大國使命擔當 推動金磚國家合作邁上新台階
張江等:在通達現實中彰顯時代氣韻
王偉光:讀懂用好《實踐論》《矛盾論》的哲學智慧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