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千國軍破重圍救出7千盟軍,中國抗戰的首次境外勝利

1千國軍破重圍救出7千盟軍,中國抗戰的首次境外勝利

作者:diaoduoxi

1942年對英國首相丘吉爾來說是個喜憂參半的年頭。

美蘇已經捲入了大戰,英國不再孤立無援。然而在遠東,大英帝國仍不得不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1942年1月底日軍攻佔馬來亞,15天後新加坡陷落。日軍正集中兵力對緬甸發起最後的猛攻。

英軍的節節敗退讓丘吉爾萬分憂慮。他數次給澳大利亞總理柯廷發電,請求他同意把從中東戰場抽回的兩個澳洲師轉調緬甸,遭到斷然拒絕。

丘吉爾

柯廷總理並不認為緬甸與澳大利亞有什麼關係,且對英軍在南洋的糟糕表現抱以嚴重不信任。丘吉爾在回憶錄中黯然寫道:「緬甸如果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當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那麼,這支「最成功」的抗日部隊,在緬甸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緬甸,最後的希望

緬甸自1880年代起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把它當作印度的屏障以及新加坡和馬來亞殖民地的後方基地。

緬甸的地理形勢

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942年2月,緬甸成為東南亞唯一未被日軍佔領的地區,戰略地位日益重要。

對日本來說,佔領緬甸等於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屏障,既能防禦盟軍從西面的反攻,也可以此為跳板,西進印度,直下中東,與德軍會師;北上可進窺中國西南大後方,切斷滇緬公路。

對於同盟國特別是英國來說,在丟失了太平洋沿岸的戰略據點後,如再失去緬甸,就會失去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危及印度的安全,動搖英國在亞洲的根基。

對中國來說,失去緬甸的代價更為慘重——滇緬公路這條唯一的抗戰外援生命線將會徹底斷絕。

滇緬公路路線圖

因此,英國必須守住緬甸,作為保衛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中國必須確保緬甸,才能保住西南的國際交通線和外援物資,並打破日軍從西南包圍攻擊的企圖。緬甸已成為同盟國與日本的必爭之地。

危局,貌合神離的「盟友」

1941年1月,英國駐華武官丹尼斯代表英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中英結成抗日軍事同盟的建議,得到積極響應。國民政府立即組成軍事代表團赴緬考察,並擬定了中英緬共同防禦計劃草案,確定中國軍隊的作戰目的應將主力集結於緬泰邊境,以確保仰光港。

為此,中國又作了進一步的準備,在昆明成立了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籌劃有關中英協調作戰事宜。11月,中國軍隊第5、第6軍等部向雲南開進,準備動員入緬,與英軍並肩作戰。

然而,英國人對協防緬甸卻始終態度消極。英國軍方認為中英形式上的結盟就已足夠;中國軍隊入緬助長緬甸人的反英情緒,危及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

二戰時期的英緬/英印軍部隊

出於這種不可告人的陰暗心理,英方一直以時機未到為由,阻撓中國軍隊入緬布防。中英在緬甸的軍事合作從一開始就蒙上了不協調的陰影,並給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1941年12月9日,日軍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抵達泰國曼谷,立即部署對緬甸的進攻。14日,日軍攻佔緬甸最南端的維多利亞角,奪取英軍機場,取得了空襲仰光的空軍基地,開始對仰光、昆明及滇緬公路展開大規模轟炸。

接著,飯田祥二郎決定在1942年1月上旬發動地面進攻,首先攻陷仰光,佔領緬甸南部,然後向緬北推進。第15軍兩個主力師團三十三師團和五十五師團開始集結待命,投入仰光作戰的日軍兵力約2萬餘人。

入侵東南亞的日軍南方軍士兵

與日軍相比, 駐緬英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英緬軍第一師15,000人、英印軍第十七師18,000人,加上增援的澳大利亞第六十三旅以及在北非威名遠揚的「沙漠之鼠」英軍第七裝甲旅,英軍總兵力在4萬人以上,火炮和坦克的數量也佔據優勢。

然而,當進攻開始之後,英軍卻以驚人的速度潰敗下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已跨過薩爾溫江,突破仰光以東第一道天然屏障。

1942年2月9日,日軍南方軍向第15軍下達了合圍仰光,並準備北進曼德勒和仁安羌的命令。日軍兩路並進,迫使英印第十七師於22日向錫唐河後撤。

錫唐河是一條寬450多米的大河,河上只有一座大橋。英軍主力尚未撤至河岸,守橋英軍即遭日軍攻擊,倉促間炸毀了大橋。這個烏龍舉動導致英印第十七師陷入背水而戰的絕境,被日軍重創,僅有師長以下3300餘人逃回後方。

開戰僅2個月,英軍未作重大抵抗即瀕於崩潰,緬甸陷入危局之中。至此,英方阻撓中國軍隊入緬作戰的態度才有所改變。

丘吉爾於23日電告印緬戰區總司令韋維爾:「我對你拒絕中國幫助防守緬甸和滇緬公路的理由,依然困惑不解。……我必須把美國人的看法告訴你,在許多美國人心中,中國同英國一樣的重要。」

印緬戰區總司令韋維爾

1942年2月,在英方屢次籲請後,滯留於滇緬邊境待命的中國第5、第6軍這才依次入緬,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同時以第66軍作為總預備隊,以衛立煌為司令長官(後改派羅卓英為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於1942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兵力約10萬人。

此時,仰光的形勢已非常危急,3月5日,曾指揮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亞歷山大勛爵接任英緬軍總司令。他在到任的第二天即下令棄守仰光,全軍北撤。8日上午,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兵不血刃進佔仰光。

亞歷山大勛爵

仰光失守,使中國不僅失去了囤積在此處的大批軍用物資,接受西方援助的途徑也被堵死。更嚴重的是,緬甸南部大門洞開,日軍得以向北直衝雲貴腹地!

解救,仁安羌大捷

日軍佔領仰光後,不待其後續增援部隊到達,即開始分路向北追擊英軍。其中,西路以第三十三師團為主力,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進攻;日軍南方軍給第15軍的指示是:「進一步抓住戰機,以大膽果敢的作戰,迫使曼德勒方面之敵特別是中國軍隊進行決戰,務於短期內將其殲滅……在上述作戰期間,要佔領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地帶」。

1940年代的仁安羌油田

1942年4月14日,三十三師團進攻仁安羌的前鋒擊潰英緬軍。下午2時,英軍統帥亞歷山大向中方緊急呼救,說他們在仁安羌以北被優勢兵力的日軍包圍了,要求遠征軍迅速予以援助。

中國遠征軍命令孫立人指揮的新三十八師急赴解圍。新編第三十八師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原為國民政府財政部稅警總團,隸屬於66軍。師主力於4月7日抵達曼德勒。孫立人的任務是曼德勒的城防,和英軍的作戰任務並無交集。

但是,當英軍放棄仁安羌以南地區後,孫立人立即派112、113團開赴仁安羌以北的皎勃東布防,一方面策應英軍,一方面也為保護曼德勒以西側翼的安全。

當113團抵達皎勃東時,英緬軍軍長斯利姆來到團部,給了團長劉放吾一紙作戰命令:「致113團團長劉上校:請貴團開至平牆地區。在該處,你將與安提斯准將會合,他將以所有坦克配合你。你的任務是攻擊並消滅平牆以北二公里處敵軍。」

威廉?斯利姆,英緬軍軍長。後指揮英軍在英帕爾戰役大獲全勝,官至英國陸軍元帥。

劉放吾團長沒有馬上執行英國人的命令,他向孫立人報告了情況,孫立人又向羅卓英請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的決定是:113團由副師長齊學啟率領前去解救英軍,新三十八師的主要任務還是衛戍曼德勒。孫立人不願意分散兵力坐守空城,他讓副師長齊學啟留守,自己親赴前線指揮作戰。

4月16日午夜,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從潰退的英軍右側超越,搶先抵達了仁安羌以東五公里處。此時,英印軍第十七師等部隊逃到了皎勃東,但英緬軍第一師和第七裝甲旅尚未北撤仁安羌。

日軍第214聯隊隨即向仁安羌東北急速推進,徹底截斷了英軍的退路。被圍的英緬軍第一師和第七裝甲旅,不但兵力達7千人,且裝備精良。第七裝甲旅擁有2個坦克團100餘輛坦克的強勁實力,可他們除了向中國遠征軍求援外,竟然別無他法。

日軍在仁安羌用燃燒瓶攻擊英軍坦克

在緬甸叢林中被輕易丟棄的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面對日軍的兇猛進攻,第七裝甲旅作為英軍精銳部隊也沒辦法

113團領命後立即由副團長曾琪和英軍的坦克隊長一起在前偵察開路,團主力則向平牆河前進。18日凌晨,113團3個營在英軍12輛坦克、3門火炮的支援下,向日軍陣地發動了猛烈攻擊。激戰到下午,日軍被迫放棄陣地,涉水退至平牆河以南。

113團與日軍激戰時,包圍圈裡的英軍趁勢突圍,但苦戰一天毫無進展。英國人消極作戰的理由很奇特,不是缺乏彈藥,也不是傷亡過大,而是沒有水喝了。

日軍退至平牆河南岸後,孫立人也趕到了前線。他評估了戰場態勢,認為河南岸地勢很高,地形暴露,日軍居高臨下,我軍處於仰攻狀態;如果攻擊失敗,日軍就會發現我軍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這樣不但無法解救英軍,113團也會陷於被圍殲的險境。

抗戰中後期的中國軍隊

因此,孫立人決定白天停止進攻,第二天凌晨時分發動突襲。但是,斯利姆堅決要求中國軍隊立即攻擊,理由是被圍英軍根本堅持不了一夜了。

孫立人還是要求英軍再堅持一下。並保證說:「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個人,也一定要把貴軍解救出險。」這句話令斯利姆軍長大為感動,他與孫立人鄭重握手,「認為這是一種君子協定」。

18日晚上,孫立人和斯利姆一起研究第二天的攻擊部署。孫立人主張從左翼攻擊,因為右翼不但地形暴露,還側背臨河;但斯利姆堅持從右翼進攻,說如果從左冀進攻,包圍圈裡的英軍易受炮火打擊。最後,孫立人聽從了英國人的主張,於當晚下達了攻擊命令。

中英兩軍制定仁安羌解圍作戰計劃

19日凌晨總攻開始, 113團悄然渡過平牆河,在僅有的3門英軍火炮的支援下奮勇衝鋒,迅速攻佔當面日軍陣地。日軍拚死反撲,陣地三失三得,戰況極其慘烈。

孫立人的攻擊可謂驚險萬分:他指揮的部隊充其量只有千人左右,而日軍的兵力比他多出數倍。所幸日軍當時並未摸清中國軍隊的虛實,他們按照以往的經驗,認定沒有數倍以上的兵力,中國人是不敢發動這樣的攻勢的。但這是一次例外,日軍被孫立人先聲奪人的氣勢所震懾,逐漸撤退。

當中國遠征軍官兵攻佔日軍主要據點五〇一高地後,看見了包圍圈裡驚恐萬狀的英軍。

113團解圍仁安羌

中國官兵首先把被日軍俘虜的5百多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和英軍俘虜釋放出來,然後安撫了幾乎崩潰的7千名英軍官兵。還把繳獲的1百多輛汽車和1千多匹軍馬交還給他們,然後護送他們安全轉移到平牆河北岸。

孫立人指揮的113團共有官兵1121人,在此次解救英軍的作戰中陣亡204人,負傷318人。「仁安羌大捷」不但轟動全國,也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戰後,孫立人榮獲英王喬治六世頒發的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孫立人將軍

尾聲:歸國心切,銳不可當

由於諸多原因,中英軍隊最終並未守住緬甸。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逃至印度。中國遠征軍也不得不分路撤退,其中由杜聿明率領的第5軍所部被日軍切斷退路,輾轉進入中緬邊境的原始叢林,損失慘重。

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由此成為遠征軍唯一保存建制的部隊。它與繞道胡康河谷退入印度的新二十二師所部3千人,構成了後來中國駐印軍的基本力量。

1943年春,孫立人擔任由新編三十八師為核心組建的新1軍軍長轉入緬北反攻。到1945年1月與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會師為止,中國駐印軍共擊斃日軍33,082人,擊傷75,499人,俘虜323人,敵我傷亡的比例是6:1,日軍緬甸方面軍和第15軍所轄5個師團基本被消滅。

全美械裝備的中國新1軍和新6軍士兵

新1軍繳獲的日軍文件上寫著一句話:「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這是對中國遠征軍歷時3年零3個月犧牲與勝利的真實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敦刻爾克大撤退創造了奇蹟,但希特勒怎麼會「放走」33萬英法聯軍?
秦國斬首封爵的標準,總設計師商鞅自己能做到嗎?
清王朝的兩支新軍,正是甲午慘敗後晚清軍事改革的成果
惡有惡報!發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一木支隊是怎樣覆滅的?
殲滅戰很難打,但秦將白起為什麼能多次得手?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