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藍海視野開拓新領域

用藍海視野開拓新領域

今兒的話題是系列長篇大作中之四了,

莫急,莫急!

莫愁,莫愁!

這之四是收官篇。

看了之一、之二、之三,

不看完之四就遺憾萬分了。

不啰嗦,

文章看起!

可燃冰試采成功,無論是對社會公眾還是合作夥伴,中國石油都展示了自己良好的企業形象。相由心生,這不僅僅靠項目成果本身,也來源於每個參與項目中國石油人的內心,他們內心的品質,集中體現了石油精神的時代內涵。

面對壓力

銳意進取的行業品格

南海神狐海域作業水深1300米、130個大氣壓。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平方米的海床要承受130萬公斤的重壓。對於海洋工程公司來說,更是承擔多重壓力:項目難度帶來的壓力,經驗缺乏、面對質疑的壓力,時間緊的壓力,必須完成任務的精神壓力,如何將壓力轉化為提升自己的動力,在重壓下保持進取之心,考驗著每個石油人的勇氣和智慧。

神狐海域可燃冰開採之難,被形容為「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鑽繡花」。海洋鑽井隔水導管是海上鑽井及油氣生產的第一道關口,其入泥深度和穩定性控制是國際公認的海洋鑽井首要技術難題。在討論隔水導管入泥深度時,各方給出不同答案,普遍認為不宜超過50米,但海洋工程公司再次組織專家精心計算,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終確定為70米。

在深海鑽井作業中,保證安全鑽井最關鍵的設備便是水下防噴器。為了更好確保井口穩定,海洋工程公司設計的防噴器比原計劃多了25噸,當防噴器開始安裝時,400多噸的壓力全部壓到井口,井口開始下陷,技術人員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雖然我心裡也很緊張,但還是很自信的,我們的工程設計有海量計算的支撐,進入新領域施工不是光靠勇氣就能行的。」前指鑽井工程師梁川說。最終有驚無險,防噴器順利實現安裝。

深度多了20米,重量多了25噸,數字上的「進取」只是表面,背後是中國石油人面對壓力不拋棄不放棄的進取之心。6月11日,平台遭遇颱風「苗柏」正面襲擊,颶風陣陣,海浪滔天,井口是否脫離,隊伍撤不撤?海洋工程公司周密安排,科學組織,成功應對「苗柏」挑戰。現場守護的中油海281船大副朱天池說:「我們中國石油船舶人從來沒有退縮的先例,抗台又不是第一次,當務之急就是嚴格按照應急預案,加強應急值守,保持有效溝通,隨時衝上去,保障平台安全。」

壓力讓人加速成長、加快成熟。為了完成此次任務,海洋工程公司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項目團隊。干成了這麼「一件大事」,主力卻都是80後的年輕人:整個團隊均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平均年齡32歲。這些年輕人在談到生活問題時,表現一臉稚氣,討論工作卻瞬間自信從容,展現出成熟的魅力。

面對未知

超越自我的學習范兒

在藍鯨1號上,有兩個外籍OIM(海上設施經理),是平台日常運營的「一把手」。提到海洋工程公司的團隊表現咋樣,他們脫口而出:「very excellent!」平台鑽井經理Nigel Robert Clayton說,海洋工程公司的員工很勤奮、很敬業,有比較好的技術功底,樂於學習鑽研,善於溝通交流。合作是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外方也在學習中方先進的操作理念。

神秘的南海神狐領域,碧波蕩漾。對於海洋工程公司整個團隊來說,此次試采可燃冰,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新技術、新裝備、新隊伍、新工藝、新標準。面對未知,需要通過學習迅速適應新環境。海洋工程公司操船團隊初次亮相,就以95%的一次性通過率通過綜合考評,讓平台外籍管理層刮目相看。

為了更好適應試采需求,海洋工程公司對員工實行「高崗低用」:原來是隊長、司鑽到這邊來就干副司鑽、井架工等,原來干機械師的干助理機械師,確保他們能快速熟悉平台的現場環境並具備較強的實操技能。從成本預算控制、物資採購流程到外籍人員倒班和後勤支持供應,從裝備問題處理到設備設施檢驗,從安全管理體系推行、修訂等到平台現場一線的綜合管理運作,經過這次可燃冰項目深水作業的歷練,平台操作團隊日益成熟。

海洋工程公司黨委書記張寶增說:「這次項目最大的成果是一批年輕人置身於深海,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具備了參與國際深水勘探開發作業的能力。他們彎下腰、低下頭、流下汗,付出的是現在,開創的是未來。」天道酬勤,未來他們將成為中國石油進軍深水的主力軍。

面對美好明天

奉獻無悔的行動自覺

一家專門提供後勤服務的公司負責人說,中國石油員工身上體現的石油精神最令人感動。「這些年輕人真不容易,遠離家鄉親人,一頭扎進來起早貪黑,不分陸地海上,夜以繼日拚命工作。」

談及合作夥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助理、項目現場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謝文衛一口一個中國石油的弟兄們。他說,中國石油擁有強大的勘探開發隊伍和豐富的管理經驗,更有著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前指行政主管王存芳至今清楚記得,他們為了和業主一起做預算,曾經幾十人連續20多天沒出門,某項內容一個數字有所改動,所有內容都要隨之而變,而且要做出說明。「雖然很累,但當預算一次性通過專家評審,讓我們覺得辛苦有所值得。」前指鑽井工程師王多萬對此也有同感。他是「油二代」,印象中父親工作一直很忙,經常見不到他。參加可燃冰項目後,他也很少回家陪親人。「雖然對家庭有愧疚感,但是工作的時候看到項目有進展,走向成功,感到這份付出是值得的,非常有意義。」

「這輩子總算參與一件大事,非常自豪,這是大家團結協作的結果。」試采成功後,前指鑽井液工程師候岳在微信上寫道。他說,這些日子最開心的時刻就是點火那一刻。站在甲板上,大家都很興奮,但由於保密原因,喜悅只能埋在心裡。「5月19日那天,朋友圈被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的消息刷屏,我看到有人轉發就拚命點贊。」前指鑽井工程師王鄂川說。因為有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付出變為一種自覺,奉獻也成了投入。可燃冰項目試采成功是全體員工「苦幹實幹」拼搏而來的,這也是中國石油人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精神稟賦。未來,走向藍海、矢志深水,仍然需要「苦幹實幹」。

海上鑽井平台生活單調,娛樂匱乏。工余時間,這些海洋石油人喜歡望著大海,痴情的目光令人感動。在遼闊的海洋面前,高聳的藍鯨平台就變小了。大海用它的情懷和胸懷,教會石油人平靜包容,提著昨日種種千辛萬苦,向明天換一些美滿和幸福,因為有意義,所以一切付出都變得值得,每一個中國石油人已經與浩瀚的南海融為一體。

編 輯|蔣伊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油商報 的精彩文章:

TAG:石油商報 |